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三为例,阐述了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以下的地理技能,包括读图表分析技能、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技能、收集处理地理信息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技能、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技能。
关键词:学生活动;地理技能;地理教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全书共有“学生活动”46处,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而不是以集中的作业形式附于各章节之后,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技能。
一、读图、表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能迅速进行归纳,进而解决问题。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页的”活动,如图:
■
图1 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分析图1,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尤其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从散乱或杂乱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迅速进行清理归纳、加工、分析、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也是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4页的“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约有2/3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亡。目前,在一些天然湿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围垦、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加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材中此类活動一共有22处,28题。如第27页的“活动”:收集南水北调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核的较高目标,是要求考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17题。如第23页的”活动”:我国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
1.有人说,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还有人说,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五、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6处,10题。如第52页的”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分析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指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此技能主要体现在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部分,是得分的关键,教材中任何一个“学生活动”都能起到培养学生此技能的作用。
地理教学既是一个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逐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关键词:学生活动;地理技能;地理教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全书共有“学生活动”46处,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而不是以集中的作业形式附于各章节之后,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地理技能。
一、读图、表分析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能迅速进行归纳,进而解决问题。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页的”活动,如图:
■
图1 一个区域的发展过程
分析图1,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二、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试卷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尤其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从散乱或杂乱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迅速进行清理归纳、加工、分析、运用,从而解决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也是一共有15处,21题。如第44页的“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约有2/3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亡。目前,在一些天然湿地相对集中的地区,因围垦、污染及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湿地破坏仍在加剧。更需要注意的是,原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污染现已沿河扩展,将威胁到更多的天然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上述资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哪些?湿地是如何被破坏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三、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教材中此类活動一共有22处,28题。如第27页的“活动”:收集南水北调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核的较高目标,是要求考生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15处,17题。如第23页的”活动”:我国的区域差异,集中表现为东、西部差异。
1.有人说,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还有人说,集中力量发展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强调一定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西部大开发则主要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前者侧重于发展,后者注重于公平。对这个问题,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五、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教材中此类活动一共有6处,10题。如第52页的”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1.从水热条件分析,美国哪些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2.分析地形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指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此技能主要体现在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部分,是得分的关键,教材中任何一个“学生活动”都能起到培养学生此技能的作用。
地理教学既是一个让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教材中的素材,逐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