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有效变革,事业单位在我国所面临的业务范围,管理体制都面临着剧烈的变化。然而,与企业改制已经成功完成的大型国企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是我国国企改革后的又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首先把握和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过程;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重要角色。为规范行政事业内部控制,2012年11月,财政部从2012年开始颁布了若干规范。旨在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内控制度问责机制。因此,完善内控制度成为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2010年年末,财政部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如何改变我国事业单位相对较弱的内控制度建设也成为财政部乃至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受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单位领导理论学习不够、单位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没有得到好的建立。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过程
对风险的识别和研判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内控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但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往往是上级考核推动,很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时往往是起手就干,而对内控制度建设之前的风险评估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单位在下一步工作中缺乏指导思想,不能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二)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
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全责划分不够明确,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中,没有给财會人员足够的话语权。很大数量的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账务处理,忽略了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分析职能。造成财务部门编制有限,甚至出现会计出纳一人兼职的局面。内部控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一人身兼多职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造成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应将部分岗位执行和授权进行分离,增加复合流程,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降至最低。但很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流程设定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全责不清,一人多岗的情况,如很多单位并没有将经办、记录、执行授权职能分开,甚至出现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的情况。
2、授权审批控制。按照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相关规定,单位应该在内控制度设定时明确事项的审批流程,一般事项应由执行人员经相关授权人员审批授权执行,特殊事项应建立多层审批流程,重大事项须经过单位党委上会决定。然而,部分单位并未建立层层审批的流程,不能根据具体事项的特殊性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流程。多数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审批流程,但流程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未建立审批者的问责机制,审批人虽然经过了审批但未履行相应的审批义务。
3、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本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及具体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体制,才能有效支撑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督促内控流程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使内控流程有效的发挥作用。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沿袭了机关作风,在薪酬确定时差异化不够,在职级晋升时论资排辈,客观上造成了内控制度的混乱。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内控制度活动是内控制度建设的直接表现,事业单位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结合己确定的风险应对策略而设计和执行的各种控制政策和程序。在内部控制活动具体执行时,应当找到主要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严格按照规定设置工作岗位,明确权利义务,严格分割不可相容的职位设置,形成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权利模式,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业务执行者分离,业务执行和业务留痕人员分离,业务执行与事后检查的分离。
2、建立授权审批控制。事业单位在完善岗位设置后,应明确所有岗位授权审批权限,所有业务都在已完成的岗位及岗位权限下执行,各项经营管理业务活动都应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并建立授权审批的责任追究机制,绝不让签字流于形式。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进行审计活动评估单位人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制度强化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使会计人员适应新时期对财会人员的更高要求;约束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建立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机制,避免出现“一本帐记十年的现象”。
4、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资产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根本资源,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事业单位对单位资产的有效保护事关国有资产保护。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限制经办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在建立了资产登记、保全制度的同时,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出入库制度,严格限制除库管人员外对资产的过多接触。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减、出库入库应该实行严格的制度,并加强实物与会计的账实相符,实行财会人员和库管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形成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相互制约。
(二)强化和发挥内外部监督作用
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公正、客观、严格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在做好内部审计的同时,可聘请外部单位对事业单位的制度执行、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内部审计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贯穿于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单位人员在执行制度时形成有效的警示机制,并能够在外部监督时与外部监督机构密切沟通,使外部监督更加有效。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类似于企业监事会的内部监督机制,并发挥单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机制,将党对单位的监督发挥出来。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使其得以有效执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充分确保内部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提高内部监督的专业性;加强本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外部监管部门的作用,首先提高主动性,提高认识,做到对外部监督高度配合,其次是建立问责机制,对外部监督提出的问题限时整改,在整改时决不能敷衍了事。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者和实施者,更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所以单位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内控制度的成败。因此,工作人员不但应该建立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还应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党员还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发挥模范带头最用。特别是财务人员必须要配备政治素养坚定,业务素质强的人员担任。事业单位首先属于国家,受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作用,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21号.2012年11月
[2] 潘彩妃.基于COSO框架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11-5:44-46
