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只会教而教是行不通的,不仅会“授之以鱼”,更会“教之以渔”,要不断地融入新理念、新经验、新方法,注入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学生发展 语文教学 新尝试
技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师“教”的现象。因此,技校语文教学应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摒弃“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模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原则,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为此,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新”、“实”、“活”、“情”四个方面,谈谈对技校语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新”—与时俱进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最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创新的意义在于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充分认识技校语文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去适应技校语文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理念需更新。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教师要不断提高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课的理论水平,时刻关注时代脉搏的律动,及时掌握教育的新信息、新知识、新变化,优化自身的素质,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教师只有主动地、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才能信息灵敏,视野开阔,广收博取,知识鲜活,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需更新。技校语文教学要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走出教改的新路。如近年颇受欢迎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行为导向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并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和谐共振。
二、“实”—九层之台的基石
古人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这座大厦的两块基石,离开了它们,语文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学的“实"应体现在双基教学上。
基础知识教学要实。基础知识教学要时刻把握“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过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量不重质,违反了精要的原则;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违反了好懂的原则;单纯地传授知识,违反了有用的原则。如语法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有争议的内容,甚至将大学阶段的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上来,造成了学生语法体系的严重混乱;再如讲析一篇课文时,老师往往费尽心机,从字词到修辞,从逻辑到主题,常常逐一分析,由于没有侧重点,没有针对性,学生无法找到适当的突破口,阅读能力常常停滞不前。因此,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把握“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精讲多练,精简语法,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修辞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着眼于实际应用。
基本技能训练要实。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就这四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说,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四种技能相互促进,全面训练的原则。首先,要认识全面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看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听、说、读、写之间的辨证关系。听和读都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听的能力提高了,能够相应地促进读的能力发展;听读的能力发展了,又可以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最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记叙文时,就可以安排口述课文的训练;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口头作文,然后再写成书面文章;再如—听口述作文和口头作文时,要求学生做记录,在口头作文之前,要求学生先拟好提纲。这样做,听、说、读、写就可以相互促进了。
三、“活”—启发思维的捷径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多数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那么,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活”。
把学习兴趣激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
把授课情感搞活。对于技校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要从语文课本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更想体验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去,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
把课文内容讲活。一篇文章怎么讲,一个单元怎么把握,一册课文中的几个“板块”—如课文、注释、联系、知识短文怎么相互配合等等,在学习内容的安排、选择、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切不可照搬资料,而要精心选择,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理清,联系学生的实际,作出创造性的教学安排。
把学生思维引活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1)多思—遇到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考。(2)常思—不是一闪而过,而是经常思考,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动脑筋的习惯。(3)深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此事物到彼事物,进行深入的推断。(4)精思—抓住主要点进行精细的思考。(5)善思—能抓住本质、特征、规律,按照思维的程序和规律去思考。
把课堂气氛调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演讲者。他的教学活动是在与学生们交流中完成的。所以创设和谐环境,把课堂气氛搞活尤为重要。很多技校生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心中有答案,也不举手回答,生怕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讥讽而保持沉默。因此,我们可把握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先不强求个别回答,而是多进行集体回答后,消除他们怕出丑的心理,从中细心捕捉“答案”,加以肯定,逐步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见解的习惯。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语文。
四、“情”—心灵沟通的桥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而开启思想的钥匙正是“情”。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感情投入,进而带动文、师、生的三情共振,是保证语文教学课堂生命互动精神张扬的关键。
课前有情。语文教师要以情开启学生的思想,首先要自己有情,要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情”。因此,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使自己有足够的“储备”,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吐露真情,才能启动学生的真情。
课上动情。技校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绝大多数是古今名篇,其文必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那么,作为欣赏者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相呼应,又怎能真正汲取文章的精神及艺术营养?因此,教师要成为文章和学生之间情感的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深入地钻研课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设身处地、全身心地体验才能反转过来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必然是鲜活感人的。
课后激情。因为技校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巩固他们的正确思想。最佳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的情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后要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感情投入,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总之,技校语文教学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新理念、新经验、新方法,语文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该“教之以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能力,善于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真正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学生发展 语文教学 新尝试
