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与发展路径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beli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3个方面,对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的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方面的亮点,各级电视台秉持“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的传播理念,在传播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与新媒体全面融合,台网联动持续深化。
  【关键词】电视新闻 报道 理念 融合
  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报道新闻是电视媒体的中心任务。2014年,各级电视台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立台,坚持“三贴近”,继续“走转改”,在报道题材与报道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呈现出内容丰满、形式多变、理念更新与融合发展的新景观。
  一、传播内容:重大主题活动与重大事件报道进一步创新
  (一)“两会”报道面目一新
  每年3月,对“两会”的报道可谓是新闻媒体宣传的头等大事。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58个栏目、70个板块对“两会”进行了全面报道,并采用全高清设备对重要场次的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还首次运用4G技术为报道增添新活力。严肃的“两会”不等于死板的解读,2014年各电视媒体的“两会”报道既不“板”也不“硬”,运用多种手段将“硬”新闻变“软”。一方面,新闻语言淡化政治色彩、力求“短、实、新”,贴近性大大增强。从报道方式来看,由传统的说教式报道变为把新闻向观众娓娓道来,主持人的播报语态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创新报道形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两会”内容。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多个形式新颖的专栏或板块,如“两会说吧”“两会微海采”等等,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体现了“民有所呼、会有所应”的互动式报道。此外,还利用当前颇受关注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两会大数据”板块,使“两会”报道变得生动形象。
  (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丰富多彩
  “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映国家和民族奋斗历史的爱国主义题材、海洋题材、“丝绸之路”题材等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梦”系列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及《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纷纷开辟专栏,延续“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采编风格,摒弃 “主题先行、实例来凑”的做法,采用“街头随机采访+讲述个体追梦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接地气的报道,以正面宣传的形式树立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形象,有利于凝聚社会正能量。此外,各省级卫视也进一步创新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对“中国梦”主题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这些报道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使“中国梦”主题的传播不仅入耳、入眼,而且入脑、入心。
  (三)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迅速及时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关注,更不是集体“围观”,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蜻蜓点水,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现场报道必不可少。2014年,全国各级电视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每一次突发情况发生后,电视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紧握话语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云南香格里拉大火、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马航失联、新疆和田地震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信力与舆论引导力明显增强。
  二、传播理念:“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
  (一)坚持新闻立台,“走转改”常态化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立台之本。在2014年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各级电视台都更加重视新闻的选择,重点报道显现出生动的细节、有趣的现场,而不是面面俱到,改进了会议新闻程式化报道的弊端。在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以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价值要素为选择标准,坚持“三贴近”原则,除了按时按量报道会议进程外,还持续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源。2014年是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第12个年头,央视持续实践“走转改”,201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在《走基层》中播出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1月14日,《新闻联播》以连续报道的形式播出4集报道,该系列报道引得许多网友称赞。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央视为其他各级电视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各级电视台也将“走转改”常态化,将镜头对准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春运购票等百姓关切的话题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以受众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电视新闻传播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受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电视新闻传播顺应此趋势,变得平易近人,向观众靠拢。一方面,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贴近性上下足功夫,力求投本地观众之所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百姓的角度解读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三、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传媒合力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范围
  触媒渠道的多元化使受众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唯有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当中,以融合促发展,才能在资源上实现共享,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央视,自2012年起实行微博、微信、客户端“三步走”战略,全方位搭建起新媒体平台。2014年各省级卫视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使得电视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用户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数量、速度、广度、深度和路径都发生质的飞跃,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多形态、多媒体传播。例如湖南卫视的《新闻当事人》、江苏卫视的《新闻眼》等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采用“标题+导语+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的多媒体形式发布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不足。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粉丝型”观众。在2014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也以全方位、多终端、多语种的形式深度报道“两会”,除了对重要会议活动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外,还推出了“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特别板块,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性提升,用户黏性也随之增强。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与新媒体“亲密接触”,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辟自己的新闻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谢金华:《浅析电视新闻创新“说话方式”的路径》,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
  [2]鲁凯:《把新闻做成电视剧——浅谈电视新闻的“编剧思维”》,载《当代电视》2014年02期.
