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
关键词:读书 语文 感悟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无话可说的问题,读得少、背得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小学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除了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多读、熟读、读通、读好,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一、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使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我提出了初读课文的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借助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想想葡萄沟有哪些方面可夸?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做上记号,以备下节课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下节课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突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
二、议读议悟
“议读议悟”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提倡、鼓励,并引导分析,根据学生质疑的原因提出释疑方法。因读书马虎的疑问,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经过努力可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提问,则给予表扬,并组织大家讨论,靠集体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有独创性的见解,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教师要适时小结,去粗取精,统一认识。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做到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葡萄沟》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段,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最精彩、为什么,也可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谈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给老师,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共同探究解决。
三、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了伏笔。另外,可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四、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杜甫的“烂精文选理”,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都必须在“烂精”、“具眼”(即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读书 语文 感悟
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词汇贫乏、语病百出、无话可说的问题,读得少、背得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小学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除了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多读、熟读、读通、读好,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语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一、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使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观书贵疑”,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经过大脑“消化”变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学有所长。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我提出了初读课文的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借助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想想葡萄沟有哪些方面可夸?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做上记号,以备下节课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下节课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突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
二、议读议悟
“议读议悟”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给予提倡、鼓励,并引导分析,根据学生质疑的原因提出释疑方法。因读书马虎的疑问,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经过努力可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提问,则给予表扬,并组织大家讨论,靠集体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有独创性的见解,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教师要适时小结,去粗取精,统一认识。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做到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葡萄沟》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段,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最精彩、为什么,也可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谈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给老师,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讨论,共同探究解决。
三、精读领悟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悟”要进行梳理、归类;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的“悟”度,引导学生悟后再疑、读后再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了伏笔。另外,可通过引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四、诵读感悟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学完《飞夺泸定桥》的“夺桥”这一部分后,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他们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中,可让人感悟到他们对红军战士英勇善战、顽强战胜敌人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领悟。这样诵读于口,领悟于心,有助于学生想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味气势,培养语感和积累词汇。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杜甫的“烂精文选理”,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都必须在“烂精”、“具眼”(即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