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可以买到一双适合自己的皮鞋,来解放自己的脚;我们可以穿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我们可以理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型……但我们就是还找不到适合学生的教学。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必须认同以下几个理念:
1、每个学生不可能都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有他最优秀的一面。
2、一个学生的学习必须依赖他的老师进行,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
3、学生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就越强大,越强大就越爱学,越爱学就越会学。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挖出来了。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五个解放”: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独立思考
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严格控制着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空间,学生无自主学习的权力,个性(特别是创造性)受到扼制。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将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奠定探究学习的基础,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相互接近时,会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我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还他们一个活跃、自由、创新的课堂。
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自己看书
上课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现在,作业本、练习本、配套训练本、课外辅导资料等越来越多,弄得教师也不知道该用哪本,干脆让学生都做。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时间去看课外书了。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学生不得读课外书,看到学生读课外书一律收缴;学校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书,看他们喜欢看的书,看他们想要看的书。阅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材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边读书边比较的习惯和边读书边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只有阅读好材料,才能用好教材,不唯教材,整合教材,探究课程资源。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积极干事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还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这样做往往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我们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和动手实践时,会学得更好。现在,学生除了动手记笔记外,老师是不要求学生动手做事的,这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只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学会动手做事,他们才能真正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课堂是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只有把充足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才能发挥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如:教学第六章《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我们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金属样品,认识金属光泽,多数同学都运用了比较法和类比法;认识硬度用敲打法:认识金属的延展性运用观察法……再如: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分离铜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四、解放學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发表观点
现在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老师希望学生能给出老师所谓的正确答案。反过来,学生是极少问老师问题的。学生有疑问也不敢提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将会痛斥其“多嘴”,或扣上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不但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突发性提问,更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只有先解放学生的嘴巴,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说、敢做、敢当的有用人才。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乐山乐水
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要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生成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等。现在的教育是把学生关在了学校,学校的教育把学生关在了教室,学生过着“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一过就要十多年,不要说学生,就连大人也无法忍受啊!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厌倦学习,这不能怪他们。许多学校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完全取消了学生的春游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外出考察活动。所以,要真正做到解放学生的空间,不仅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还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教学不止限于让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文章,还延伸到课外,让他们乐山乐水、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实践理论、获得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得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教科书也不是圣经。总之,教师要充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思考、去讨论。
1、每个学生不可能都是最精彩的,但一定有他最优秀的一面。
2、一个学生的学习必须依赖他的老师进行,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
3、学生不依赖老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有自信。越自信就越强大,越强大就越爱学,越爱学就越会学。这样,学生的潜能就会挖出来了。
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五个解放”: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独立思考
当前学校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严格控制着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很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空间,学生无自主学习的权力,个性(特别是创造性)受到扼制。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将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奠定探究学习的基础,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相互接近时,会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我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还他们一个活跃、自由、创新的课堂。
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自己看书
上课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现在,作业本、练习本、配套训练本、课外辅导资料等越来越多,弄得教师也不知道该用哪本,干脆让学生都做。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时间去看课外书了。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学生不得读课外书,看到学生读课外书一律收缴;学校图书馆变成了藏书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看书,看他们喜欢看的书,看他们想要看的书。阅读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材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做批注的习惯、边读书边比较的习惯和边读书边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只有阅读好材料,才能用好教材,不唯教材,整合教材,探究课程资源。
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积极干事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还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这样做往往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我们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和动手实践时,会学得更好。现在,学生除了动手记笔记外,老师是不要求学生动手做事的,这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只有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学会动手做事,他们才能真正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课堂是师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实践。只有把充足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才能发挥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化学人才。如:教学第六章《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我们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金属样品,认识金属光泽,多数同学都运用了比较法和类比法;认识硬度用敲打法:认识金属的延展性运用观察法……再如: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分离铜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四、解放學生的嘴巴,让他们能发表观点
现在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老师希望学生能给出老师所谓的正确答案。反过来,学生是极少问老师问题的。学生有疑问也不敢提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将会痛斥其“多嘴”,或扣上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大帽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老师不但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突发性提问,更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只有先解放学生的嘴巴,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敢说、敢做、敢当的有用人才。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乐山乐水
解放学生的空间是指要解放学生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生成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等。现在的教育是把学生关在了学校,学校的教育把学生关在了教室,学生过着“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一过就要十多年,不要说学生,就连大人也无法忍受啊!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厌倦学习,这不能怪他们。许多学校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完全取消了学生的春游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外出考察活动。所以,要真正做到解放学生的空间,不仅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还要让学生走出学校,教学不止限于让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文章,还延伸到课外,让他们乐山乐水、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实践理论、获得亲身经历,才能够获得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课堂不是教堂,教师不是牧师,教科书也不是圣经。总之,教师要充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说、去读、去思考、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