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怕教,学生厌写。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扩大阅读积累,走进农村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勤于练笔,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6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据笔者多年来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实践和思考及近年对本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习作教学效率低下。
一、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
1. 教师方面
(1)绝大多数的乡村教师不喜欢习作,少读写作教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理论水平偏低。对本校教师而言,极少有教师潜心研究过习作,家里的藏书不多,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2)虽然明确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但对各学段的习作目标把握不准,评价学生习作时,有意或无意间拔高了习作要求,导致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3)习作指导方法陈旧。关注范文,忽视下水文;注重写前指导,轻视评改反馈;重视应试的训练,忽略能力的提高。
2. 学生方面
(1)学生一味遵从教师定的框架与要求,没有自主作文的意识,对习作不感兴趣;(2)课外读物涉猎过少,只是徘徊在教科书中,语言积累底子薄。(3)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习惯,忽视了生活中习作素材的积累,导致习作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习作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二、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对策
1. 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良师出高徒”。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平时要抽时间研读作文教学著作,经常咀嚼古今文学精品,每学年啃它一两本经典。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小学各学段的习作目标以及训练内容,研读有代表性的教改个案,结合实际,认真设计习作教案,有效指导学生作文。另外,平时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鞭策自己每学年写一两篇教改论文。
2. 降低难度,梯度评价,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样,别无深意,无非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评价时,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写话兴趣;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重在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所以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表达。虽然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这是习作者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大刀阔斧地修改,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陷入讨厌习作的困境。
3. 扩大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外阅读推至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扩大阅读面,第一至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能力要提高必须要以阅读文章为前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见多识广,开阔思路,既增长知识,又丰富词汇。日积月累,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说话时不知不觉涌向舌底,习作时不知不觉涌向笔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书源,加强指导,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底子薄的现状。开放图书阅览室,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读。上好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阅读课,加强指导,使学生善读书。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摘抄精彩词句在日记本上,“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抽时间读一读,丰富语言积累。教师每周检查组织交流一次。每个月举行一次“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品尝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阅读兴趣。
4. 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勤于练笔,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为积累素材进行生活实践。课外练笔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勤于动笔,而不是为了应试,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单元习作。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农村的孩子生长在农村,农家自有农家乐。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得到的材料,乡土气息浓厚,可避免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习作通病,为孩子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 改进习作评改方法,师生互动,提高习作水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往往是教师简单地借助范文指导,学生写后交给教师,教师批后还给学生,习作评讲课常常是教师“一言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程目标”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表述,第三学段“课程目标”有“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词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表述。所以,教师树立师生互改意识,改进习作评改方法,刻不容缓。教师除了自己修改外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评改氛围。
(1)教师及时浏览习作,整体上感知学生习作常规要求的概况。①圈画出错别字。②画出典型的病句。③标出精彩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④在篇末写上初评等级和日期。⑤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记下习作精彩之处和存在的典型的问题,简要理出习作概况和评改要点。
(2)师生互动,边评边改,凸显本次习作的要求。①修改初评习作。根据教师初评的批改符号,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侧重习作常规要求方面的修改。典型共性问题教师适当导改。学生边读边改,借助工具书修改,在自改的基础上同桌互改。教师巡视,相机指导。②评讲习作。这一环节侧重本次习作要求进行评讲。教师根据记录的内容和理出的评讲要点恰当评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次习作的得与失,准确把握本次习作的重点,(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为进一步修改习作奠定基础。评讲过程中,教师少讲精评,多给学生留下参与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③教师复批,学生完成“二次习作”。根据学生修改情况,教师及时浏览复批,挖掘亮点,写上复评等级和日期。复批以激励、表扬为主,关注学生修改文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激发习作评改的情趣。
6. 建立习作教学档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
为学生建立习作档案,能反映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习作的“情”和“趣”。一是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即学生原始的习作状况。二是建立优秀习作档案,收藏学生的优秀习作。三是建立教师“下水文”档案。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点做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教师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喜欢写作,特别是发表过作品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最有感染力。坚持写“下水文”,对增强学生的习作欲望大有裨益,作前“下水”利于激趣示范,作后“下水”利于引导讲评。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立足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对策,使农村孩子喜欢习作,争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檀圩镇中心校 535413)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6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据笔者多年来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实践和思考及近年对本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的现象普遍存在,习作教学效率低下。
