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并强调这是一项改革新举措。近年来,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呈递增态势,到2015年毕业生人数已达749万人。“大学生创业”在竞争激烈、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无疑对人力资源市场起到减负作用,对促进人力资源优配、刺激市场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深刻的探讨价值和实际意义,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校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成为新生主体,在就业、创业选择中也突显出自有的特点。
1.实现自我价值、有创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人本位思想价值取向明显,高薪、稳定、名企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更体现了自主、敢闯、敢创的精神,这也是他们不同于前辈的时代特征。数据显示, 40%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因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33.69%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因为有好的创意、市场需要并能服务社会。
2.仅有热情但行动较少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愈加重视,社会和学校营造的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大学生被激发出高涨的创业热情,但由于受种种现实因素影响,实际踏入创业行列的人数并不多。调查显示,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占比例为59.68%,但实际正在创业或计划付诸行动的大学生的比例仅为27%。
3.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第三产业项目已成创业首选
前几年,中国创业型企业主要以营销驱动型为主,随着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专业投资公司逐步转向对技术性驱动企业的热捧。90后大学生是伴随计算机、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热衷于利用互联网 思维,以互联网为平台发展产业项目。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大学生家长、老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思想传统,更多学生受到家庭“求稳”的教育观念、社会负面新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不再局限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但还是更多地选择外企、私企这种看重个人价值最大化、自由化、平等化的工作环境。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和独立思考能力,依赖性强,所以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会选择创业道路。
2.个人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大学生初出象牙塔,创业过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有好的创业项目,但缺乏资金;有创业意识,但没有好的项目;交际圈狭窄,没有相应的人脉资源和渠道等。
3.教育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目前,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仍是边缘教育,没有配备专业、系统、有针对性的教材,课程设计尚不完善,学校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创业注重实践,而一般授课老师并没有创业经验,授课内容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战性不强。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创业教育,要扭转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并形成成熟的创业思维十分困难,可以说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还没有有效转型。
4.社会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创业滞后
自2002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来,国家相继又出台了关于工商税收部门审批手续简化、社会保险的缴纳等相关政策,政府相关部门所做的这些工作以及出台的政策由于教育宣传、媒介渠道、信息平台搭建方式存在问题,并不被大家知晓。数据显示,仅有6.17%的大学生了解创业鼓励政策,也仅有6.41%的大学生了解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府部门。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功能,做好大学生创业扶持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搭建创业信息对接平台,开发创业项目征集、项目信息发布、匹配推荐等功能服务,充分利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建立项目发布者和创业投资人、合伙人、优质项目和资本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帮助项目发布者融资、寻找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匮乏、人脉稀落的问题;另一方面丰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建立就业创业良好氛围。
政府间各部门加强沟通,充分利用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等形式建立政府和学校间的面对面沟通和宣传,做好大学生创业期间的多方面引导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学校应将毕业季作为重点帮扶节点,以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契机,联系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建立未就业实名数据库,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建立大学生创客联席会制度,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实时了解创业大学生们迫切需求,加强后续跟踪管理,对处于成长期和裂变增长较大的创业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联合学校、协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为有创业项目和创新才华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支持社会专业的创业机构提供服务,扶持社会孵化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最终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专业化创业动态服务。
2.制定完善鼓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近几年,国家部委、市、区县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政策,但因条件限制严格,有些学生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对现有政策做进一步研究制定,调整限制条件,增强高校学生创业便捷程度,使他们切实得到好处,提高创业机会。
近两年,北京市产业经济迅速转型,创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未来大学生创业群体还将不断增加,尤其针对非京户籍创业者,衍生诸多如户口引进、工作居住证办理等派生问题,下一步要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创业保障性政策,为将来大创业群体的扩大做好创业保障。
3.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建议校方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积极开展校企对接合作。学校积极配合创业大街,输送人才,做好创业大街的人才招募工作;创业大街创业团队通过进校园、请学生出校园等形式,传播创业文化,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家、企业家讲座和培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真正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资金扶持和结对帮扶服务。
4.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系统的创业教材;立足校情,对不同类高校建立分类创业指导;提升创业导师素质和经验,遴选接受过系统学习、有创业的经验专业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建立校园创业实践园区,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学,并计入学分,通过日常模拟、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建议在小学、初中、高中期间将创新培养和创业教育慢慢导入价值观培养中,通过开设创新课堂、创新案例教育以及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以及社交、团队合作、应急等多方面能力,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5.创业转型,发展尖端技术企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大量的市场机会,客观上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要充分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好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将传统行业改造成新行业,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提升企业竞争力。