技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教师“教”的现象。因此,技校语文教学应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摒弃“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模式,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原则,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为此,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新”、“实”、“活”、“情”四个方面,谈谈对技校语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新”—与时俱进的源泉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最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创新的意义在于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充分认识技校语文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去适应技校语文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理念需更新。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教师要不断提高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课的理论水平,时刻关注时代脉搏的律动,及时掌握教育的新信息、新知识、新变化,优化自身的素质,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教师只有主动地、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才能信息灵敏,视野开阔,广收博取,知识鲜活,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时代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需更新。技校语文教学要冲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走出教改的新路。如近年颇受欢迎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行为导向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并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和谐共振。
二、“实”—九层之台的基石
古人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语文教学这座大厦的两块基石,离开了它们,语文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学的“实"应体现在双基教学上。
基础知识教学要实。基础知识教学要时刻把握“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过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重量不重质,违反了精要的原则;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违反了好懂的原则;单纯地传授知识,违反了有用的原则。如语法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有争议的内容,甚至将大学阶段的内容都搬到了课堂上来,造成了学生语法体系的严重混乱;再如讲析一篇课文时,老师往往费尽心机,从字词到修辞,从逻辑到主题,常常逐一分析,由于没有侧重点,没有针对性,学生无法找到适当的突破口,阅读能力常常停滞不前。因此,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把握“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精讲多练,精简语法,课文分析不必面面俱到,修辞教学与作文训练相结合,着眼于实际应用。
基本技能训练要实。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就这四种能力的形成过程来说,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握四种技能相互促进,全面训练的原则。首先,要认识全面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看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听、说、读、写之间的辨证关系。听和读都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听的能力提高了,能够相应地促进读的能力发展;听读的能力发展了,又可以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最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记叙文时,就可以安排口述课文的训练;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口头作文,然后再写成书面文章;再如—听口述作文和口头作文时,要求学生做记录,在口头作文之前,要求学生先拟好提纲。这样做,听、说、读、写就可以相互促进了。
三、“活”—启发思维的捷径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多数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那么,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活”。
把学习兴趣激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愉快地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
把授课情感搞活。对于技校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要从语文课本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更想体验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去,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
把课文内容讲活。一篇文章怎么讲,一个单元怎么把握,一册课文中的几个“板块”—如课文、注释、联系、知识短文怎么相互配合等等,在学习内容的安排、选择、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切不可照搬资料,而要精心选择,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理清,联系学生的实际,作出创造性的教学安排。
把学生思维引活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1)多思—遇到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考。(2)常思—不是一闪而过,而是经常思考,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养成动脑筋的习惯。(3)深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此事物到彼事物,进行深入的推断。(4)精思—抓住主要点进行精细的思考。(5)善思—能抓住本质、特征、规律,按照思维的程序和规律去思考。
把课堂气氛调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演讲者。他的教学活动是在与学生们交流中完成的。所以创设和谐环境,把课堂气氛搞活尤为重要。很多技校生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心中有答案,也不举手回答,生怕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讥讽而保持沉默。因此,我们可把握学生渴望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先不强求个别回答,而是多进行集体回答后,消除他们怕出丑的心理,从中细心捕捉“答案”,加以肯定,逐步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见解的习惯。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语文。
四、“情”—心灵沟通的桥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性。而开启思想的钥匙正是“情”。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感情投入,进而带动文、师、生的三情共振,是保证语文教学课堂生命互动精神张扬的关键。
课前有情。语文教师要以情开启学生的思想,首先要自己有情,要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一片“忠情”。因此,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使自己有足够的“储备”,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吐露真情,才能启动学生的真情。
课上动情。技校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绝大多数是古今名篇,其文必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那么,作为欣赏者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相呼应,又怎能真正汲取文章的精神及艺术营养?因此,教师要成为文章和学生之间情感的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深入地钻研课文,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设身处地、全身心地体验才能反转过来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必然是鲜活感人的。
课后激情。因为技校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课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巩固他们的正确思想。最佳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的情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后要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感情投入,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总之,技校语文教学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新理念、新经验、新方法,语文教师不仅“授之以鱼”,更应该“教之以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能力,善于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真正把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成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