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案记录了班主任教师对一名多动症儿童进行辅导和行为矫正的过程,并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不同强化方法对减少多动症儿童不注意行为的发生率的作用。矫正过程采用长期的追踪,如实地反映个案在校的生活和学习,针对其行为不断地调整矫正的策略。
关键词:多动症 行为矫正
一、个案的自然情况
陈某,男,9岁,就读于本校三年级, 成绩在班里排在最后几名,性格强势,常常固执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其上课不专心听讲, 具体表现为玩弄文具、左顾右盼、大声说话、拿别人的物品、在同学的课本上乱涂乱画、偷偷离开座位到处窜座位等。陈某无法静坐,一下课就狂奔乱跑,四肢动作笨拙。他经常独自玩耍,偶尔参与同学们的游戏,但没有固定的玩伴,与同学们的关系似乎不太好,曾受到班里家长的投诉。老师对其进行了多次教导, 但陈某的表现并无明显改善。在众人眼中,陈某就是典型的顽皮男孩。
二、成长状况和家庭背景
经了解, 三四岁岁开始有明显的多动症状,七岁之后随着入校学习,其注意力缺陷的情况日益突显。陈某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候离异,之后陈某一直由祖母抚养。祖母文化程度不高, 很少把时间花在教育孩子上,对其“顽皮”表示无可奈何,而陈某的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极少和他见面;母亲几乎不与他见面,让孩子缺乏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
根据班家长的观察,孩子的情况反馈如下:
2、班主任观察与测验结果
班主任教师观察:陈某从二年级上学期转入本班,陈某动作笨拙,行走时四肢不协调;坐不住,不停地翻动桌面上的东西或者扯拽衣物;眼神飘忽,很少直视老师;情绪不稳定, 会突然放声大笑又突然一脸怒气;说话非常大声,但表达能力欠佳,不知讲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忘记自己在讲什么;被问及有关家庭的问
题时会转移话题, 甚至离开座位。
根据班主任长期的追踪观察,将其在校的表现反馈如下:
3、诊疗情况
针对班主任教师反映的情况,2015年5月其父亲带着陈某前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心理报告单检查显示:90项症状清单测试原始分178分,总均分1.98(参考值1.44+-0.43)医生确诊为多动症。此外, 医生的诊断也是制定下一步治疗、矫正方案的基础。(附录:陈某的各项检查结果)
三、个案分析
多动症正式病名为“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意义动作多, 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这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 需要尽早识别、长期治疗,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不懈关心, 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多动症儿童常有危险举动,陈某就有多次攀爬教学楼栏杆的行为, 这是他转学来到本校的原因。原先的学校他没有朋友,老师反映其上课不听讲,数学成绩差,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不遵守课堂纪律,父亲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给孩子换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本着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原则,班主任教师将孩子在校的表现进行记录,以免错过孩子接受教育和矫正的关键时机,和家长沟通多孩子进行及早的诊疗和矫正,班主任与家长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校委派专门教师对进行个别化教育,对多动症行为进行矫正,学校有心理健康老师,定期观察孩子的情况并进行心理疏导;
(二)家长负责积极治疗, 配合学校加强教育,行使监护权;
(三诊断病历暂由班主任保存,并建立其健康成长档案。
四、个案的矫正
1、药物矫正。
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躯体疗法和心理疗法。躯体疗法是根据生理学原理, 使用药物、手术或其他物理方法来改变患者的失常行为, 使之恢复常态的治疗。
根据陈某的情况, 医生对他进行药物治疗, 服用精神药物盐酸哌甲脂片。这是一种中枢兴奋类精神药物, 成分与以往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基本一样, 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方法:一天2次, 一次1片(5mg), 早餐或午餐前45分钟服用, 不上课可不服。采用药物治疗以后, 陈某的症状有了部分缓解, 如果停服、漏服则症状有明显恢复。但为了陈某的健康成长,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在其行为可以控制的情况下,都暂停药物的服用。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 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 对行为进行客观系统地处理, 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 增强和培养良好行为, 使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在对陈某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教师对他课堂上、生活中“不注意行为”进行行为矫正。
