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长性行业中无奈衰退
在高科技领域的艰难跋涉
一个老国企的转型之痛
如果从1995年算起,首钢的转型业已进行8年了。这个庞大的钢铁帝国的转身如此之艰难,以至于耗费了几届领导人的心血仍然没有一个十分确定的方向。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19世纪是铁的世纪,20世纪是硅的世纪,21世纪是生物、纳米的世纪。而首钢帝国50年的历史里,竟然横跨了这样三个世纪——在它构架宽泛的业务模型里,包括芯片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是它新的方向,钢铁则作为传统产业而不断萎缩,尽管作为制造业基础的钢铁业整体在中国还有可观的前景。
我们发现,首钢集团的这种转型进路几乎是中国现代转型路径的缩影。这是首钢转型合理性的来源。像首钢这样包罗万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我们称之为老国企,他们一边在极力追赶现代技术和公司治理的发展,完成改制和扭亏重任;一边囿于包袱、传统产业和体制的束缚,而难得自主。
显而易见,这种跨越式转型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它的这种跨越要服从于更宏大的布局、更现代化的考量,以及政府意志时更是如此。尽管曾经为首都创造过辉煌,但是,如今,首都需要的是另外一个首钢,一个高科技的首钢、一个造汽车的首钢、一个环保的首钢。而首钢集团遵循的商业逻辑又是“既然能造钢,当然也能造芯”。这谈何容易?
我们至今看不出来朱继民和罗冰生的新老交替能够改变这种困局,尽管我们丝毫不能抹杀首钢“罗冰生时代”实现的巨大的跨越,更毫不怀疑新领袖的商业智慧。
无论怎样,我们既需要柳传志那样的商业领袖,也需要罗冰生、朱继民这样把中国众多的老国企带出困境的转型领袖。
他们同样见证了并推动了一个时代——转型时代。
“罗冰生时代”终结了。首钢又开始了新的纪元——“朱继民时代”。
2002年12月31日,首钢集团发出内部通知,“根据中共北京市委的决定,罗冰生同志不再担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同志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1月28日,首钢股份(000959)董事会换届,罗冰生的名字不再出现在董事会名单上。至此,62岁的罗冰生在首钢工作40年后,“因年龄已到退休”,正式结束职业生涯。而朱继民一直是罗冰生的副手——罗冰生担任总经理时,朱是副总经理;罗担任董事长时,朱则任总经理。
首钢股份2003年1月28日对外发布的二届一次董事会决议末尾部分,特别指出,“本届董事会对罗冰生在第一届董事会三年任期里,在董事、副董事长、董事长岗位上的勤勉尽责表示感谢。”
一位老首钢人评论说,领导换了,首钢的转型之路并没有结束。
钢铁帝国斜阳
朱继民和他的前任一样面临的是一个斜阳钢铁帝国。
朱继民走上前台的第一把火竟然是进军汽车业,而第二把火则延续了罗冰生时代的调整钢产业结构、减产。
2003年1月23日,首钢总公司召开第十五届职工代表大会。在有778名职工代表参加的一年一度大会上,新上任的首钢一把手朱继民正式走到台前。朱继民向大会做了题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首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核心是一个所谓“234”战略——“首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要苦干三年,建立企业文化、制度创新、产业实力和人才等四个方面的坚定基础。”
而据一位参加会议的公司高层介绍,单从内容上看,朱继民的报告有点按部就班的味道,务虚的成分多一些。因此,暂时看不出朱的领导风格与前任罗冰生的不同之处。他分析,朱继民的基本思路将会延续罗冰生时代首钢结构调整的三大目标,但在具体实施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果然,与三年前罗冰生上任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转型高科技大相径庭的是,新上任的董事长朱继民立刻烧起其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进军汽车业。
2003年1月,首钢宣布将斥资5亿元人民币投到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此举使首钢一跃成为北京现代汽车的中方第二大股东,股份比例占15%左右。
除了“第一把火”,朱继民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举措:继2002年11月停止特殊钢公司电炉炼钢的生产后,2003年首钢将停止第一炼钢厂、炼铁厂5号高炉等设施的生产;继续压缩减产200万吨钢;2003年打出20.4亿的资本预算将钢铁主要流程外迁到河北迁安和秦皇岛。
朱继民一系列的新年新举措并不能掩饰首钢在2002年面临的窘境——
根据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公开的资料(与首钢集团公开资料不同),2002年前11个月首钢实现销售收入195.8亿元,同比增长0.9%,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28.4%。首钢成为北京市利润下降幅度第二大的企业,仅次于另一家大型国企电控。
与首钢的业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02年是全国钢铁业异常红火的一年。据统计,全国冶金行业实现了总值增长14.3%,利润增长28.4%的好成绩。
朱继民和他的前任一样面临的是一个斜阳钢铁帝国。
被迫转型
首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迫使它进行战略转型,但目前为止转型的结果并不乐观
