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干预提升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的两个实验都以牛津幸福感量表为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实验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设计的方法。实验一的结果显示: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实验二采用多组实验组控制组重复测量的设计方法。实验二的结果表明: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被试的主观幸福感。从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得出结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和写“感谢信“的方法,的确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本科生纵向干预重复测量
1.文献综述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建构和人口统计学上的比较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一些综述,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截止到本文开题时,只检索到了一篇关于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验干预的研究。
国外近10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从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转向心理学。而心理学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并且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跨度越来越长,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例如: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Seligman,2005)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去访问积极心理学网站。他们分别用网站上积极的练习(练习一周内每天用新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优势特征)和一般的中性练习对志愿者进行实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被提供积极练习的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在接下来的6个月都有所提高。另外,研究(Emmons,&McCullough,2003)发现:主动地鼓励人们去增强情感状态中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拥有更加愉快的心情。那些被指派思考并写下他们最深刻积极体验的大学生比那些只要求写中性话题的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更少去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求助。那些参与感激实验干预的被试,在多次写下他们感激的事件之后,报告说感到生活更加美好并且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1]。
2.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2.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固然重要。但是,着力研究得到幸福的各种途径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从而真正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然而,纵观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或者只是对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进行描述,或者是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建构。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纵向的干预实验研究。而国外,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以下三个关于如何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2.2本研究的目的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以求达到提高实验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2)验证深圳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传统心理学加以补充,丰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现实意义——通过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3.研究方法
3.1实验一:通过写幸福日志提升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3.1.1实验一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设计方法
3.1.2实验一被试
以深圳大学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两个班所有学生为被试。他们是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和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且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一个班的人数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二晚上,将该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的人数也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三晚上,作为对照班。
3.1.3实验一材料
1)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
2)幸福日志本(TheHappinessJournalorHAOJournal)。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50页左右的本子。要求实验组的学生每天(每周至少五次)在一页上记录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快乐的事情(H-happiness)和三件值得感激别人的事情(A-appreciation)以及三件乐观的事情(O-optimism).而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的日志。
3.1.4实验一步骤
在开学后第二周的上课期间,用修订过的牛津幸福感量表分别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实测,作为前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5份和23份。在周二晚的课堂上示范实验班的学生写幸福日志,每周至少写五天。在周三晚的课堂上让对照组的学生写普通日记,同样每周至少写五天。三个星期后,即第五周,分别对两个班用牛津幸福感量表进行实测,作为后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份和22份。五个星期后,即第七周,再次分别对两个班进行施测,作为后测成绩。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2份和21份。
3.1.5实验一结果
3.1.6实验一讨论
从以上实验结果表一和图一得知:尽管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比控制班的得分低一些,但是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不断上升,三个星期和五个星期后的得分都高于控制班相对应的得分。而控制班的得分是先有所下降,然后再上升。尽管控制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不小,但还是小于实验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起到了提高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实验二的结果证明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实验一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所有被试都是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针对这一不足之处,作者们设计了实验二,以求有所改进。
3.2实验二通过写感谢信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2.1实验二目的
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对本科生进行干预研究,考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本科生主观幸福感提高的效果。
3.2.2实验二被试
以深圳大学2个“积极心理学”课程班级的本科生和1个“英语口语交际”的本科生。分别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
3.2.3实验二材料
1)用因素分析法修订后的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在实验一中已经介绍过了)。2)感谢信样例。
3.2.4 实验二设计
3.2.5实验二步骤
1)前测: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2)在开学后的第三周要求实验组2的被试写感谢信。并告知被试完感谢信后,最好是能够亲自当面读给被感谢的人听。若这个难以做到,至少要确保被感谢人接收到所写感谢信。
3)写感谢信一周后测量,即开学后的第四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