一、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
1. 教师方面
(1)绝大多数的乡村教师不喜欢习作,少读写作教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理论水平偏低。对本校教师而言,极少有教师潜心研究过习作,家里的藏书不多,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2)虽然明确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但对各学段的习作目标把握不准,评价学生习作时,有意或无意间拔高了习作要求,导致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3)习作指导方法陈旧。关注范文,忽视下水文;注重写前指导,轻视评改反馈;重视应试的训练,忽略能力的提高。
2. 学生方面
(1)学生一味遵从教师定的框架与要求,没有自主作文的意识,对习作不感兴趣;(2)课外读物涉猎过少,只是徘徊在教科书中,语言积累底子薄。(3)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习惯,忽视了生活中习作素材的积累,导致习作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习作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二、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对策
1. 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良师出高徒”。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平时要抽时间研读作文教学著作,经常咀嚼古今文学精品,每学年啃它一两本经典。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小学各学段的习作目标以及训练内容,研读有代表性的教改个案,结合实际,认真设计习作教案,有效指导学生作文。另外,平时经常回顾自己的教学,不断反思,鞭策自己每学年写一两篇教改论文。
2. 降低难度,梯度评价,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样,别无深意,无非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评价时,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写话兴趣;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学段重在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所以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表达。虽然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这是习作者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大刀阔斧地修改,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陷入讨厌习作的困境。
3. 扩大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外阅读推至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求扩大阅读面,第一至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能力要提高必须要以阅读文章为前提,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见多识广,开阔思路,既增长知识,又丰富词汇。日积月累,作品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说话时不知不觉涌向舌底,习作时不知不觉涌向笔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书源,加强指导,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底子薄的现状。开放图书阅览室,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读。上好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阅读课,加强指导,使学生善读书。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摘抄精彩词句在日记本上,“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抽时间读一读,丰富语言积累。教师每周检查组织交流一次。每个月举行一次“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品尝课外阅读带来的成功喜悦,激发阅读兴趣。
4. 走进生活,留心观察,勤于练笔,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为积累素材进行生活实践。课外练笔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周记,勤于动笔,而不是为了应试,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单元习作。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农村的孩子生长在农村,农家自有农家乐。小学生通过采集、整理得到的材料,乡土气息浓厚,可避免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习作通病,为孩子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基础。
5. 改进习作评改方法,师生互动,提高习作水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进行切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当前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往往是教师简单地借助范文指导,学生写后交给教师,教师批后还给学生,习作评讲课常常是教师“一言堂”。《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课程目标”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表述,第三学段“课程目标”有“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词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的表述。所以,教师树立师生互改意识,改进习作评改方法,刻不容缓。教师除了自己修改外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评改氛围。
(1)教师及时浏览习作,整体上感知学生习作常规要求的概况。①圈画出错别字。②画出典型的病句。③标出精彩的地方给予肯定表扬。④在篇末写上初评等级和日期。⑤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记下习作精彩之处和存在的典型的问题,简要理出习作概况和评改要点。
(2)师生互动,边评边改,凸显本次习作的要求。①修改初评习作。根据教师初评的批改符号,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侧重习作常规要求方面的修改。典型共性问题教师适当导改。学生边读边改,借助工具书修改,在自改的基础上同桌互改。教师巡视,相机指导。②评讲习作。这一环节侧重本次习作要求进行评讲。教师根据记录的内容和理出的评讲要点恰当评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次习作的得与失,准确把握本次习作的重点,(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为进一步修改习作奠定基础。评讲过程中,教师少讲精评,多给学生留下参与的机会和思考的余地。③教师复批,学生完成“二次习作”。根据学生修改情况,教师及时浏览复批,挖掘亮点,写上复评等级和日期。复批以激励、表扬为主,关注学生修改文章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激发习作评改的情趣。
6. 建立习作教学档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
为学生建立习作档案,能反映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高习作的“情”和“趣”。一是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即学生原始的习作状况。二是建立优秀习作档案,收藏学生的优秀习作。三是建立教师“下水文”档案。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点做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教师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喜欢写作,特别是发表过作品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往往最有感染力。坚持写“下水文”,对增强学生的习作欲望大有裨益,作前“下水”利于激趣示范,作后“下水”利于引导讲评。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找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长远发展的症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立足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对策,使农村孩子喜欢习作,争取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檀圩镇中心校 5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