也许,首钢现在的尴尬业绩,从两年半前就能看到些许端倪。而首钢钢铁主业的结构调整则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
早在2000年,罗冰生时期的首钢股份独立董事吴明瑜就对外吹风:“从首都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在北京市内,不大可能再继续大规模发展钢铁业。”
为了配合北京经济的总体格局和举办奥运会等重大活动,首钢内部定的方针是,在钢铁主业上,只作存量上的结构调整,比如转移一部分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环保投入等。同时,在钢铁产量上,每年完成减产200万吨钢的硬指标。
据了解,首钢在2002年投入到环保上的资金是2.41亿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首钢一年的利润50%。由于政策压力,首钢在钢铁主业上与其它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几乎处于完全不平等竞争状态。而由于历史原因,首钢钢铁主业的毛利率比业内平均水平则要低了六个百分点。正是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迫使首钢早就开始谋划起转型来。
对于罗冰生来说,正所谓成也钢铁,“败”也钢铁。
据首钢工学院的一位老教师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首钢曾经粗放式地发展过一阵。当时的领导周冠五曾提出年产1000万吨的目标,后来实际达到7~800万吨。首钢一度成为全国钢产量老大哥。
由于国家宏观上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强劲增长,近年来,全国的钢铁企业都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一些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入钢铁行业。这样,钢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国内钢铁市场长期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显著——90%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供大于求,10%左右的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每年只好靠进口解决。
一位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表示,到2003年底,全国重点企业将净增加炼钢能力近1000万吨,同时低附件值的钢产品将出现300万吨的产能过剩。与宝钢等企业引进成熟的国外技术不同,首钢的钢铁主业因为历史原因,技术含量较低,基本上以建筑用钢为主,而一些特殊钢、高附加值的钢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从利润率来看,一般钢铁企业是20%左右,而首钢的毛利润只有14%左右。
当时的总经理罗冰生就意识到,首钢原有钢铁生产线必须进行科技改造。而这时是1995年——自1995年开始,首钢就在进行漫长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增加“双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但是,首钢还是慢了一步。
就在首钢身处漫长的“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过程中,全国钢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邯钢集团兼并舞阳钢铁公司、湖南冶金企业组建华菱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等,我国冶金工业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使得首钢的竞争对手们实力都大大增强了。
首钢钢铁主业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快,首钢钢铁总产量被宝钢和鞍钢追上,成为中国第三大钢铁企业。而首钢因为企业负担重、机制不灵活,在市场竞争中逐步陷入被动。
此时首钢当家人是原冶金部副部长毕群。毕群接替周冠五,担任首钢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当时的首钢,面临“一团乱麻”的局面:结构乱、财务乱、管理乱、负债不合理。
2000年,毕群调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罗冰生任董事长。而这是首钢最艰难的一段时期。1998年到2000年,首钢通过减员增效等办法,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北京市为其重点企业扭亏想了很多高招——2002年首钢总公司与资产管理部门签订了债转股框架协议,金额达35.58亿元。通过这样的方式,首钢保持了面子上的不亏损。
“要不是实行债转股,首钢早就资不抵债了。首钢的固定资产一共有500亿之多,以目前的首钢资金链条,是建不起一个现在的首钢的!”首钢的一位高层透露。首钢宣称自己每年对北京市政府的直接利税贡献是60亿人民币,但是,北京市政府将其中的大部分都返还给了首钢。
在罗冰生的带领下,首钢又在转型之路上走了三年。在这三年之前,罗冰生协力毕群实现了首钢股份的A股上市;三年之后,罗冰生又在朱继民的协力下,完成了总公司和合集团的架构重建——完成母子公司体制,把集团变成一个非经济实体类的企业联盟,把总公司变成一个非经营性的控股公司;组建了新钢公司、实业公司、军工集团、建工集团;把总公司直属的17个子公司缩编为12个。
当然,罗冰生为朱继民留下真正的“遗产”是,还在进一步萎缩的钢铁主业,以及遭遇挫折的、庞杂的高科技产业。
高科技陷阱?