4)写感谢信一个月后再次测量,即第八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三个组的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5)后测:写感谢信三个月后最后测量,即第16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3.2.6实验二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的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
3.2.7实验二结果
3.2.7实验二讨论
以上结果表3和图2显示: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加有效。理由是,在对被试进行实验干预前,对照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高于两个实验组,并且既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2的测量分数最低。而在实验干预过程中,仅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1在牛津幸
福感量表上的得分稳步上升并最终超过对照组。实验组2的所得分数在每次测量时都增加地十分明显并且在最后测量时的分数大大地超过其他两组被试。而控制组所得的分数基本不变,甚至在第三次测量时有不小幅度的下降。所得分数下降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那次测量的时间正好为“十一”长假过后的一周。学生在假期后回到学校,需恢复相对忙碌的课程学习,并且很有可能须完成和提交不少作业,甚至还有可能须参加阶段性的测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得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在短期内受到影响。那么,怎样解释相同的生活事件却对两个实验组的被试影响不大呢?原因可能是,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这些实验干预活动在应对学业压力时,不仅起了缓解作用,而且还具有积极的学习动力效果。
4.总讨论
4.1关于本文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测量工具的评价
本研究两个实验中的测量工具均为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尽管有学者证实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时间跨度较长和被试地理分布较广的重测信度都很高,且本文作者也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效度检验,结果也显示出了该量表的单维性。然而,运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还是具有不适之处。因此,有待对其进行修订。
4.2关于本研究中不同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即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以及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对深圳大学的本科生进行实验干预,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经过实验干预,设有对照组的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都在不小程度上提高了。
4.3本研究与之前同类研究的比较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Seligman等人的让被试写三件好事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提高了13.5%,高于其9%[2]。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实验干预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为在SeligmanE.Martin等人的研究中,被试的任务主要是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而本研究中的实验二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好”字的拼音“hao”与英文单词Happy(幸福的),Appreciative(感激的)和Optimistic(乐观的)的首字母相结合。从而设计了幸福日志表单(HAOJournal),要求被试不仅要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还须写三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和三件乐观的事情。这使得实验干预对提高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更大的效果。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实验组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各组前测与后测分数发现:控制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有所下降,而实验组的得分则大幅的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日记,由于他们 不清楚写日记的目的,而且,平时很有可能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日记对他们可能是一种负担,而由此产生一些负性情感体验。相反,实验组的被试在写幸福日志的过程中可能体验到了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最终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Lyubomirsky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只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的实验组一的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只提高了5.2%,低于他们研究中的只被激励组的对应提高分数,10%。类似的是,既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又写感谢信的实验组二,与他们研究中的既被激励组又写感谢信的被试相比,所得分数尽管提高了13.8%,仍然低于其对应提高分数,15%[3]。同样,实验组二的参与者比控制组的参与者的分数提高多出约13.9%,这一数字也低于戴维斯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mmons教授的同类研究的对应分数,25%[4]。以上实验结果的比较都可部分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和情绪表达的直接性之间的差异。例如,绝大部分的西方人,将“Iloveyou!”常挂在嘴边,而与之相反的是,很少有中国人在公众场合说“我爱你。”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生父母也难以启齿。
然而,实验二中的实验组2的结果与Seligman等人的来自其积极心里实验室的“感恩拜访”研究相比[5],参与者的分数提高百分比为13.8%,高于他们的对应分数,约10%。可能的解释是,要求被试在写完感谢信给被感谢人之后,还要求他们去拜访被感谢人。这种让人们制定一个正式的感恩计划的做法,考虑到时间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则有些不太实际。
国内方面,本研究中实验二的结果与河北师范大学的石国兴,祝伟娜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班级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列举恩惠”活动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的效果好[6]。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体验及由其激发的行为,建构了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资源,并鼓励人们去关注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从而使人们体验到他人的爱和关心,最终提升自己的幸福感[7]。国外的研究表明,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紧密联系,高感恩的人通常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主观幸福感[8]。
另外,本研究中两个实验的结果也可以从脑科学的生理基础方面进行解释。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使被试记住和回忆一些开心的事件以及感激的需要得到了实现,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类啡肽激素[9]。这些生理激素具有促进大脑的愉快中枢兴奋的功能,从而增加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最终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5.本研究的结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的方法,的确在
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mmons R .A.,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daily lif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 377 - 389.
[2] Martin E. P. Seligman, Nansook Park, Christopher Peterson.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5): 410-421.
[3] Lyubomirsky, Dickerhoof, Boehm. 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 optimism and gratitud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
[4]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36 - 45.
[5]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61- 63.
[6] 石国兴,祝伟娜. 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8, 28(3)
[7]. 刘建岭. 感戴: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C].河南:河南大学论文, 2005.