摒弃过去的“复制国外”或“国外设计 中国制造”的制造模式,建议大学生创业时能发挥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顺应目前的创业形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节能、环保、便捷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专业踏板,打造技术驱动型企业,发展新产业。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我国高校群体出现了“分水岭”式的变化,90后成为新生主体,在就业、创业选择中也突显出自有的特点。
1.实现自我价值、有创意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
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人本位思想价值取向明显,高薪、稳定、名企已经不是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更体现了自主、敢闯、敢创的精神,这也是他们不同于前辈的时代特征。数据显示, 40%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因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33.69%的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因为有好的创意、市场需要并能服务社会。
2.仅有热情但行动较少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愈加重视,社会和学校营造的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大学生被激发出高涨的创业热情,但由于受种种现实因素影响,实际踏入创业行列的人数并不多。调查显示,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占比例为59.68%,但实际正在创业或计划付诸行动的大学生的比例仅为27%。
3.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第三产业项目已成创业首选
前几年,中国创业型企业主要以营销驱动型为主,随着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信用意识的提升,专业投资公司逐步转向对技术性驱动企业的热捧。90后大学生是伴随计算机、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热衷于利用互联网 思维,以互联网为平台发展产业项目。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大学生家长、老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思想传统,更多学生受到家庭“求稳”的教育观念、社会负面新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不再局限于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但还是更多地选择外企、私企这种看重个人价值最大化、自由化、平等化的工作环境。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和独立思考能力,依赖性强,所以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会选择创业道路。
2.个人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大学生初出象牙塔,创业过程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例如,有好的创业项目,但缺乏资金;有创业意识,但没有好的项目;交际圈狭窄,没有相应的人脉资源和渠道等。
3.教育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受阻
目前,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仍是边缘教育,没有配备专业、系统、有针对性的教材,课程设计尚不完善,学校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创业注重实践,而一般授课老师并没有创业经验,授课内容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战性不强。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创业教育,要扭转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并形成成熟的创业思维十分困难,可以说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还没有有效转型。
4.社会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创业滞后
自2002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来,国家相继又出台了关于工商税收部门审批手续简化、社会保险的缴纳等相关政策,政府相关部门所做的这些工作以及出台的政策由于教育宣传、媒介渠道、信息平台搭建方式存在问题,并不被大家知晓。数据显示,仅有6.17%的大学生了解创业鼓励政策,也仅有6.41%的大学生了解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府部门。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效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功能,做好大学生创业扶持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搭建创业信息对接平台,开发创业项目征集、项目信息发布、匹配推荐等功能服务,充分利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联动,建立项目发布者和创业投资人、合伙人、优质项目和资本的有效对接。一方面帮助项目发布者融资、寻找合作伙伴,解决资金匮乏、人脉稀落的问题;另一方面丰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建立就业创业良好氛围。
政府间各部门加强沟通,充分利用招聘会、校园宣讲会等形式建立政府和学校间的面对面沟通和宣传,做好大学生创业期间的多方面引导以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学校应将毕业季作为重点帮扶节点,以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契机,联系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建立未就业实名数据库,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建立大学生创客联席会制度,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民意调查等实时了解创业大学生们迫切需求,加强后续跟踪管理,对处于成长期和裂变增长较大的创业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联合学校、协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为有创业项目和创新才华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支持社会专业的创业机构提供服务,扶持社会孵化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创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最终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专业化创业动态服务。
2.制定完善鼓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近几年,国家部委、市、区县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政策,但因条件限制严格,有些学生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对现有政策做进一步研究制定,调整限制条件,增强高校学生创业便捷程度,使他们切实得到好处,提高创业机会。
近两年,北京市产业经济迅速转型,创业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未来大学生创业群体还将不断增加,尤其针对非京户籍创业者,衍生诸多如户口引进、工作居住证办理等派生问题,下一步要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创业保障性政策,为将来大创业群体的扩大做好创业保障。
3.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建议校方和中关村创业大街积极开展校企对接合作。学校积极配合创业大街,输送人才,做好创业大街的人才招募工作;创业大街创业团队通过进校园、请学生出校园等形式,传播创业文化,开展适合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家、企业家讲座和培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为真正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资金扶持和结对帮扶服务。
4.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系统的创业教材;立足校情,对不同类高校建立分类创业指导;提升创业导师素质和经验,遴选接受过系统学习、有创业的经验专业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建立校园创业实践园区,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学,并计入学分,通过日常模拟、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建议在小学、初中、高中期间将创新培养和创业教育慢慢导入价值观培养中,通过开设创新课堂、创新案例教育以及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以及社交、团队合作、应急等多方面能力,为日后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5.创业转型,发展尖端技术企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催生了大量的市场机会,客观上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要充分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做好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将传统行业改造成新行业,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提升企业竞争力。
摒弃过去的“复制国外”或“国外设计 中国制造”的制造模式,建议大学生创业时能发挥或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顺应目前的创业形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节能、环保、便捷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专业踏板,打造技术驱动型企业,发展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