伴随着首钢芯片项目的搁浅,罗冰生也成为首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董事长
实际上,在进入高科技产业问题上,首钢同样服从的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不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逻辑。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北京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首钢不得不逐步发展高科技!”2000年年底,首钢股份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姬江向记者坦言。
首钢新世纪规划中明确提出,首钢要打造高科技品牌。到2010年,首钢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集团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但目前首钢高科技产业只有大概20亿元收入,占总营业额的8%。7年中要完成从量到质的全面飞跃,首钢在高科技产业上,任重而道远。
首钢高新技术公司,作为首钢总公司下的大企业集团之一,下属除首钢日电以外,还包括工业机器人、触摸屏电脑、汽车空调器和新材料等一系列的高科技公司。
2000年以来,首钢的高科技投资显得眼花缭乱。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高科技领域。首钢的规划是,在高科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首钢高新技术公司希望在未来能够在海外上市。”另有消息传出,首钢高新技术公司将与首钢在香港的四家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并融资50亿人民币。但是,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首钢高新技术公司本身是一个松散的企业群组,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形成。而绝大多数所谓的高科技项目,首钢要么没有核心技术,要么尚未形成市场规模。要将这么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海外上市,不仅要做大规模的战略重组,而且要协调各合作方、各项目股东的利益,是一件十分繁杂的工作。
在所有高科技投资中,首钢最看重的就是芯片。但是,罗冰生最大的遗憾,也在于没有把首钢芯片项目做到初具规模。2000年年底宣布进军高科技芯片领域的时候,罗冒着很大的舆论风险。首钢内部的质疑声不断,人们没有办法理解,好好的钢铁产业不加大力气去做,反而要从钢铁业抽调资金投到新的领域去,做自己本不熟悉的芯片。
据主管部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科技处处长梁胜介绍,华夏半导体宣布成立时,预计的规划是,北京市政府跟进投资8000万美金,享受国家无息贷款,土地使用优惠30年。首钢希望通过华夏半导体的成熟运作,每年实现利润在9亿元人民币以上。
应该说,首钢当时享受的优惠是不错的。但是,地利、人和之外,还必须有天时。国际芯片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华夏半导体的外资方决定撤资。
首钢工学院的一位专家分析说,首钢做高科技,总体的路子是对的。但关键是怎么做。首钢日电运作了近10年,但是否培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芯片业人才?北京市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是一个外部的因素,首钢自身为“造芯”是否准备了足够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运作经验?2000年、2001年世界芯片市场都不景气,首钢的切入时机是不是有问题?
罗冰生曾经坦承,自己在芯片上只是小学生。现在,首钢在芯片项目上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2002年1-8月份,首钢日电亏损2.3亿人民币,为了摆脱长期给NEC打工而没有控制权的局面,首钢正在尝试按照芯片产业链将首钢日电分拆成设计、制造、封装3家独立公司;2000年年底,首钢信誓旦旦打算花13亿美金设立的华夏半导体公司,最终因为外方股东不看好、外资不到位而搁浅。华夏半导体公司至今没有完成注册手续,首钢的“八英寸芯片筹备组”的牌子一挂就是两年,目前有20名人员办公、还处于继续“筹备”阶段。
首钢实际上不缺钱,有关方面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帮助这家超大型国有企业。就在2002年12月27日,首钢总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还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农业银行给首钢总公司提供50亿元的综合信用。以首钢为第一大股东的华夏银行也即将上市。但是,有钱并不是做高科技的全部理由。进军高科技行业,先进的机制、一流的人才、丰富的管理经验,都是缺一不可的。现在的首钢,在很多环节上都缺东西。
目前首钢造芯是进退两难。位于北京八大处的北方微电子基地牌子已经树起来,办公室也封顶,但首钢的华夏半导体项目基地内却是杂草丛生。“华夏半导体对外宣布即将成立的时候,甚至有内部人士透出声音,称华夏合并首钢日电将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遥遥无期了。”首钢“八英寸芯片筹备组”一位办公人员感叹。
“首钢将建成高科技的企业集团,虽然,现在的钢铁业还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今后需要在新的发展方向方面努力。”2000年8月23日,代替毕群走马上任的罗冰生,当年的誓言如今仍清晰响亮。伴随着首钢芯片项目的搁浅,罗冰生本人也成为首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董事长。
这样的高科技遗产怎么消化,新的高新科技战略怎样制定,是对新任者朱继民最大的考验。
多元化转型
尽管诸多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但“朱继民时代”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无论是从产权体制改革层面,还是从企业战略重组层面,首钢这样的超大型企业进行的多元化尝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几乎都可以写入MBA教科书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说。
2000年以来,首钢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让人看不懂”的多元化转型。
无论是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中,还是在国家冶金工业“十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首钢不宜继续扩大钢铁生产规模”的发展要求,首钢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被迫实行经营战略的转移,走多元化道路。
“结构调整”,三年来,在首钢集团总公司领导嘴边,这是一个最常见的词语。“结构调整”的双重含义,不仅指在钢铁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首钢自身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建。首钢转型的初期,曾经生产过钢花牌电风扇;生产过钢花牌洗衣机,还生产过钢花牌面包,各种各样的食品,还有各种各样的香肠、火腿等等。首钢所涉足的行业更始包罗万象。
与2000年年底,首钢宣布“百亿造芯”计划相比,三年后首钢进入汽车业并没有让业界眼睛一亮。首钢新董事长朱继民对媒体公开表示,首钢将抓住北京市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机遇,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有了条件还将单独建设汽车生产线或分厂。
在进军汽车业新闻发布会上,朱继民不忘表示感谢——能够投资“现代”,是北京市政府给予首钢进行整体产业调整、改造的一个有力地支持。
对于进入汽车行业后未来的发展,朱充满信心地说,“首钢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上已经有一定的实力;同时首钢自我配套的能力很强;再者,首钢有这强大的机电加工、制造的能力,和基础材料的制造优势,汽车的齿轮钢、弹簧钢等品种都已经研发成功。这些都是首钢进入汽车业的优势所在。”
朱继民当然是志在必得。能造钢铁就能造芯片、造汽车——汽车与钢铁的关联性当然要比后者大得多。何况还有政府支持。但是,专家指出,能生产汽车零配件,并不代表能生产整车。与生产汽车相关的产业链和资本链,和钢铁业相关的产业链和资本链相比,相差很大。
北京大学的这位教授,从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说,任何企业要实现多元化,首先要考虑多元产业与主业的关系。首钢的钢铁、芯片等高科技和汽车之间能不能形成产业良性互动,是取得多元化成功的关键。