[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 Tsang J. 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 :112 – 127.
[9]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 Schkade 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 9 (2): 111 - 131.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本科生纵向干预重复测量
1.文献综述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建构和人口统计学上的比较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一些综述,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截止到本文开题时,只检索到了一篇关于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验干预的研究。
国外近10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从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转向心理学。而心理学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并且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跨度越来越长,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例如: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Seligman,2005)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去访问积极心理学网站。他们分别用网站上积极的练习(练习一周内每天用新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优势特征)和一般的中性练习对志愿者进行实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被提供积极练习的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在接下来的6个月都有所提高。另外,研究(Emmons,&McCullough,2003)发现:主动地鼓励人们去增强情感状态中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拥有更加愉快的心情。那些被指派思考并写下他们最深刻积极体验的大学生比那些只要求写中性话题的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更少去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求助。那些参与感激实验干预的被试,在多次写下他们感激的事件之后,报告说感到生活更加美好并且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1]。
2.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2.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固然重要。但是,着力研究得到幸福的各种途径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从而真正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然而,纵观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或者只是对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进行描述,或者是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建构。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纵向的干预实验研究。而国外,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以下三个关于如何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2.2本研究的目的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以求达到提高实验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2)验证深圳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传统心理学加以补充,丰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现实意义——通过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3.研究方法
3.1实验一:通过写幸福日志提升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3.1.1实验一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设计方法
3.1.2实验一被试
以深圳大学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两个班所有学生为被试。他们是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和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且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一个班的人数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二晚上,将该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的人数也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三晚上,作为对照班。
3.1.3实验一材料
1)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
2)幸福日志本(TheHappinessJournalorHAOJournal)。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50页左右的本子。要求实验组的学生每天(每周至少五次)在一页上记录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快乐的事情(H-happiness)和三件值得感激别人的事情(A-appreciation)以及三件乐观的事情(O-optimism).而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的日志。
3.1.4实验一步骤
在开学后第二周的上课期间,用修订过的牛津幸福感量表分别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实测,作为前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5份和23份。在周二晚的课堂上示范实验班的学生写幸福日志,每周至少写五天。在周三晚的课堂上让对照组的学生写普通日记,同样每周至少写五天。三个星期后,即第五周,分别对两个班用牛津幸福感量表进行实测,作为后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份和22份。五个星期后,即第七周,再次分别对两个班进行施测,作为后测成绩。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2份和21份。
3.1.5实验一结果
3.1.6实验一讨论
从以上实验结果表一和图一得知:尽管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比控制班的得分低一些,但是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不断上升,三个星期和五个星期后的得分都高于控制班相对应的得分。而控制班的得分是先有所下降,然后再上升。尽管控制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不小,但还是小于实验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起到了提高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实验二的结果证明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实验一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所有被试都是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针对这一不足之处,作者们设计了实验二,以求有所改进。
3.2实验二通过写感谢信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2.1实验二目的
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对本科生进行干预研究,考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本科生主观幸福感提高的效果。
3.2.2实验二被试
以深圳大学2个“积极心理学”课程班级的本科生和1个“英语口语交际”的本科生。分别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
3.2.3实验二材料
1)用因素分析法修订后的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在实验一中已经介绍过了)。2)感谢信样例。
3.2.4 实验二设计
3.2.5实验二步骤
1)前测: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2)在开学后的第三周要求实验组2的被试写感谢信。并告知被试完感谢信后,最好是能够亲自当面读给被感谢的人听。若这个难以做到,至少要确保被感谢人接收到所写感谢信。
3)写感谢信一周后测量,即开学后的第四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
4)写感谢信一个月后再次测量,即第八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三个组的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5)后测:写感谢信三个月后最后测量,即第16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3.2.6实验二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的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
3.2.7实验二结果
3.2.7实验二讨论
