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的阅读与情感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的愉悦,一定是文本给了我们其所隐藏的情感,而在其中也能发现自己曾经有过的经验。这种经验或许与文本中的情感是相同的,或是相似的,甚至二者只有一点儿的相似,但足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从而达到共鸣,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我们阅读时所获得的愉悦,取自于我们自身的心灵宽度,一个人的心灵越广大,他能体验到的情感就越多,能从文中享受到的愉悦美感也越多。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情感面呢?这就要求自己多多地阅读,来扩充自己的心灵。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情感经验来阅读,来获取美感。一个人在阅读时得到的美感可以有如下几类:
  
  一、文学作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之情
  
  优美的文章,其自身就是一种美的再现,它有着或纯美清新的语言,或幽静质朴的意境,或洒脱亮丽的风格,或是妙不可言的情感。比如:《再别康桥》在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中给我们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故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种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悉,表现得真挚、濃郁、隽永。
  《雨巷》中孤独忧愁却是情感的主色调。戴望舒的许多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孤独者的形象。《雨巷》的内容从表面看很简单:“我”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幽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像自己一样冷漠、凄清、惆怅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然后是这个姑娘用叹息一般的目光向自己望一眼,继而从身边梦一般地飘过,消失在诗人目送千里的注视之中。诗人的这个“白日梦”,很像是在描绘自己的理想情人,宣泄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它描绘的梦中情人或理想情人,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孤独、冷漠、惆怅、凄凉,就像“我”一样。如果说描绘了异性情色的话,就是“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女郎是美丽的,但作者更强调她像“我”一样,一样的孤独,一样的哀愁。诗人借助丁香女郎表达了自己不仅仅需要异性的美丽,更要求她与自己同病相怜,同自己一样孤独、寂寞、冷漠、哀愁、凄清、惆怅,借助女郎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忧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是孤独愁闷的呐喊,是借助爱情形式的宣泄。幻想中的爱情也许暂时抚慰了诗人干旱的心田。爱情因孤独而生,孤独因爱情而得以抒解。《雨巷》是孤独的土地上绽开的一朵丁香花,能给人一种对于丁香姑娘的美的憧憬。
  
  二、文学作品中潜藏的激发人情感、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体验的因素
  
  这种潜藏的情感是我们在读那种现实主义的文章时所能体会到的。它的典型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对于“美”的渴盼与希望。如:闻一多先生的诗、鲁迅先生的杂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死水》当时的背景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那“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祺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死水”就是那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而我们读时也会对当时腐败不堪的社会有一种绝望与愤慨,从而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有时在阅读中,我们不一定会真的能归类到哪种情感,也不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但我们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情感是间接的,我们的体验也是间接的,阅读的同时需要从某个侧面去应和作品的情感,因为有很多情感是我们所不曾感受到的,或者是离我们很远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于是也就显得有些隔膜了。李白的洒脱与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朱自清淡淡的哀愁,是我们很难体会的,而要能体会到这种情感,阅读作品时得到更多的情感愉悦,我们就要打破这种隔膜,走近生活,扩充自己的经验与情感,增强自己心灵的广度与深度,让自己有真正的阅读体验空间。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心中有泉的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精神的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放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我们读得多了,这种情感也便能体味到了。读得越多,心灵越深广,阅读时也便会得到更多的愉悦。
其他文献
隨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可创建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
期刊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又要有
期刊
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教学承载着提高国民体质的历史重任。遗憾的是:现在的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如何使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如何培养出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新一代接班人……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基层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  我觉得现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制有矫枉过正之嫌。全盘否定和放弃以前的技术教学,一味地采取让学生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与地理课堂教学恰当地整合,能有效地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广大中学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重教学资源设计建设,轻互动设计;计算机“反客为主”,教师失去教学个性;人机交往,教学缺乏人性化;滥用
期刊
科技的腾飞、电脑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中,互联网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教育教学中,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了新的里程。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
期刊
要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更需要一位意识超前、视野开阔、胸怀博大、能向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优秀校长。因此,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教师的领跑人,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特别是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势下),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校长角色能否正确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新世纪的校长,不能不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作一番深刻的思考,找准自
期刊
【摘要】本文探索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它是网络环境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网络 数学 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环境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在网络(如校园网)上获取学习信息,与教
期刊
空间传导性,路径集约方式有着深刻的战略意图。文化语境,其言说与展开方式与该民族发展的当下文化境遇息息相关,所以常常需要在其所面对的文化中寻找答案。  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结轨,语文教育追求阅读境界,追求的阅读境界是——悦读。在阅读时掌握阅读速度——一个小时阅读多少页,也建立过知识围墙,使阅读不会轻易地滑向浏览。二十年前的教育思想寓教于乐,一脉相承下来,言意兼得,和谐统一,既往自主学习中的观点,音义
期刊
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
期刊
创新是学生具有的一种潜在的朦胧意识。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个性的认识,与同仁探讨:    一、构建创新意识信任机制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要做到上无止境。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有怎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怎样的学生。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做到“狠抓基础,上无止境”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实完成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