(1)情绪调节。2015年3月至5月,这一时间陈某在校情绪容易失控,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小事产生不可控的袭击行为。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用身体碰触,向同学扔东西,咬伤同学,用衣架打伤同学,持续一段时间引起了同学的反感,但孩子在这两个月行为没有停止的意识。在课上发声扰乱课堂,室外活动课兴奋过度,随意乱跑,扰乱别孩子的课堂活动。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教导他“因应与容忍技巧”。班主任旨在教导其能察觉对方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生气、学习别人生气的时候自己如何面对、能察觉自己过于兴奋,并且冷静下来、能找出处理自己兴奋的适当方法。对于同学的无意识的“挑衅”,学会控制情绪,深呼吸,请求师长帮助解决。 同时,教导陈某如何加入游戏和小组活动,班会课上引导孩子们要团结、学会包容,学会帮助身边的同学,不要刻意捉弄同学、用言语激怒同学。引导别的孩子的同时也教导陈某面对他人的挑衅与嘲弄时,能够冷静下来,能够做出适当的回应想和同学起玩时,能表现合宜地加入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以此来替代打闹、碰触他们等行为,满
足其获得事物的功能。
(2) 课堂不注意行为矫正
教导课堂常规行为训练策略正向行为很大程度上要靠行为训练来发展。班级科任教师的时间有限,而且都不是特殊教育的老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只能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引,但又考虑到行为训练的成果最终必须类化到自然教学情境中,所以尝试将行为训练的内容及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沟通,并商定在自然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和强化行为训练的内容:
第一,进行“相关行为训练”——教导遵守课堂常规。针对个案课堂上会随意离开位子打扰他人、动来动去、课上喃喃自语说与课程无关的话、时不时发出怪声,笑声,或敲击物品或晃桌椅制造声音、常往窗外或教室外面发愣,心不在焉等,教导个案能察觉在静态课堂上,应在位子上坐好、保持在课堂上安静、课堂上能够表现出专注倾听的表征。
第二,“相关行为训练”——教导依指令做事。针对课堂科任老师发出读书、写字等学习指令时,他自顾玩耍,或是看课外书,或是呆愣一分钟后方做出反应;语文课上老师让写生字,如果没有单独地指导,他从来不跟着孩子们的课堂节奏;体育课上,从来不按时集合不按老师的指示,做正确、适当的动作;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他总是迟迟不动笔。教导个案在听懂、听清老师的指令后,能迅速、切实地去做。
针对个案的特殊性,班主任教师不再以负面的语言批评而改用正向的语言提示个案如何表现好的行为,在某些情境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提供线索协助儿童表现适当的行为,例如“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把手里的东西放回它原来的地方”、“小嘴巴,闭起来”等等,正向语句能够增加内在的动机,较易于激励学生去接受。场,此策略主要为满足个案要求获得具体事物的功能。课堂练习时,尽量走到他身边给予正确的指令,告诉他我们在做什么,老师希望他能跟着一起来。
第三,引导个案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教师增加个案协助老师或同学,如擦黑板、发作业、
倒垃圾、扫地、帮老师拿东西等,让个案在课堂上发言,鼓励其表达,。这样可以提供儿童更多活动与双向互动的机会,满足其内心好动的需求,引发其学习动机,更可以满足他的表现欲,在事情完成后给予赞美,以培养其正确的常规。研究者发现:如果个案在教室中坐得太久,或课堂无法吸引他的兴趣,便会出现干扰行为,因此通过此策略满足个案因无聊而寻求感官刺激的功能。这一正向言语的引导让个案的课堂干扰行为有了严格的控制,随着班级学生一起完成作业,课堂的纪律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步提高。
多动症是儿童无法自控的慢性疾病,在两个月的矫正实验中, 不注意行为的发生率虽然有了明显的降低, 但这是在服用药物的前提下,在班主任教师、家长的相互配合下,孩子的矫正有一定的效果。但仅靠儿童的意志去克服是不现实的。对于多动这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但不能对他们提出苛刻的要求, 而且要对其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 卸下思想包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特殊教育的知识,现实中遇到许多的困难,唯有在现实中不断地调整辅导的策略,不断地加强心理学知识,积极和家长、医生、儿童心理专家相互配合,才能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行为矫正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阴国恩.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3]杜晓新.学习策略的执行与监控[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