[3] 刘士海.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J].财经界.2009-4:148-149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过程;风险评估
内部控制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非盈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重要角色。为规范行政事业内部控制,2012年11月,财政部从2012年开始颁布了若干规范。旨在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内控制度问责机制。因此,完善内控制度成为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问题,2010年年末,财政部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如何改变我国事业单位相对较弱的内控制度建设也成为财政部乃至国务院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受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单位领导理论学习不够、单位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没有得到好的建立。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过程
对风险的识别和研判是单位内控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是内控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但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往往是上级考核推动,很多单位在内控制度建设时往往是起手就干,而对内控制度建设之前的风险评估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单位在下一步工作中缺乏指导思想,不能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方案。
(二)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
很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全责划分不够明确,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中,没有给财會人员足够的话语权。很大数量的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账务处理,忽略了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分析职能。造成财务部门编制有限,甚至出现会计出纳一人兼职的局面。内部控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一人身兼多职可能造成的道德风险,造成无法避免的错误或舞弊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应将部分岗位执行和授权进行分离,增加复合流程,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降至最低。但很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流程设定并不合理,经常会出现全责不清,一人多岗的情况,如很多单位并没有将经办、记录、执行授权职能分开,甚至出现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的情况。
2、授权审批控制。按照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相关规定,单位应该在内控制度设定时明确事项的审批流程,一般事项应由执行人员经相关授权人员审批授权执行,特殊事项应建立多层审批流程,重大事项须经过单位党委上会决定。然而,部分单位并未建立层层审批的流程,不能根据具体事项的特殊性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流程。多数事业单位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审批流程,但流程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未建立审批者的问责机制,审批人虽然经过了审批但未履行相应的审批义务。
3、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本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及具体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体制,才能有效支撑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督促内控流程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使内控流程有效的发挥作用。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沿袭了机关作风,在薪酬确定时差异化不够,在职级晋升时论资排辈,客观上造成了内控制度的混乱。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内控制度活动是内控制度建设的直接表现,事业单位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结合己确定的风险应对策略而设计和执行的各种控制政策和程序。在内部控制活动具体执行时,应当找到主要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
1、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严格按照规定设置工作岗位,明确权利义务,严格分割不可相容的职位设置,形成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权利模式,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具体来讲,事业单位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审批与业务执行者分离,业务执行和业务留痕人员分离,业务执行与事后检查的分离。
2、建立授权审批控制。事业单位在完善岗位设置后,应明确所有岗位授权审批权限,所有业务都在已完成的岗位及岗位权限下执行,各项经营管理业务活动都应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并建立授权审批的责任追究机制,绝不让签字流于形式。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参考,也是进行审计活动评估单位人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制度强化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使会计人员适应新时期对财会人员的更高要求;约束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建立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机制,避免出现“一本帐记十年的现象”。
4、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资产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的根本资源,事业单位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事业单位对单位资产的有效保护事关国有资产保护。因此,事业单位应当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限制经办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在建立了资产登记、保全制度的同时,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出入库制度,严格限制除库管人员外对资产的过多接触。事业单位资产的增减、出库入库应该实行严格的制度,并加强实物与会计的账实相符,实行财会人员和库管人员定期检查制度,形成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相互制约。
(二)强化和发挥内外部监督作用
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公正、客观、严格的内外部监督体系。在做好内部审计的同时,可聘请外部单位对事业单位的制度执行、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内部审计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贯穿于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单位人员在执行制度时形成有效的警示机制,并能够在外部监督时与外部监督机构密切沟通,使外部监督更加有效。因此,事业单位应建立类似于企业监事会的内部监督机制,并发挥单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机制,将党对单位的监督发挥出来。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并使其得以有效执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充分确保内部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提高内部监督的专业性;加强本单位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外部监管部门的作用,首先提高主动性,提高认识,做到对外部监督高度配合,其次是建立问责机制,对外部监督提出的问题限时整改,在整改时决不能敷衍了事。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者和实施者,更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所以单位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内控制度的成败。因此,工作人员不但应该建立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还应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党员还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发挥模范带头最用。特别是财务人员必须要配备政治素养坚定,业务素质强的人员担任。事业单位首先属于国家,受党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能够更好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作用,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21号.2012年11月
[2] 潘彩妃.基于COSO框架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11-5:44-46
[3] 刘士海.事业单位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J].财经界.2009-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