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针对独生子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深层次挖掘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辟素质教育——“周末有约”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灵活多样,寓教于乐,全员参与,架起用“心灵”唤醒“心灵”的桥梁,编织用“爱心”启引“行动”的纽带。
一、活动设计背景
社会是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历练的大课堂。社会活动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发展最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实现。
如今的中小学校园独生子女占多数,独生子女特别之处就在于一个“独”字,他们从小缺少亲密的交往伙伴,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相对优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唯我独尊。这些“独”、“特”的品性,给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宋代和民国时期许多的文化景点,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辉煌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辖瑞金市和兴国县留有光辉篇章,被列为革命教育基地;赣州还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给我校“周末有约”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我校从2006年9月开始,成立了素质教育——“周末有约”实践活动开发课题研究组。通过调研,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确立了以“周末有约”为名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课程纲要和落实课程的行动方案。在每两周的周末时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如期赴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模式,形成了我校“部颁课程打基础,兴趣课程扬个性,实践课程求拓展”的三级课程体系,成为落实“关注社会、尊重理解、互助互爱、和谐发展”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活动设计创意
1.合理利用“周末”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全面提升素养。
2.高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活动育人的品位,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涵,让育人的手段颇具特色,范围更加广阔。
3.改变以往学校、家庭、社会孤立育人的方式,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创造性地开辟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活动,提高育人的实效。
三、活动设计“菜单”
(一)“探索自然”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各年级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同学们迫切想探索的问题选择实践地点,带着问题,走进大自然,寻找答案。于是,奶牛场、林业园、农科所,农家田园里留下了同学们探索的足迹,在一株株不知名的植物旁、蔬菜地、稻田里,处处回响着同学们因找到答案而雀跃的欢呼声。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前所未有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文化之旅”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休息日,针对性地邀请部分家长与学生一道参观郁孤台、通天岩、古城墙、文庙、蒋经国先生故居、龟角尾公园、客家风情园等地,感受名人、大家的人格魅力,感叹山河秀丽,人杰地灵。之后,再以考察报告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向往之情。
(三)“生活体验”实践活动
1.生活琐事,学会自理。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自主自立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低年级以“穿戴服装、洗小件物品、叠衣物、整理床铺”为竞技内容;高年级以“学做家务、厨艺荟萃”为生活命题进行竞赛。在同学们的互助合作间,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掌握一些生活小技能,增强自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2.野外生存,磨炼意志。在登山、郊游、钓鱼、户外野炊等活动中,学生们面对寒冷、炎热、干渴……没有了舒适的环境,没有家长的身边呵护,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和不适,需要忍耐克服,在这种艰难的现实体验和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助互爱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换位体验,感恩教育。开展以“体验一天,感恩一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大山脚下的农村小学,与农村孩子同吃饭、同学习、同劳动,在与农村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农村孩子学习与生活的艰辛,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优越生活、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表示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城乡孩子牵手体验生活,互助互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角色演绎,公德教育。为配合赣州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树立身为一名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感,学校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守护赣州大家园”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发组建志愿者小队,上街担任“环保卫士”、“文明使者”义务角色,维护环境卫生,向路人宣传社会公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力所能及的努力,支持、配合全市创建工作。
3.身临其境,爱国教育。爱国首先爱家,为让学生了解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了解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开展“小眼睛看大世界体验新农村变化”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基地,用小眼睛观察家乡的大变化;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农村发展的美景;开展绘画大赛,用手中的彩笔描绘新农村新风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家乡昨天与今天的对比中,树立身为家乡一员的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4.创设情境,励志教育。学校开展“踏寻红军足迹,立民族精神之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实践活动。为让学生们更生动、真切地体验红军精神,学校模拟“报名当红军”活动,组建百名身着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脚缠绷带的“小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向红色根据地兴国县进发,到将军园参观将军馆,在将军广场开展“长征颂”活动,学习体会先辈们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坚定了不怕困难、乐于吃苦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
“周末有约”实践活动,以极具人性化的特点,给我校师生留下了“难忘教育,教育难忘”的育人成效。
——通过“周末有约”实践课程的实施,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有较大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得到锻炼。师生的文明程度、公德水平、身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师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宽了,心胸也更宽广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亲密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良好的改善,提高了育人工作实效。
——探索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方式。“周末有约”实践活动,打破了平时教育在时间、空间、人数上的限制,增强了对“问题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拓宽了“问题学生”的育人渠道。
——确立了大德育观。“周末有约”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校育人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向家庭渗透,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改变了家长在教育中所处的被动地位。过去,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处于被动配合地位,学校和老师提出什么要求就配合完成。通过“周末有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变过去的受邀对象为主动邀请者,经常向老师和其他家庭提出活动邀请,期望在每一次活动中能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交流更多的育人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一、活动设计背景