以上结果表3和图2显示: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加有效。理由是,在对被试进行实验干预前,对照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高于两个实验组,并且既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2的测量分数最低。而在实验干预过程中,仅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1在牛津幸
福感量表上的得分稳步上升并最终超过对照组。实验组2的所得分数在每次测量时都增加地十分明显并且在最后测量时的分数大大地超过其他两组被试。而控制组所得的分数基本不变,甚至在第三次测量时有不小幅度的下降。所得分数下降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那次测量的时间正好为“十一”长假过后的一周。学生在假期后回到学校,需恢复相对忙碌的课程学习,并且很有可能须完成和提交不少作业,甚至还有可能须参加阶段性的测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得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在短期内受到影响。那么,怎样解释相同的生活事件却对两个实验组的被试影响不大呢?原因可能是,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这些实验干预活动在应对学业压力时,不仅起了缓解作用,而且还具有积极的学习动力效果。
4.总讨论
4.1关于本文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测量工具的评价
本研究两个实验中的测量工具均为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尽管有学者证实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时间跨度较长和被试地理分布较广的重测信度都很高,且本文作者也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效度检验,结果也显示出了该量表的单维性。然而,运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还是具有不适之处。因此,有待对其进行修订。
4.2关于本研究中不同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即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以及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对深圳大学的本科生进行实验干预,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经过实验干预,设有对照组的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都在不小程度上提高了。
4.3本研究与之前同类研究的比较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Seligman等人的让被试写三件好事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提高了13.5%,高于其9%[2]。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实验干预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为在SeligmanE.Martin等人的研究中,被试的任务主要是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而本研究中的实验二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好”字的拼音“hao”与英文单词Happy(幸福的),Appreciative(感激的)和Optimistic(乐观的)的首字母相结合。从而设计了幸福日志表单(HAOJournal),要求被试不仅要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还须写三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和三件乐观的事情。这使得实验干预对提高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更大的效果。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实验组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各组前测与后测分数发现:控制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有所下降,而实验组的得分则大幅的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日记,由于他们 不清楚写日记的目的,而且,平时很有可能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日记对他们可能是一种负担,而由此产生一些负性情感体验。相反,实验组的被试在写幸福日志的过程中可能体验到了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最终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Lyubomirsky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只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的实验组一的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只提高了5.2%,低于他们研究中的只被激励组的对应提高分数,10%。类似的是,既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又写感谢信的实验组二,与他们研究中的既被激励组又写感谢信的被试相比,所得分数尽管提高了13.8%,仍然低于其对应提高分数,15%[3]。同样,实验组二的参与者比控制组的参与者的分数提高多出约13.9%,这一数字也低于戴维斯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mmons教授的同类研究的对应分数,25%[4]。以上实验结果的比较都可部分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和情绪表达的直接性之间的差异。例如,绝大部分的西方人,将“Iloveyou!”常挂在嘴边,而与之相反的是,很少有中国人在公众场合说“我爱你。”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生父母也难以启齿。
然而,实验二中的实验组2的结果与Seligman等人的来自其积极心里实验室的“感恩拜访”研究相比[5],参与者的分数提高百分比为13.8%,高于他们的对应分数,约10%。可能的解释是,要求被试在写完感谢信给被感谢人之后,还要求他们去拜访被感谢人。这种让人们制定一个正式的感恩计划的做法,考虑到时间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则有些不太实际。
国内方面,本研究中实验二的结果与河北师范大学的石国兴,祝伟娜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班级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列举恩惠”活动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的效果好[6]。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体验及由其激发的行为,建构了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资源,并鼓励人们去关注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从而使人们体验到他人的爱和关心,最终提升自己的幸福感[7]。国外的研究表明,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紧密联系,高感恩的人通常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主观幸福感[8]。
另外,本研究中两个实验的结果也可以从脑科学的生理基础方面进行解释。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使被试记住和回忆一些开心的事件以及感激的需要得到了实现,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类啡肽激素[9]。这些生理激素具有促进大脑的愉快中枢兴奋的功能,从而增加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最终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5.本研究的结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的方法,的确在
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mmons R .A.,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daily lif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 377 - 389.
[2] Martin E. P. Seligman, Nansook Park, Christopher Peterson.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5): 410-421.
[3] Lyubomirsky, Dickerhoof, Boehm. 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 optimism and gratitud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
[4]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36 - 45.
[5]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61- 63.
[6] 石国兴,祝伟娜. 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8, 28(3)
[7]. 刘建岭. 感戴: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C].河南:河南大学论文, 2005.
[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 Tsang J. 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 :112 – 127.
[9]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 Schkade 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 9 (2): 111 -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