关键词:多动症 行为矫正
一、个案的自然情况
陈某,男,9岁,就读于本校三年级, 成绩在班里排在最后几名,性格强势,常常固执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其上课不专心听讲, 具体表现为玩弄文具、左顾右盼、大声说话、拿别人的物品、在同学的课本上乱涂乱画、偷偷离开座位到处窜座位等。陈某无法静坐,一下课就狂奔乱跑,四肢动作笨拙。他经常独自玩耍,偶尔参与同学们的游戏,但没有固定的玩伴,与同学们的关系似乎不太好,曾受到班里家长的投诉。老师对其进行了多次教导, 但陈某的表现并无明显改善。在众人眼中,陈某就是典型的顽皮男孩。
二、成长状况和家庭背景
经了解, 三四岁岁开始有明显的多动症状,七岁之后随着入校学习,其注意力缺陷的情况日益突显。陈某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候离异,之后陈某一直由祖母抚养。祖母文化程度不高, 很少把时间花在教育孩子上,对其“顽皮”表示无可奈何,而陈某的父亲长期在外做生意,极少和他见面;母亲几乎不与他见面,让孩子缺乏关爱,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
根据班家长的观察,孩子的情况反馈如下:
2、班主任观察与测验结果
班主任教师观察:陈某从二年级上学期转入本班,陈某动作笨拙,行走时四肢不协调;坐不住,不停地翻动桌面上的东西或者扯拽衣物;眼神飘忽,很少直视老师;情绪不稳定, 会突然放声大笑又突然一脸怒气;说话非常大声,但表达能力欠佳,不知讲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忘记自己在讲什么;被问及有关家庭的问
题时会转移话题, 甚至离开座位。
根据班主任长期的追踪观察,将其在校的表现反馈如下:
3、诊疗情况
针对班主任教师反映的情况,2015年5月其父亲带着陈某前往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心理报告单检查显示:90项症状清单测试原始分178分,总均分1.98(参考值1.44+-0.43)医生确诊为多动症。此外, 医生的诊断也是制定下一步治疗、矫正方案的基础。(附录:陈某的各项检查结果)
三、个案分析
多动症正式病名为“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意义动作多, 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这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 需要尽早识别、长期治疗,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不懈关心, 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多动症儿童常有危险举动,陈某就有多次攀爬教学楼栏杆的行为, 这是他转学来到本校的原因。原先的学校他没有朋友,老师反映其上课不听讲,数学成绩差,不愿意和其他孩子玩耍,不遵守课堂纪律,父亲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给孩子换了一个学习的环境。本着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原则,班主任教师将孩子在校的表现进行记录,以免错过孩子接受教育和矫正的关键时机,和家长沟通多孩子进行及早的诊疗和矫正,班主任与家长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校委派专门教师对进行个别化教育,对多动症行为进行矫正,学校有心理健康老师,定期观察孩子的情况并进行心理疏导;
(二)家长负责积极治疗, 配合学校加强教育,行使监护权;
(三诊断病历暂由班主任保存,并建立其健康成长档案。
四、个案的矫正
1、药物矫正。
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根据不同性质可分为:躯体疗法和心理疗法。躯体疗法是根据生理学原理, 使用药物、手术或其他物理方法来改变患者的失常行为, 使之恢复常态的治疗。
根据陈某的情况, 医生对他进行药物治疗, 服用精神药物盐酸哌甲脂片。这是一种中枢兴奋类精神药物, 成分与以往治疗多动症的“利他林”基本一样, 但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服用方法:一天2次, 一次1片(5mg), 早餐或午餐前45分钟服用, 不上课可不服。采用药物治疗以后, 陈某的症状有了部分缓解, 如果停服、漏服则症状有明显恢复。但为了陈某的健康成长,在药物服用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在其行为可以控制的情况下,都暂停药物的服用。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 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 对行为进行客观系统地处理, 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 增强和培养良好行为, 使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在对陈某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教师对他课堂上、生活中“不注意行为”进行行为矫正。