通过艰难的爬梳整理,我们发现,虽然经过罗冰生的强力整合,但是首钢业务和管理交叉、高科技战略新的方向,等战略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
罗冰生在任时,曾经希望首钢在5年内成为以高科技为主、钢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集团公司。两年后,继任者朱继民,曾经是钢铁亏损大户贵州水钢“扭亏为盈”的功臣,要把首钢的多元化带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猜不透的谜。
投资汽车是又一个战略转型,还仅仅是一种策略投资,这对于新任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国企改革的战略是既定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可以肯定的是,首钢的“朱继民时代”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地理名词的首钢
在北京坐一线地铁往西走,从石景山区八角站下车,远远地可以看见一座高炉冒着黑烟。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会告诉你,“不打表,去哪儿都10块钱。”
李女士就是一位这样的开“黑车”的出租车司机。“这儿拉活儿的,十有八九是首钢出来的。”李一边开着车,一边介绍说,自己一家7口人,有5人曾经是首钢职工,现在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全部下岗,于是只好开起了出租。
按照首钢总公司的统一部署,1995年以来,原首钢12万职工超过50%的下岗分流,钢铁主业只保留2.5万人。为了实现首钢转型和配合首都经济建设,首钢职工做出了重大牺牲。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首钢将近20万人的职工及其家属,几十年来在石景山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存部落”——首钢在北京石景山区已经演变为一个地理概念。有人说,在石景山,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与首钢有关系。更夸张的说法是,石景山区有2/3的首钢人。
首钢在石景山的“势力范围”很大,这也是首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客观有利条件”。大到房地产、银行,小到京西最大的花卉市场、造纸、运输、篮球队,在石景山处处可以看到首钢的影子。
“以前有人提出,首钢要搬出北京的说法。这样的人是不了解首钢。首钢人员的安置问题,说大点,几乎相当于半个长江三峡移民工程!况且,首钢还是北京市的利税大户,不是说搬就能搬的。”一位老首钢人说。
首钢的确没有搬走,相反,首钢人还换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在首钢集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条新闻:为了配合奥运战略,首钢除了每年投入上亿人民币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项目,还立志成为“钢铁大公园”。“目前首钢已安排了3条旅游路线,不论旅客走哪条路线,都能游览首钢文化广场、月季园、陶楼、群明湖建筑群、石景山、首钢炼铁厂、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高速线材厂等旅游景点,感受到钢铁冶炼与高新科技、绿色环境和浓厚企业文化的现代文明与内涵。”……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
钢铁工业在西方被视为“夕经工业”已经多年。而21世纪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充满着希望,有着光辉的前景。
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新建、重建和改建一些大型基础设基础设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亟需大量优质的钢材,住宅区宅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我国居民住宅业的兴起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西部各项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的建设对各种钢材的需求量非常可观。因此,我国钢铁市场需求不仅不会萎缩,而且在未业较长一段时期仍钭继续增长。
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国钢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还有广阔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空间,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摘自《2002钢铁行业研究报告》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田书华
文化转型
一位老首钢人说,首钢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许不是企业战略等纯产业层面的问题,而是由体制问题带来的企业文化问题。
罗冰生曾经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说,“实现这个转型我认为最大的难题或者说我们大量碰到的问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罗当时认为,从钢铁产业工人,到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人才,首钢人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需要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就在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很早就在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供应链管理(SCM)等方面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时,2002年,首钢内部还在是否上ERP做内部讨论。
首钢工学院的一位英语教师回忆起这样一件怪事:有一次去首钢日电给技术人员做英语培训。做了两个月后,学生们的反响都很好,但是,工厂的领导却把老师叫来,说不用再来讲课了。原因是“很多人学到了知识,觉得首钢待遇差,跳槽了。还不如不做这个培训。”
首钢的待遇差,是很多人不愿意在首钢长期工作的原因。首钢也曾经做过吸引人才的尝试:2001年首钢设立"定向人才奖",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进首钢工作将得到一笔奖金。与此同时,罗冰生甚至尝试在股票期权方面的安排。“打算先在首钢集团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当中进行,然后逐步推广。”但是首钢股份目前没有职工内部股。
但是,罗冰生直到他退休的那一刻,自己也没有拿到一分钱股权。公开资料表明,罗冰生时代首钢高层领导实行了年薪制。2000年时任首钢集团总经理的罗冰生年薪为6万人民币。担任集团董事长的罗,年薪可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不会超过12万。
在高科技领域的艰难跋涉
一个老国企的转型之痛
如果从1995年算起,首钢的转型业已进行8年了。这个庞大的钢铁帝国的转身如此之艰难,以至于耗费了几届领导人的心血仍然没有一个十分确定的方向。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19世纪是铁的世纪,20世纪是硅的世纪,21世纪是生物、纳米的世纪。而首钢帝国50年的历史里,竟然横跨了这样三个世纪——在它构架宽泛的业务模型里,包括芯片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是它新的方向,钢铁则作为传统产业而不断萎缩,尽管作为制造业基础的钢铁业整体在中国还有可观的前景。
我们发现,首钢集团的这种转型进路几乎是中国现代转型路径的缩影。这是首钢转型合理性的来源。像首钢这样包罗万象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我们称之为老国企,他们一边在极力追赶现代技术和公司治理的发展,完成改制和扭亏重任;一边囿于包袱、传统产业和体制的束缚,而难得自主。
显而易见,这种跨越式转型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它的这种跨越要服从于更宏大的布局、更现代化的考量,以及政府意志时更是如此。尽管曾经为首都创造过辉煌,但是,如今,首都需要的是另外一个首钢,一个高科技的首钢、一个造汽车的首钢、一个环保的首钢。而首钢集团遵循的商业逻辑又是“既然能造钢,当然也能造芯”。这谈何容易?