社会是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历练的大课堂。社会活动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发展最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实现。
如今的中小学校园独生子女占多数,独生子女特别之处就在于一个“独”字,他们从小缺少亲密的交往伙伴,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相对优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唯我独尊。这些“独”、“特”的品性,给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赣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宋代和民国时期许多的文化景点,有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辉煌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辖瑞金市和兴国县留有光辉篇章,被列为革命教育基地;赣州还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给我校“周末有约”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
我校从2006年9月开始,成立了素质教育——“周末有约”实践活动开发课题研究组。通过调研,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确立了以“周末有约”为名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课程纲要和落实课程的行动方案。在每两周的周末时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如期赴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模式,形成了我校“部颁课程打基础,兴趣课程扬个性,实践课程求拓展”的三级课程体系,成为落实“关注社会、尊重理解、互助互爱、和谐发展”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活动设计创意
1.合理利用“周末”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全面提升素养。
2.高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活动育人的品位,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涵,让育人的手段颇具特色,范围更加广阔。
3.改变以往学校、家庭、社会孤立育人的方式,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创造性地开辟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活动,提高育人的实效。
三、活动设计“菜单”
(一)“探索自然”实践活动
活动前期,各年级先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同学们迫切想探索的问题选择实践地点,带着问题,走进大自然,寻找答案。于是,奶牛场、林业园、农科所,农家田园里留下了同学们探索的足迹,在一株株不知名的植物旁、蔬菜地、稻田里,处处回响着同学们因找到答案而雀跃的欢呼声。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前所未有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丰富知识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文化之旅”实践活动
利用周末休息日,针对性地邀请部分家长与学生一道参观郁孤台、通天岩、古城墙、文庙、蒋经国先生故居、龟角尾公园、客家风情园等地,感受名人、大家的人格魅力,感叹山河秀丽,人杰地灵。之后,再以考察报告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文化的向往之情。
(三)“生活体验”实践活动
1.生活琐事,学会自理。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开展“自主自立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低年级以“穿戴服装、洗小件物品、叠衣物、整理床铺”为竞技内容;高年级以“学做家务、厨艺荟萃”为生活命题进行竞赛。在同学们的互助合作间,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掌握一些生活小技能,增强自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2.野外生存,磨炼意志。在登山、郊游、钓鱼、户外野炊等活动中,学生们面对寒冷、炎热、干渴……没有了舒适的环境,没有家长的身边呵护,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和不适,需要忍耐克服,在这种艰难的现实体验和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互助互爱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1.换位体验,感恩教育。开展以“体验一天,感恩一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大山脚下的农村小学,与农村孩子同吃饭、同学习、同劳动,在与农村孩子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农村孩子学习与生活的艰辛,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优越生活、学习条件来之不易,表示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城乡孩子牵手体验生活,互助互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角色演绎,公德教育。为配合赣州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树立身为一名社会小公民的责任感,学校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守护赣州大家园”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们自发组建志愿者小队,上街担任“环保卫士”、“文明使者”义务角色,维护环境卫生,向路人宣传社会公德,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力所能及的努力,支持、配合全市创建工作。
3.身临其境,爱国教育。爱国首先爱家,为让学生了解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了解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开展“小眼睛看大世界体验新农村变化”主题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基地,用小眼睛观察家乡的大变化;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农村发展的美景;开展绘画大赛,用手中的彩笔描绘新农村新风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家乡昨天与今天的对比中,树立身为家乡一员的责任感和远大抱负。
4.创设情境,励志教育。学校开展“踏寻红军足迹,立民族精神之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实践活动。为让学生们更生动、真切地体验红军精神,学校模拟“报名当红军”活动,组建百名身着红军服、头戴八角帽、脚缠绷带的“小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向红色根据地兴国县进发,到将军园参观将军馆,在将军广场开展“长征颂”活动,学习体会先辈们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坚定了不怕困难、乐于吃苦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
“周末有约”实践活动,以极具人性化的特点,给我校师生留下了“难忘教育,教育难忘”的育人成效。
——通过“周末有约”实践课程的实施,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有较大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得到锻炼。师生的文明程度、公德水平、身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师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宽了,心胸也更宽广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亲密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良好的改善,提高了育人工作实效。
——探索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方式。“周末有约”实践活动,打破了平时教育在时间、空间、人数上的限制,增强了对“问题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拓宽了“问题学生”的育人渠道。
——确立了大德育观。“周末有约”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校育人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向家庭渗透,构建德育活动社会化模式,合作育人,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改变了家长在教育中所处的被动地位。过去,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处于被动配合地位,学校和老师提出什么要求就配合完成。通过“周末有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家长变过去的受邀对象为主动邀请者,经常向老师和其他家庭提出活动邀请,期望在每一次活动中能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交流更多的育人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