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90后”大学生宿舍管理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j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高校大学生中“90后”已经成为主力人群,他们与“80后”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思想上、生活条件上、精神面貌上还是学习追求上都表现得较为“另类”。这无疑给高校的宿舍管理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90后”是公认的“自我”主义者,对于这样另类人群的管理,高校需要采取许多与时俱进的策略,更多地去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才能够对症下药,做出明智的管理之举。
  “90后”是指出生日期介于1990至1999年之间的人群,也包括部分1989年和1988年出生的人群。本文所界定的“90后”是一个偏重于心理上的归类,而不是仅仅根据生理上的年龄来进行区别。根据入学时间和目前的大学入学情况统计数据,他们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占据98%的比例,这个比例在以后的几年中还将有继续升高的趋势。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9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将来需要背负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加沉重的养老负担。与此同时,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与“80后”相比,更加优越,在家庭中的受宠程度更高。因为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对他们寄予的期望更高,很多父母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学习,虽然这样的人群不在国内的高校管理的管理范围之内,但是,他们当中还是有一部分人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出国学习的经历,这部分人从小就受到了西方的文化的熏陶,崇尚民主、自由,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活跃,他们是当前“90后”比较典型的一类的代表。“90后”大学生与“80后”“70后”相比,具有更多新的特点。
  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加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首先,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自己的个性,但是自律性比较薄弱。他们大部分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和宠爱,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优越感,他们渴望自己做主,渴望自由,渴望表现自己,但是自律性却又比较薄弱。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更加频繁,很多人从高中沉重的升学负担中解脱后,来到大学突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和目标,终日沉迷网络游戏,逐渐变得沉默少言,思想容易走向极端。其次,“90后”普遍孤独感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的孤独感有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原因,也有生活习惯的原因,他们与父母关系的处理普遍存在问题,感觉与父母无法沟通,而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可以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感觉自己不被理解。在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无法释怀,容易产生挫败、孤独、偏执的心理倾向。再次,目的性与功利性并存,心浮气躁。目前我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就是追逐功力和普遍的浮躁,这对“90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看,他们追求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本文主要从“90后”的宿舍文化中来了解他们的生活特性。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宿舍采取的依然是集体宿舍的住宿模式,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宿舍条件相对较好,经济落后地区的宿舍条件相对较差。中等水平的大学宿舍一般都没有配备热水器和空调。很多大学生入学后反映,自己不能够忍受没有空调的住宿条件,洗澡不方便,即便是有公共澡堂,他们也不想进去使用,觉得自己没有隐私的空间。学校统一安排住宿与“90后”的追求个性发展相矛盾,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这个矛盾显得越发突出。
  从理想信念的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理想信念是一种长效的驱动机制,它区别于零散的想法和一时的冲动。理想信念是深埋心底的一种精神支撑,而“90后”普遍都存在孤独空虚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这样一种长效驱动力。由于缺乏理想信念,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随意性和短视性,追求眼前的享乐和利益,忽视长远的发展规划。
  二关于高校“90后”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思考
  我国高等学府基本采取统一安排学生入住学生公寓的方式,“90后”大学生入住宿舍出现种种不适,也成为近年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一,统一的住宿安排标准与提倡个性化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及“90后”的生活环境不相适应。很多“90后”入校后,认为自己不能适应集体宿舍的环境,感觉自己的隐私受到很大的威胁,没有个人空间。
  第二,宿舍的住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不能满足现在的“90后”的需求。很多高校的宿舍没有配备独立的卫生间或者是即便有独立的卫生间,也没有热水器,虽然很多学校配备了公共澡堂,但是很多的“90后”大学生排斥进入公共浴室洗澡,因为从小到大,他们都没有在家长以外的人面前完全裸露自己,所以不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洗澡方式。“90后”大学生早已适应有空调的生活,但是目前的高校达到这个水平的为数不多,这也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抗议。大多数的高等学府宿舍均未安装空调,这也给“90后”学生带来新的问题。
  第三,宿舍的管理员大部分都是一些低学历的职工,他们缺乏专业的宿舍管理经验和管理技巧,当遇到很多的问题的时候,所采用的解决方法欠妥,也造成了宿舍管理的效率低下问题。
  第四,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90后”大学生管理非常缺乏,通常宿舍管理员不会对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干预,而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平时缺乏与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过多接触,往往不能及时察觉到问题,这个领域最后往往就演变成了管理的空白区域,而这个区域却是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最大的方面。
  三创新高校宿舍管理新模式
  大学宿舍是综合反映大学生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也是大学管理中能够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个领域。大学宿舍不仅有校园文化的能量,也有充斥着网络非主流的负能量,学生宿舍已然成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可以说大学宿舍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矛盾体。在面对这样的矛盾复合体时,学校首先就是需要明确宿舍管理的指导原则。加强“90后”大学生宿舍管理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坚持让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大学宿舍的管理中,一切要以学生为本。“90后”大学生即是宿舍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宿舍文化的接收者,他们影响着宿舍文化,同时也被宿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如果忽视了对于他们个性特点的把握和尊重,不仅不利于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要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作为出发点,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一切的考虑和规划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第三,尊重学生的多元性。大学是一个汇聚各个民族和地区学子的地方。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统一进行宿舍安排,不管学生来自于哪个民族,进校都需要服从统一的安排。统一管理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隐患。它增大了民族文化冲突的机会,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产生叛逆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在管理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发挥他们的激情和创造力。
  在明确指导思想之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对学生的生活管理:
  第一,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建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氛围。“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当精神层面有所缺失的时候,物质就演变成唯一的炫耀资本,不少大学生之间有着互相攀比的心理。针对这种畸形的心理,笔者认为,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精神上充实他们的生活,这才是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攀比之风的措施。