我们至今看不出来朱继民和罗冰生的新老交替能够改变这种困局,尽管我们丝毫不能抹杀首钢“罗冰生时代”实现的巨大的跨越,更毫不怀疑新领袖的商业智慧。
无论怎样,我们既需要柳传志那样的商业领袖,也需要罗冰生、朱继民这样把中国众多的老国企带出困境的转型领袖。
他们同样见证了并推动了一个时代——转型时代。
“罗冰生时代”终结了。首钢又开始了新的纪元——“朱继民时代”。
2002年12月31日,首钢集团发出内部通知,“根据中共北京市委的决定,罗冰生同志不再担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同志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1月28日,首钢股份(000959)董事会换届,罗冰生的名字不再出现在董事会名单上。至此,62岁的罗冰生在首钢工作40年后,“因年龄已到退休”,正式结束职业生涯。而朱继民一直是罗冰生的副手——罗冰生担任总经理时,朱是副总经理;罗担任董事长时,朱则任总经理。
首钢股份2003年1月28日对外发布的二届一次董事会决议末尾部分,特别指出,“本届董事会对罗冰生在第一届董事会三年任期里,在董事、副董事长、董事长岗位上的勤勉尽责表示感谢。”
一位老首钢人评论说,领导换了,首钢的转型之路并没有结束。
钢铁帝国斜阳
朱继民和他的前任一样面临的是一个斜阳钢铁帝国。
朱继民走上前台的第一把火竟然是进军汽车业,而第二把火则延续了罗冰生时代的调整钢产业结构、减产。
2003年1月23日,首钢总公司召开第十五届职工代表大会。在有778名职工代表参加的一年一度大会上,新上任的首钢一把手朱继民正式走到台前。朱继民向大会做了题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开创首钢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核心是一个所谓“234”战略——“首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要苦干三年,建立企业文化、制度创新、产业实力和人才等四个方面的坚定基础。”
而据一位参加会议的公司高层介绍,单从内容上看,朱继民的报告有点按部就班的味道,务虚的成分多一些。因此,暂时看不出朱的领导风格与前任罗冰生的不同之处。他分析,朱继民的基本思路将会延续罗冰生时代首钢结构调整的三大目标,但在具体实施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果然,与三年前罗冰生上任时信誓旦旦地表示转型高科技大相径庭的是,新上任的董事长朱继民立刻烧起其上任后的“第一把火”——进军汽车业。
2003年1月,首钢宣布将斥资5亿元人民币投到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此举使首钢一跃成为北京现代汽车的中方第二大股东,股份比例占15%左右。
除了“第一把火”,朱继民宣布了一系列新的举措:继2002年11月停止特殊钢公司电炉炼钢的生产后,2003年首钢将停止第一炼钢厂、炼铁厂5号高炉等设施的生产;继续压缩减产200万吨钢;2003年打出20.4亿的资本预算将钢铁主要流程外迁到河北迁安和秦皇岛。
朱继民一系列的新年新举措并不能掩饰首钢在2002年面临的窘境——
根据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公开的资料(与首钢集团公开资料不同),2002年前11个月首钢实现销售收入195.8亿元,同比增长0.9%,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28.4%。首钢成为北京市利润下降幅度第二大的企业,仅次于另一家大型国企电控。
与首钢的业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02年是全国钢铁业异常红火的一年。据统计,全国冶金行业实现了总值增长14.3%,利润增长28.4%的好成绩。
朱继民和他的前任一样面临的是一个斜阳钢铁帝国。
被迫转型
首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迫使它进行战略转型,但目前为止转型的结果并不乐观
也许,首钢现在的尴尬业绩,从两年半前就能看到些许端倪。而首钢钢铁主业的结构调整则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
早在2000年,罗冰生时期的首钢股份独立董事吴明瑜就对外吹风:“从首都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在北京市内,不大可能再继续大规模发展钢铁业。”
为了配合北京经济的总体格局和举办奥运会等重大活动,首钢内部定的方针是,在钢铁主业上,只作存量上的结构调整,比如转移一部分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环保投入等。同时,在钢铁产量上,每年完成减产200万吨钢的硬指标。