  [3]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4]“央视新闻”微信阅读数居媒体公众号首位_广告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悄然变化,对于移动电台APP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一个愈发复杂的社会语境和网络环境下,移动电台APP如何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受众又如何反作用促进移动电台APP的不断完善,这种良性改变又在传播领域内推动,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移动电台APP传播媒介获取信息  所谓移动电台APP,是指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或无线WLAN
期刊
【内容提要】近些年,各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采用“热点网络一主要议题”的研究路径,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知网数据库近8年(2010-2017)短视频研究,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共现分析和共词分析。研究发现,媒体融合贯穿短视频研究的始终,并且出现梨视频、Papi酱等9类聚类中心。社交短视频和短视频的规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關键词】短视频 知识生产 研究热点 CiteSpace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传播与网络强国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为指导,结合云南省网络媒体正面宣传工作现状,探寻云南省网络媒体正面宣传能力提升的可能性路径,以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正面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传播 网络媒体 正面宣传  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世界因互联网
期刊
【内容提要】《我在故宫修文物》看似是在揭秘文物修复的工作流程,展示修复者的工作状态,实则背后包含了民族性格与现代化的浅层话语。通过对历史时空的转换、现实物理空间的组织以及影像涉及的亲历者的话语介入,影片完成了三个时空范畴的影像叙事。集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以记忆的形态传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主体与主题的共融里达成社会空间意义的构建。  【关键词】 纪录片 时空叙事 社会记忆 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
期刊
【内容提要】微博在传播信息中营造拟态环境,并构建传者的媒介形象。本文选取2010-2018年的热门侗族博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图文浅阅读式的一般推广和微话题形成了主要的传播方式;侗族媒介形象以正面为主,媒体和社会精英是侗族信息的主要传播者;重大事件和特色文化是主要的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隐喻、标志性话语是主要的语言策略。  【关键词】侗族 微博 建构 传播  2009年8月28日,微博正式上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开设中文版入手,从其最初的报纸、广播演变到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传播过程,分析其传播特性与策略。  【关键词】国际主流媒体 中文版 对华传播 策略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的受众市场也成为国际媒体争夺话语权、开辟传媒市场的重要目标。国际主流媒体纷纷开设中文版这一举动,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国际传播的某种趋向性。  一、国际
期刊
【内容提要】《时事新报》创办时间长达42年,横跨整个民国时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相。《时事新报》是民国新闻界和政坛关系最为密切的民间报纸,经历过从拥袁到反袁、从拥蒋到反蒋再到拥蒋等复杂变化。《时事新报》以编制著称,在报刊业务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冲破劣势跃至上海报界第三。张竹平在接盘《时事新报》后,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欲将该报发展成为一份有影响的商业化大报。缺乏具有影响力
期刊
记者:媒体融合的前提、途径是什么?  黄楚新:媒体融合的前提是开放与合作。传媒融合转型,与新传播技术进行结合,需要并且也必定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媒体之间、媒体与互联网公司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传统纸媒与自身用户定位相符的互联网公司合作,有利于提升转型效率和成功几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是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记者:去年是媒体融合元年,一年过去了,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黄楚新:
期刊
【内容提要】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公众重要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渠道,在官方机构、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的集体推动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扮演了离场介入平台的角色。本研究以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公众的离场介入行为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鲜明的议题聚合特征。在此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正释放出公众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重功能,同样也强化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
期刊
【内容提要】新媒体为西藏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其拓宽了西藏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为西藏文化传播赢得了更大的传播空间,有利于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此同时,西藏民俗文化传播内容过度依赖传统媒体,新媒体优势未能凸显,加之,西藏民俗文化传播受制于专业传播团队匮乏、硬件技术滞后、传播互动性不强,导致传播效果弱化。依托西藏民俗文化资源,采写富有民族特色的原创稿件,加大民族文化传播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