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邦坐了汉朝的龙庭宝座后,为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反叛,亲帅大军征讨并大获全胜。乘着余兴,刘邦班师途中回家乡沛县走了一趟,他以皇家的规格宴请了父老乡亲们,以示衣锦还乡的荣耀。席间,刘邦兴起,亲自击筑引吭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开国皇帝酒酣耳热的即兴之作,也是天之骄子的慷慨情怀,更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豪放诗吟。
遥想当年,刘邦顺应历史潮流投身反秦起义的洪流,辗转搏杀,终于成为各路反秦起义军的主力军。当他踌躇满志路向巅峰挺进的时候,项羽自恃功高,撕毁了各路起义军立下的“先攻下成阳者王之”的约定,不顾刘邦先自拿下咸阳的事实,故意将刘邦封为汉王,意图打压他的发展空间。实力不敌项羽的刘邦只得听从部将的建议,忍辱屈就,并率大军进驻偏僻的汉中等待时机。
在汉中,刘邦按照秦代的宫廷模式,夯土建成了高台宫殿,即今天的汉台。高台宫殿里,刘邦行韬光养晦之策,发励精图治之志,一面演练军队,一面求贤纳士,为最终战胜项羽卧薪尝胆,也为日后一统天下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汉台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台高7米,面积约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分为三个台阶。我们到达汉中那天正值秋雨绵绵,游完汉台,小雨仍没有停止,一直伴着我们在那古老的高台上发思古之幽情。
汉台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当年的建筑已无一丝踪影,惟一可以见证那段历史的不过一座高台而已。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意思是说只有残存的高台还可以让后人看得见刘邦屈居汉中时的影子。不过,汉台并未因I比荒芜下去,汉代以后,汉台逐渐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历朝历代都有所修葺。后人吟咏汉台的诗句很多,最著名的有唐代李白的《汉台》诗:“地连西蜀安刘鼎,水绕南阳启货泉。帝里皇居星聚处,风华遥带五陵烟。”还有清代陈毓彩的《汉台》,诗曰: “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窗收栈道千峰秀,座揽梁州万树春。当日宫迁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迎来便洒随车雨,犹忆三章改暴秦。”均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刘邦由汉中、汉台发迹进而定鼎关中的那段历史。
如今的汉台已被辟为汉中市博物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博物馆正门是一座殿宇式门楼,雕梁画栋,庄严古朴,不失皇家之气。高台之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相映,碧池如镜,布局精密,小巧而又不失大雅。高台北端有一座望江楼,据说建于南宋,楼高三层,因高台的依托,愈显绰约高耸。以前在上面可以望见远去的汉江,现在不能了,放眼所见皆是新建的高楼。
望江楼上,我又想到了刘邦。当年虽不曾有此望江楼,但也并不影响他思想的远眺,他的志向早已超越了脚下的高台,在千里之外自由驰骋了。
望江楼正南名日桂荫堂,堂前植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桂香四溢,来此寻香访桂的人络绎不绝。再往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望江楼东侧立有石马,据说是三国蜀将魏延之物。楼的东南角有一小亭,内有—璞石,因正在原府治的月台上,故名“月台苍玉”,是汉台现存最早的文物。楼东北角的一座亭子,内有一口造型美观、铸工精致的铜钟,钟身铸着“飞石”、“天龙”图样,相传为明王朱常浩府中之物,后被移置于此。
高台东、西两侧的“褒斜古栈道”和“汉魏石门十三品”乃博物馆的精华。“褒斜古栈道”是距汉中26公里处古栈道的模型,其石桩、木桩和各种栈道结构,向游人展示了古代汉中地势的险要与交通的不便。当年刘邦听从张良计谋,火烧栈道有两个目的,一为阻断项羽的进攻,更主要的是做给项羽看,表示自己已经满足于做个小小的汉王,再也无意北上与其争夺天下了,以此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汉魏石门十三品”是陈列的13块从石门上切割下来的汉魏摩崖刻石,其苍劲拙朴的汉隶一直被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以汉台为宫殿,以汉中为根基,刘邦秣马厉兵,广纳贤才,把知人善任、重赏功臣的手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于此,刘邦力排众议,拜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大将,并采用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谋略,出奇制胜地拿下了三秦,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后来曾对臣子们说: “朕何故得有天下?项氏何故致失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抚民,运饷至军,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矣。”刘邦的一席话道出了他得江山的玄机。