据了解,首钢在2002年投入到环保上的资金是2.41亿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首钢一年的利润50%。由于政策压力,首钢在钢铁主业上与其它大型的国有钢铁企业几乎处于完全不平等竞争状态。而由于历史原因,首钢钢铁主业的毛利率比业内平均水平则要低了六个百分点。正是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迫使首钢早就开始谋划起转型来。
对于罗冰生来说,正所谓成也钢铁,“败”也钢铁。
据首钢工学院的一位老教师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首钢曾经粗放式地发展过一阵。当时的领导周冠五曾提出年产1000万吨的目标,后来实际达到7~800万吨。首钢一度成为全国钢产量老大哥。
由于国家宏观上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的强劲增长,近年来,全国的钢铁企业都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一些民营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进入钢铁行业。这样,钢铁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国内钢铁市场长期存在的矛盾也越来越显著——90%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供大于求,10%左右的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每年只好靠进口解决。
一位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表示,到2003年底,全国重点企业将净增加炼钢能力近1000万吨,同时低附件值的钢产品将出现300万吨的产能过剩。与宝钢等企业引进成熟的国外技术不同,首钢的钢铁主业因为历史原因,技术含量较低,基本上以建筑用钢为主,而一些特殊钢、高附加值的钢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从利润率来看,一般钢铁企业是20%左右,而首钢的毛利润只有14%左右。
当时的总经理罗冰生就意识到,首钢原有钢铁生产线必须进行科技改造。而这时是1995年——自1995年开始,首钢就在进行漫长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增加“双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但是,首钢还是慢了一步。
就在首钢身处漫长的“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过程中,全国钢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地区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邯钢集团兼并舞阳钢铁公司、湖南冶金企业组建华菱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等,我国冶金工业区域性组织结构调整,使得首钢的竞争对手们实力都大大增强了。
首钢钢铁主业的压力可想而知。很快,首钢钢铁总产量被宝钢和鞍钢追上,成为中国第三大钢铁企业。而首钢因为企业负担重、机制不灵活,在市场竞争中逐步陷入被动。
此时首钢当家人是原冶金部副部长毕群。毕群接替周冠五,担任首钢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当时的首钢,面临“一团乱麻”的局面:结构乱、财务乱、管理乱、负债不合理。
2000年,毕群调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罗冰生任董事长。而这是首钢最艰难的一段时期。1998年到2000年,首钢通过减员增效等办法,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北京市为其重点企业扭亏想了很多高招——2002年首钢总公司与资产管理部门签订了债转股框架协议,金额达35.58亿元。通过这样的方式,首钢保持了面子上的不亏损。
“要不是实行债转股,首钢早就资不抵债了。首钢的固定资产一共有500亿之多,以目前的首钢资金链条,是建不起一个现在的首钢的!”首钢的一位高层透露。首钢宣称自己每年对北京市政府的直接利税贡献是60亿人民币,但是,北京市政府将其中的大部分都返还给了首钢。
在罗冰生的带领下,首钢又在转型之路上走了三年。在这三年之前,罗冰生协力毕群实现了首钢股份的A股上市;三年之后,罗冰生又在朱继民的协力下,完成了总公司和合集团的架构重建——完成母子公司体制,把集团变成一个非经济实体类的企业联盟,把总公司变成一个非经营性的控股公司;组建了新钢公司、实业公司、军工集团、建工集团;把总公司直属的17个子公司缩编为12个。
当然,罗冰生为朱继民留下真正的“遗产”是,还在进一步萎缩的钢铁主业,以及遭遇挫折的、庞杂的高科技产业。
高科技陷阱?