(1)情绪调节。2015年3月至5月,这一时间陈某在校情绪容易失控,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小事产生不可控的袭击行为。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用身体碰触,向同学扔东西,咬伤同学,用衣架打伤同学,持续一段时间引起了同学的反感,但孩子在这两个月行为没有停止的意识。在课上发声扰乱课堂,室外活动课兴奋过度,随意乱跑,扰乱别孩子的课堂活动。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教导他“因应与容忍技巧”。班主任旨在教导其能察觉对方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生气、学习别人生气的时候自己如何面对、能察觉自己过于兴奋,并且冷静下来、能找出处理自己兴奋的适当方法。对于同学的无意识的“挑衅”,学会控制情绪,深呼吸,请求师长帮助解决。 同时,教导陈某如何加入游戏和小组活动,班会课上引导孩子们要团结、学会包容,学会帮助身边的同学,不要刻意捉弄同学、用言语激怒同学。引导别的孩子的同时也教导陈某面对他人的挑衅与嘲弄时,能够冷静下来,能够做出适当的回应想和同学起玩时,能表现合宜地加入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以此来替代打闹、碰触他们等行为,满
足其获得事物的功能。
(2) 课堂不注意行为矫正
教导课堂常规行为训练策略正向行为很大程度上要靠行为训练来发展。班级科任教师的时间有限,而且都不是特殊教育的老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班主任只能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指引,但又考虑到行为训练的成果最终必须类化到自然教学情境中,所以尝试将行为训练的内容及时与相应的任课老师沟通,并商定在自然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和强化行为训练的内容:
第一,进行“相关行为训练”——教导遵守课堂常规。针对个案课堂上会随意离开位子打扰他人、动来动去、课上喃喃自语说与课程无关的话、时不时发出怪声,笑声,或敲击物品或晃桌椅制造声音、常往窗外或教室外面发愣,心不在焉等,教导个案能察觉在静态课堂上,应在位子上坐好、保持在课堂上安静、课堂上能够表现出专注倾听的表征。
第二,“相关行为训练”——教导依指令做事。针对课堂科任老师发出读书、写字等学习指令时,他自顾玩耍,或是看课外书,或是呆愣一分钟后方做出反应;语文课上老师让写生字,如果没有单独地指导,他从来不跟着孩子们的课堂节奏;体育课上,从来不按时集合不按老师的指示,做正确、适当的动作;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他总是迟迟不动笔。教导个案在听懂、听清老师的指令后,能迅速、切实地去做。
针对个案的特殊性,班主任教师不再以负面的语言批评而改用正向的语言提示个案如何表现好的行为,在某些情境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提供线索协助儿童表现适当的行为,例如“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把手里的东西放回它原来的地方”、“小嘴巴,闭起来”等等,正向语句能够增加内在的动机,较易于激励学生去接受。场,此策略主要为满足个案要求获得具体事物的功能。课堂练习时,尽量走到他身边给予正确的指令,告诉他我们在做什么,老师希望他能跟着一起来。
第三,引导个案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教师增加个案协助老师或同学,如擦黑板、发作业、
倒垃圾、扫地、帮老师拿东西等,让个案在课堂上发言,鼓励其表达,。这样可以提供儿童更多活动与双向互动的机会,满足其内心好动的需求,引发其学习动机,更可以满足他的表现欲,在事情完成后给予赞美,以培养其正确的常规。研究者发现:如果个案在教室中坐得太久,或课堂无法吸引他的兴趣,便会出现干扰行为,因此通过此策略满足个案因无聊而寻求感官刺激的功能。这一正向言语的引导让个案的课堂干扰行为有了严格的控制,随着班级学生一起完成作业,课堂的纪律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步提高。
多动症是儿童无法自控的慢性疾病,在两个月的矫正实验中, 不注意行为的发生率虽然有了明显的降低, 但这是在服用药物的前提下,在班主任教师、家长的相互配合下,孩子的矫正有一定的效果。但仅靠儿童的意志去克服是不现实的。对于多动这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但不能对他们提出苛刻的要求, 而且要对其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 卸下思想包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特殊教育的知识,现实中遇到许多的困难,唯有在现实中不断地调整辅导的策略,不断地加强心理学知识,积极和家长、医生、儿童心理专家相互配合,才能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行为矫正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阴国恩.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3]杜晓新.学习策略的执行与监控[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