  第二,增强宿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强化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一方面,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在防火、冲突处理和生活顾问方面的培训。目前很多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都是非专业人员,虽然他们每日与学生朝夕相处,但是他们采用的是最浅显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很多发生在宿舍的恶性事件都能从这个管理环节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90后”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主人翁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而单纯的依靠宿舍管理人员的被动管理,收效甚微,因此,应该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可以将学生会、宿舍管理委员等学生自治组织吸纳到宿舍管理活动中来,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这不仅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很好地避免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第三,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首先是在宿舍安排问题上,应该采取统一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措施。不同民族和专业可以进行一定的搭配和多样化住宿安排,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性格来选择自己的室友,杜绝一切整齐划一的统一住宿制度,这样也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时,他们在良好的住宿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活力和创造力。建立学生公寓奖励机制。高校应打造品牌公寓,建立和谐的奖励机制。通过奖励机制的建设,促进大学生主管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宿舍,从而提升公寓的文化建设。
  第四,推进“两访两创”活动进学生公寓。高校应推行教师访谈所有学生,坚持以增进师生感情、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凝练主题,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每间学生宿舍应有挂点教师。做到定期检查、定期反馈的双向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少斌.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飞.略谈高校90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J].中国电子商务,2010(8).
  [3]李科.自我管理在90后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2008(17).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政府、社会和公众已经逐渐形成了“去行政化”的共识。如何在下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落到实处,构建一个界限清晰、权责明晰的教育新格局,对于政府、高校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去行政化”管理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一是改革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二是改革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改变目前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
期刊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构想,点明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是: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国内形势中,大学生们要以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心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但是,当今大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经过奋勇拼搏后挤过了高考这根“独木桥”,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从老师的眼中宝、家长围着转的环境直接步入大学———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为主的环境。而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飞速发展的阶段,新的环境正冲击
期刊
创业教育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形式,课程的大纲化、体系化、制度化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现实要求。以系统的方法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推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创业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所谓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内化成自身品质和能力的素质教育。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多方位的职业转换和自主创
期刊
个人教育投资需求是指个人出于投资教育将使其增进知识技能,进而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获得较高收入的目的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供不应求与结构性失衡并存,是一种典型的投资需求不足的现象。西奥多·W·舒尔茨曾指出:“在美国,国民收入的1/5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而4/5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地地道道的源头活水”。[1]  一个人教育投资的起点———投资倾向  一般来讲,个人或
期刊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许多优秀的哲学思想、科学和人文精神蕴含其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可以说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当前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袭来,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大文化背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指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8年全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并从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度为标志,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此迈开了前进的步伐。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大众化,研究生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扩招的步伐加大,使社会上不断有人指出研究生的价值越来越低,就业的困难加剧了这种怀疑。但其实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只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教育转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事物要取得发展,必然在矛盾统一中进行。同时,要看到我国享受过以及
期刊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专业性的通才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其职业能力的训练。这样,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就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就我校实际情况而言,必须明确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弄清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那么,对于教师而言
期刊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呈现前所未有的热度,通过编写与出版两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推出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满足高职教学要求的好教材。但是,越来越热的高职教材编写与出版也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教材编写与出版应有的严肃性与严谨性,更直接妨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用书量大是专业课教材无法相比的,所以应用文写作教材成为高职
期刊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教学案例,能够有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找到课程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最佳契合点,架起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热情参与,使教学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以高度概括和深度提炼的方式呈现着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需要,从电影的题材入手,选取适合的电影场景和情节作为教学案例,将其应
期刊
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学者预言,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3年,山东省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1.13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8.33%,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