伴随着首钢芯片项目的搁浅,罗冰生也成为首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董事长
实际上,在进入高科技产业问题上,首钢同样服从的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不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逻辑。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北京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首钢不得不逐步发展高科技!”2000年年底,首钢股份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姬江向记者坦言。
首钢新世纪规划中明确提出,首钢要打造高科技品牌。到2010年,首钢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集团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但目前首钢高科技产业只有大概20亿元收入,占总营业额的8%。7年中要完成从量到质的全面飞跃,首钢在高科技产业上,任重而道远。
首钢高新技术公司,作为首钢总公司下的大企业集团之一,下属除首钢日电以外,还包括工业机器人、触摸屏电脑、汽车空调器和新材料等一系列的高科技公司。
2000年以来,首钢的高科技投资显得眼花缭乱。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高科技领域。首钢的规划是,在高科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首钢高新技术公司希望在未来能够在海外上市。”另有消息传出,首钢高新技术公司将与首钢在香港的四家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并融资50亿人民币。但是,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首钢高新技术公司本身是一个松散的企业群组,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形成。而绝大多数所谓的高科技项目,首钢要么没有核心技术,要么尚未形成市场规模。要将这么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海外上市,不仅要做大规模的战略重组,而且要协调各合作方、各项目股东的利益,是一件十分繁杂的工作。
在所有高科技投资中,首钢最看重的就是芯片。但是,罗冰生最大的遗憾,也在于没有把首钢芯片项目做到初具规模。2000年年底宣布进军高科技芯片领域的时候,罗冒着很大的舆论风险。首钢内部的质疑声不断,人们没有办法理解,好好的钢铁产业不加大力气去做,反而要从钢铁业抽调资金投到新的领域去,做自己本不熟悉的芯片。
据主管部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科技处处长梁胜介绍,华夏半导体宣布成立时,预计的规划是,北京市政府跟进投资8000万美金,享受国家无息贷款,土地使用优惠30年。首钢希望通过华夏半导体的成熟运作,每年实现利润在9亿元人民币以上。
应该说,首钢当时享受的优惠是不错的。但是,地利、人和之外,还必须有天时。国际芯片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华夏半导体的外资方决定撤资。
首钢工学院的一位专家分析说,首钢做高科技,总体的路子是对的。但关键是怎么做。首钢日电运作了近10年,但是否培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芯片业人才?北京市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是一个外部的因素,首钢自身为“造芯”是否准备了足够的管理经验和资金运作经验?2000年、2001年世界芯片市场都不景气,首钢的切入时机是不是有问题?
罗冰生曾经坦承,自己在芯片上只是小学生。现在,首钢在芯片项目上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2002年1-8月份,首钢日电亏损2.3亿人民币,为了摆脱长期给NEC打工而没有控制权的局面,首钢正在尝试按照芯片产业链将首钢日电分拆成设计、制造、封装3家独立公司;2000年年底,首钢信誓旦旦打算花13亿美金设立的华夏半导体公司,最终因为外方股东不看好、外资不到位而搁浅。华夏半导体公司至今没有完成注册手续,首钢的“八英寸芯片筹备组”的牌子一挂就是两年,目前有20名人员办公、还处于继续“筹备”阶段。
首钢实际上不缺钱,有关方面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帮助这家超大型国有企业。就在2002年12月27日,首钢总公司与中国农业银行还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农业银行给首钢总公司提供50亿元的综合信用。以首钢为第一大股东的华夏银行也即将上市。但是,有钱并不是做高科技的全部理由。进军高科技行业,先进的机制、一流的人才、丰富的管理经验,都是缺一不可的。现在的首钢,在很多环节上都缺东西。
目前首钢造芯是进退两难。位于北京八大处的北方微电子基地牌子已经树起来,办公室也封顶,但首钢的华夏半导体项目基地内却是杂草丛生。“华夏半导体对外宣布即将成立的时候,甚至有内部人士透出声音,称华夏合并首钢日电将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现在看来一切都是遥遥无期了。”首钢“八英寸芯片筹备组”一位办公人员感叹。
“首钢将建成高科技的企业集团,虽然,现在的钢铁业还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今后需要在新的发展方向方面努力。”2000年8月23日,代替毕群走马上任的罗冰生,当年的誓言如今仍清晰响亮。伴随着首钢芯片项目的搁浅,罗冰生本人也成为首钢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董事长。
这样的高科技遗产怎么消化,新的高新科技战略怎样制定,是对新任者朱继民最大的考验。
多元化转型
尽管诸多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但“朱继民时代”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无论是从产权体制改革层面,还是从企业战略重组层面,首钢这样的超大型企业进行的多元化尝试,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几乎都可以写入MBA教科书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说。
2000年以来,首钢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让人看不懂”的多元化转型。
无论是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制定的《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中,还是在国家冶金工业“十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首钢不宜继续扩大钢铁生产规模”的发展要求,首钢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被迫实行经营战略的转移,走多元化道路。
“结构调整”,三年来,在首钢集团总公司领导嘴边,这是一个最常见的词语。“结构调整”的双重含义,不仅指在钢铁行业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首钢自身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建。首钢转型的初期,曾经生产过钢花牌电风扇;生产过钢花牌洗衣机,还生产过钢花牌面包,各种各样的食品,还有各种各样的香肠、火腿等等。首钢所涉足的行业更始包罗万象。
与2000年年底,首钢宣布“百亿造芯”计划相比,三年后首钢进入汽车业并没有让业界眼睛一亮。首钢新董事长朱继民对媒体公开表示,首钢将抓住北京市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的机遇,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有了条件还将单独建设汽车生产线或分厂。
