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愉悦,一定是文本给了我们其所隐藏的情感,而在其中也能发现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这种经验或许与文本中的情感是相同的,或是相似的,甚至二者只有一点儿的相似,但足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从而达到共鸣,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我们阅读时所获得的愉悦,取自于我们自身的心灵宽度,一个人的心灵越广大,他能体验到的情感就越多,能从文中享受到的愉悦美感也越多。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情感面呢?这就要求自己多多地阅读,来扩充自己的心灵。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阅读,来获取美感。一个人在阅读时得到的美感可以有如下几类:
一、文学作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情
优美的文章,其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再现,它有着或纯美清新的语言,或幽静质朴的意境,或洒脱亮丽的风格,或是妙不可言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在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中给我们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故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种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悉,表现得真挚、濃郁、隽永。
《雨巷》中孤独忧愁却是情感的主色调。戴望舒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孤独者的形象。《雨巷》的内容从表面看很简单:“我”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幽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像自己一样冷漠、凄清、惆怅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然后是这个姑娘用叹息一般的目光向自己望一眼,继而从身边梦一般地飘过,消失在诗人目送千里的注视之中。诗人的这个“白日梦”,很像是在描绘自己的理想情人,宣泄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它描绘的梦中情人或理想情人,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孤独、冷漠、惆怅、凄凉,就像“我”一样。如果说描绘了异性情色的话,就是“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女郎是美丽的,但作者更强调她像“我”一样,一样的孤独,一样的哀愁。诗人借助丁香女郎表达了自己不仅仅需要异性的美丽,更要求她与自己同病相怜,同自己一样孤独、寂寞、冷漠、哀愁、凄清、惆怅,借助女郎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忧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是孤独愁闷的呐喊,是借助爱情形式的宣泄。幻想中的爱情也许暂时抚慰了诗人干旱的心田。爱情因孤独而生,孤独因爱情而得以抒解。《雨巷》是孤独的土地上绽开的一朵丁香花,能给人一种对于丁香姑娘的美的憧憬。
二、文学作品中潜藏的激发人情感、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体验的因素
这种潜藏的情感是我们在读那种现实主义的文章时所能体会到的。它的典型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对于“美”的渴盼与希望。如:闻一多先生的诗、鲁迅先生的杂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死水》当时的背景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死水”就是那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而我们读时也会对当时腐败不堪的社会有一种绝望与愤慨,从而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有时在阅读中,我们不一定会真的能归类到哪种情感,也不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但我们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情感是间接的,我们的体验也是间接的,阅读的同时需要从某个侧面去应和作品的情感,因为有很多情感是我们所不曾感受到的,或者是离我们很远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于是也就显得有些隔膜了。李白的洒脱与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朱自清淡淡的哀愁,是我们很难体会的,而要能体会到这种情感,阅读作品时得到更多的情感愉悦,我们就要打破这种隔膜,走近生活,扩充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增强自己心灵的广度与深度,让自己有真正的阅读体验空间。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心中有泉的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精神的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放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我们读得多了,这种情感也便能体味到了。读得越多,心灵越深广,阅读时也便会得到更多的愉悦。
我们阅读时所获得的愉悦,取自于我们自身的心灵宽度,一个人的心灵越广大,他能体验到的情感就越多,能从文中享受到的愉悦美感也越多。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情感面呢?这就要求自己多多地阅读,来扩充自己的心灵。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阅读,来获取美感。一个人在阅读时得到的美感可以有如下几类:
一、文学作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情
优美的文章,其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再现,它有着或纯美清新的语言,或幽静质朴的意境,或洒脱亮丽的风格,或是妙不可言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在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中给我们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故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种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悉,表现得真挚、濃郁、隽永。
《雨巷》中孤独忧愁却是情感的主色调。戴望舒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孤独者的形象。《雨巷》的内容从表面看很简单:“我”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幽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像自己一样冷漠、凄清、惆怅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然后是这个姑娘用叹息一般的目光向自己望一眼,继而从身边梦一般地飘过,消失在诗人目送千里的注视之中。诗人的这个“白日梦”,很像是在描绘自己的理想情人,宣泄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它描绘的梦中情人或理想情人,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孤独、冷漠、惆怅、凄凉,就像“我”一样。如果说描绘了异性情色的话,就是“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女郎是美丽的,但作者更强调她像“我”一样,一样的孤独,一样的哀愁。诗人借助丁香女郎表达了自己不仅仅需要异性的美丽,更要求她与自己同病相怜,同自己一样孤独、寂寞、冷漠、哀愁、凄清、惆怅,借助女郎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忧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是孤独愁闷的呐喊,是借助爱情形式的宣泄。幻想中的爱情也许暂时抚慰了诗人干旱的心田。爱情因孤独而生,孤独因爱情而得以抒解。《雨巷》是孤独的土地上绽开的一朵丁香花,能给人一种对于丁香姑娘的美的憧憬。
二、文学作品中潜藏的激发人情感、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体验的因素
这种潜藏的情感是我们在读那种现实主义的文章时所能体会到的。它的典型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对于“美”的渴盼与希望。如:闻一多先生的诗、鲁迅先生的杂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死水》当时的背景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死水”就是那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而我们读时也会对当时腐败不堪的社会有一种绝望与愤慨,从而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有时在阅读中,我们不一定会真的能归类到哪种情感,也不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但我们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情感是间接的,我们的体验也是间接的,阅读的同时需要从某个侧面去应和作品的情感,因为有很多情感是我们所不曾感受到的,或者是离我们很远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于是也就显得有些隔膜了。李白的洒脱与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朱自清淡淡的哀愁,是我们很难体会的,而要能体会到这种情感,阅读作品时得到更多的情感愉悦,我们就要打破这种隔膜,走近生活,扩充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增强自己心灵的广度与深度,让自己有真正的阅读体验空间。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心中有泉的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精神的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放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我们读得多了,这种情感也便能体味到了。读得越多,心灵越深广,阅读时也便会得到更多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