我想,倘若刘邦穿越时光隧道再回汉中,在这高台之上徘徊,他一定会踱着脚步走遍高台,即使秋雨再大也不能阻挡他的兴致。他甚至还会摆下盛大的酒宴款待汉中的父老乡亲们,甚至还会亲自击筑,再一次吟诵《大风歌》。不过,慷慨之余的那种孤独寂寥、万事皆空的感觉一定会异常强烈。历史就是如此,感慨无时不在,正如清代王士稹《七律·汉台》里感叹的那样:“风云今寂寞,江汉自波澜。”幽幽汉台,留给后人们的感慨也如不绝的秋雨,丝丝缕缕,缠缠绵绵。
遥想当年,刘邦顺应历史潮流投身反秦起义的洪流,辗转搏杀,终于成为各路反秦起义军的主力军。当他踌躇满志路向巅峰挺进的时候,项羽自恃功高,撕毁了各路起义军立下的“先攻下成阳者王之”的约定,不顾刘邦先自拿下咸阳的事实,故意将刘邦封为汉王,意图打压他的发展空间。实力不敌项羽的刘邦只得听从部将的建议,忍辱屈就,并率大军进驻偏僻的汉中等待时机。
在汉中,刘邦按照秦代的宫廷模式,夯土建成了高台宫殿,即今天的汉台。高台宫殿里,刘邦行韬光养晦之策,发励精图治之志,一面演练军队,一面求贤纳士,为最终战胜项羽卧薪尝胆,也为日后一统天下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汉台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台高7米,面积约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分为三个台阶。我们到达汉中那天正值秋雨绵绵,游完汉台,小雨仍没有停止,一直伴着我们在那古老的高台上发思古之幽情。
汉台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当年的建筑已无一丝踪影,惟一可以见证那段历史的不过一座高台而已。宋代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意思是说只有残存的高台还可以让后人看得见刘邦屈居汉中时的影子。不过,汉台并未因I比荒芜下去,汉代以后,汉台逐渐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历朝历代都有所修葺。后人吟咏汉台的诗句很多,最著名的有唐代李白的《汉台》诗:“地连西蜀安刘鼎,水绕南阳启货泉。帝里皇居星聚处,风华遥带五陵烟。”还有清代陈毓彩的《汉台》,诗曰: “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窗收栈道千峰秀,座揽梁州万树春。当日宫迁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迎来便洒随车雨,犹忆三章改暴秦。”均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刘邦由汉中、汉台发迹进而定鼎关中的那段历史。
如今的汉台已被辟为汉中市博物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博物馆正门是一座殿宇式门楼,雕梁画栋,庄严古朴,不失皇家之气。高台之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相映,碧池如镜,布局精密,小巧而又不失大雅。高台北端有一座望江楼,据说建于南宋,楼高三层,因高台的依托,愈显绰约高耸。以前在上面可以望见远去的汉江,现在不能了,放眼所见皆是新建的高楼。
望江楼上,我又想到了刘邦。当年虽不曾有此望江楼,但也并不影响他思想的远眺,他的志向早已超越了脚下的高台,在千里之外自由驰骋了。
望江楼正南名日桂荫堂,堂前植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桂香四溢,来此寻香访桂的人络绎不绝。再往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望江楼东侧立有石马,据说是三国蜀将魏延之物。楼的东南角有一小亭,内有—璞石,因正在原府治的月台上,故名“月台苍玉”,是汉台现存最早的文物。楼东北角的一座亭子,内有一口造型美观、铸工精致的铜钟,钟身铸着“飞石”、“天龙”图样,相传为明王朱常浩府中之物,后被移置于此。
高台东、西两侧的“褒斜古栈道”和“汉魏石门十三品”乃博物馆的精华。“褒斜古栈道”是距汉中26公里处古栈道的模型,其石桩、木桩和各种栈道结构,向游人展示了古代汉中地势的险要与交通的不便。当年刘邦听从张良计谋,火烧栈道有两个目的,一为阻断项羽的进攻,更主要的是做给项羽看,表示自己已经满足于做个小小的汉王,再也无意北上与其争夺天下了,以此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汉魏石门十三品”是陈列的13块从石门上切割下来的汉魏摩崖刻石,其苍劲拙朴的汉隶一直被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以汉台为宫殿,以汉中为根基,刘邦秣马厉兵,广纳贤才,把知人善任、重赏功臣的手段演绎得淋漓尽致。于此,刘邦力排众议,拜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为大将,并采用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谋略,出奇制胜地拿下了三秦,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后来曾对臣子们说: “朕何故得有天下?项氏何故致失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抚民,运饷至军,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矣。”刘邦的一席话道出了他得江山的玄机。
我想,倘若刘邦穿越时光隧道再回汉中,在这高台之上徘徊,他一定会踱着脚步走遍高台,即使秋雨再大也不能阻挡他的兴致。他甚至还会摆下盛大的酒宴款待汉中的父老乡亲们,甚至还会亲自击筑,再一次吟诵《大风歌》。不过,慷慨之余的那种孤独寂寥、万事皆空的感觉一定会异常强烈。历史就是如此,感慨无时不在,正如清代王士稹《七律·汉台》里感叹的那样:“风云今寂寞,江汉自波澜。”幽幽汉台,留给后人们的感慨也如不绝的秋雨,丝丝缕缕,缠缠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