在进军汽车业新闻发布会上,朱继民不忘表示感谢——能够投资“现代”,是北京市政府给予首钢进行整体产业调整、改造的一个有力地支持。
对于进入汽车行业后未来的发展,朱充满信心地说,“首钢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上已经有一定的实力;同时首钢自我配套的能力很强;再者,首钢有这强大的机电加工、制造的能力,和基础材料的制造优势,汽车的齿轮钢、弹簧钢等品种都已经研发成功。这些都是首钢进入汽车业的优势所在。”
朱继民当然是志在必得。能造钢铁就能造芯片、造汽车——汽车与钢铁的关联性当然要比后者大得多。何况还有政府支持。但是,专家指出,能生产汽车零配件,并不代表能生产整车。与生产汽车相关的产业链和资本链,和钢铁业相关的产业链和资本链相比,相差很大。
北京大学的这位教授,从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说,任何企业要实现多元化,首先要考虑多元产业与主业的关系。首钢的钢铁、芯片等高科技和汽车之间能不能形成产业良性互动,是取得多元化成功的关键。
通过艰难的爬梳整理,我们发现,虽然经过罗冰生的强力整合,但是首钢业务和管理交叉、高科技战略新的方向,等战略问题并没有根本缓解。
罗冰生在任时,曾经希望首钢在5年内成为以高科技为主、钢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集团公司。两年后,继任者朱继民,曾经是钢铁亏损大户贵州水钢“扭亏为盈”的功臣,要把首钢的多元化带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猜不透的谜。
投资汽车是又一个战略转型,还仅仅是一种策略投资,这对于新任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国企改革的战略是既定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可以肯定的是,首钢的“朱继民时代”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为地理名词的首钢
在北京坐一线地铁往西走,从石景山区八角站下车,远远地可以看见一座高炉冒着黑烟。随便坐上一辆出租车,司机会告诉你,“不打表,去哪儿都10块钱。”
李女士就是一位这样的开“黑车”的出租车司机。“这儿拉活儿的,十有八九是首钢出来的。”李一边开着车,一边介绍说,自己一家7口人,有5人曾经是首钢职工,现在通过买断工龄的方式,全部下岗,于是只好开起了出租。
按照首钢总公司的统一部署,1995年以来,原首钢12万职工超过50%的下岗分流,钢铁主业只保留2.5万人。为了实现首钢转型和配合首都经济建设,首钢职工做出了重大牺牲。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首钢将近20万人的职工及其家属,几十年来在石景山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存部落”——首钢在北京石景山区已经演变为一个地理概念。有人说,在石景山,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与首钢有关系。更夸张的说法是,石景山区有2/3的首钢人。
首钢在石景山的“势力范围”很大,这也是首钢“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客观有利条件”。大到房地产、银行,小到京西最大的花卉市场、造纸、运输、篮球队,在石景山处处可以看到首钢的影子。
“以前有人提出,首钢要搬出北京的说法。这样的人是不了解首钢。首钢人员的安置问题,说大点,几乎相当于半个长江三峡移民工程!况且,首钢还是北京市的利税大户,不是说搬就能搬的。”一位老首钢人说。
首钢的确没有搬走,相反,首钢人还换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在首钢集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条新闻:为了配合奥运战略,首钢除了每年投入上亿人民币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项目,还立志成为“钢铁大公园”。“目前首钢已安排了3条旅游路线,不论旅客走哪条路线,都能游览首钢文化广场、月季园、陶楼、群明湖建筑群、石景山、首钢炼铁厂、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高速线材厂等旅游景点,感受到钢铁冶炼与高新科技、绿色环境和浓厚企业文化的现代文明与内涵。”……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
钢铁工业在西方被视为“夕经工业”已经多年。而21世纪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充满着希望,有着光辉的前景。
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新建、重建和改建一些大型基础设基础设施,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亟需大量优质的钢材,住宅区宅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我国居民住宅业的兴起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西部各项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的建设对各种钢材的需求量非常可观。因此,我国钢铁市场需求不仅不会萎缩,而且在未业较长一段时期仍钭继续增长。
从技术层面分析,我国钢铁行业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还有广阔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空间,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摘自《2002钢铁行业研究报告》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田书华
文化转型
一位老首钢人说,首钢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许不是企业战略等纯产业层面的问题,而是由体制问题带来的企业文化问题。
罗冰生曾经在央视《对话》栏目中说,“实现这个转型我认为最大的难题或者说我们大量碰到的问题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不适应”。
罗当时认为,从钢铁产业工人,到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人才,首钢人不仅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需要改造自己的思想观念。就在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很早就在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供应链管理(SCM)等方面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时,2002年,首钢内部还在是否上ERP做内部讨论。
首钢工学院的一位英语教师回忆起这样一件怪事:有一次去首钢日电给技术人员做英语培训。做了两个月后,学生们的反响都很好,但是,工厂的领导却把老师叫来,说不用再来讲课了。原因是“很多人学到了知识,觉得首钢待遇差,跳槽了。还不如不做这个培训。”
首钢的待遇差,是很多人不愿意在首钢长期工作的原因。首钢也曾经做过吸引人才的尝试:2001年首钢设立"定向人才奖",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进首钢工作将得到一笔奖金。与此同时,罗冰生甚至尝试在股票期权方面的安排。“打算先在首钢集团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当中进行,然后逐步推广。”但是首钢股份目前没有职工内部股。
但是,罗冰生直到他退休的那一刻,自己也没有拿到一分钱股权。公开资料表明,罗冰生时代首钢高层领导实行了年薪制。2000年时任首钢集团总经理的罗冰生年薪为6万人民币。担任集团董事长的罗,年薪可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不会超过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