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结合物理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制订有关的策略,从而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步伐。教师要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特点,然后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利用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培养创造型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开关、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开关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力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猜测失去摩擦力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知识,巩固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科的内容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物理学中的等效法、近似法、类比法、作图法、外推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等都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物理学科课程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根椐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与其它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等。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形式可以是全班选择同一个题目进行研究,如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活动等;也可以是由教师创设几个不同的课题后由学生自主选定研究的课题,或由学生另选择研究课题,教师审批后确定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全班并进式的研究多个问题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此应注意选择研究的题目不易过大,应使学生易于操作,针对性较强。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最好两人一组)活动的分散方式进行,如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这样较机动灵活;也可以以全班参与的形式进行,如参观、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较好地开展工作。每个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及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等方式,轮流穿插进行。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发创造性思维
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培养创造型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个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结果有多个像出现,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上初二电路时,我就让学生画出班级中两个开关、六盏日光灯之间的连接,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十二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甚至请学生上去把其中一盏日光灯去掉,看另一盏或另二盏灯同受一只开关控制的情况。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力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猜测失去摩擦力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利用学生身边的物理知识,巩固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科的内容较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物理学中的等效法、近似法、类比法、作图法、外推法、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物理模型、理想实验等都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如“近大远小”的现象、“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并自己发现问题,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物理学科课程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根椐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与其它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等。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形式可以是全班选择同一个题目进行研究,如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活动等;也可以是由教师创设几个不同的课题后由学生自主选定研究的课题,或由学生另选择研究课题,教师审批后确定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全班并进式的研究多个问题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此应注意选择研究的题目不易过大,应使学生易于操作,针对性较强。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以小组(最好两人一组)活动的分散方式进行,如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这样较机动灵活;也可以以全班参与的形式进行,如参观、社会调查等,这样可以较好地开展工作。每个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及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等方式,轮流穿插进行。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