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是一个人教育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日常幼儿教育中有效地运用心理效应,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以期对幼儿班主任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幼儿;班集体;班主任工作
心理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活动现象,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当前,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开始关注心理效应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幼儿在满足生理、安全需求后,就会积极地在群体中寻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他们在此过程中有强烈的心理需求,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应积极利用心理效应,避免消极影响,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师幼互动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1. 瓦拉赫效应——发掘幼儿的闪光点
瓦拉赫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年幼时学习文学、绘画,但都以失败告终,被许多教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但他的化学老师没有放弃他,发掘了他化学上的天赋,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瓦拉赫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瓦拉赫的成功说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案例1:明明刚来到班里时,叛逆、霸道,行为习惯很差,小朋友们对他避而远之,笔者对他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但是他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改进。一次体育游戏中,笔者发现明明不仅能轻松地完成下腰、翻滚,动作还特别协调、舒展大方。于是便让他担任幼儿武术操的领头人,根据他的特点设计了整套动作的配曲、器械,明明的潜力彻底地释放出来,他不仅自己勤学苦练,还承担起责任,像个小老师一样指导其他的小朋友。在儿童节全区幼儿文艺会演中,明明带头表演的《中国功夫》获得了第一名。
由此看出,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幼儿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能歌善舞却不敢爬上高的滑梯,有的动作敏捷却不会讲故事、念儿歌,有的想象豐富却不会使用剪刀做手工。当幼儿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失败甚至一无是处时,教师不能嫌弃他们,而应一如既往地关心和鼓励他们。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兴趣爱好,坚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积极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发掘和引导,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他们细小的闪光点逐渐发扬光大。
2. 同体效应——愿做幼儿的“自己人”
幼儿对他所认为的“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幼儿会对自己喜欢的教师讲出其他小朋友的“小秘密”,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有意无意地躲避或抵触。
案例2:欣欣是个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主动与人交流。每次自主游戏时,他最爱在“建筑工地”上玩火车和挖土机。一天,欣欣突然跑到笔者面前激动地说:“老师,看!这是我铺的托马斯轨道。”笔者注意到这是之前欣欣铺设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的轨道,刻意用充满惊喜的语调说:“哇!这是你一个人铺设的吗?有桥梁,还有隧道!你真棒!可以教教老师吗?”“那好吧!”欣欣高兴地答应,大声地向周围的小朋友炫耀说:“老师让我教她铺托马斯轨道了!”小朋友们一下都被吸引过来,围在老师的身边叽叽喳喳: “老师,你喜欢托马斯吗?”“老师,多多岛上每个小火车都有自己的轨道。”“老师,托马斯最好的朋友是培西。”笔者也像孩子一样跪在地上铺设轨道,并让他们说说多多岛上小火车的故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心理幼稚,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把幼儿当成管束的对象。这样,师幼之间就产生了心理距离,幼儿害怕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微笑面对、仔细倾听、真心赞美,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信任,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人”,对教师就不会有戒心了。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是神奇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明的道理是,当对某件事情怀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幼儿由于生理、心理不够成熟、社会认知能力弱,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称赞。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
4.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不可忽视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一种主观倾向。师幼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不管是否正确,总会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幼儿如果对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愿意接近他、信任他;教师如果对幼儿的第一印象恶劣,就不愿意信任他,甚至会对他的行为、情感产生误解。
教师要努力克服首因效应中的消极影响,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幼儿,让他们感到公平、正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安排好第一次接待入园、组织好第一次教学活动、带好第一次游戏,努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让他们充分地信任教师。
二、幼儿班集体的心理效应
1. 答布效应——在集体生活中习得规范
在一个班集体中,不仅幼儿和其他同学相互影响,而且班集体自身也是一种超强的教育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科学家称“答布”为“法律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幼儿在3~4岁时,会进入强烈的秩序敏感期,逐渐认识到作为在幼儿园生活的个体,其行为必须遵守规则、符合规范,这便是答布效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分应用幼儿时期的答布效应,利用集体生活、角色扮演等帮助幼儿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2. 搭便车效应——分工协作、团结进步
在幼儿集体活动中,有的幼儿置身事外,很少主动举手参与,缺乏主动性;有的幼儿不愿意动脑筋,人云亦云。这就是“搭便车”现象。“搭便车”心理会削弱幼儿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危害巨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教师要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摒弃“搭便车”,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结语
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心理效应可以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如德西效应、晕轮效应、赫洛克效应、马太效应等。教师积极运用这些教育智慧,一定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一株好苗,只要我们用爱心育苗,育花解语,润物无声,他们定会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徐有香.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J].科技资讯,2009(34):237-23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种子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 / 2016 / 2 / 208)。
作者简介:黄蓉蓉,高级教师,任教于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关键词:心理效应;幼儿;班集体;班主任工作
心理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心理活动现象,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当前,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开始关注心理效应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幼儿在满足生理、安全需求后,就会积极地在群体中寻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他们在此过程中有强烈的心理需求,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应积极利用心理效应,避免消极影响,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师幼互动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1. 瓦拉赫效应——发掘幼儿的闪光点
瓦拉赫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年幼时学习文学、绘画,但都以失败告终,被许多教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但他的化学老师没有放弃他,发掘了他化学上的天赋,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瓦拉赫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瓦拉赫的成功说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案例1:明明刚来到班里时,叛逆、霸道,行为习惯很差,小朋友们对他避而远之,笔者对他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但是他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改进。一次体育游戏中,笔者发现明明不仅能轻松地完成下腰、翻滚,动作还特别协调、舒展大方。于是便让他担任幼儿武术操的领头人,根据他的特点设计了整套动作的配曲、器械,明明的潜力彻底地释放出来,他不仅自己勤学苦练,还承担起责任,像个小老师一样指导其他的小朋友。在儿童节全区幼儿文艺会演中,明明带头表演的《中国功夫》获得了第一名。
由此看出,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幼儿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能歌善舞却不敢爬上高的滑梯,有的动作敏捷却不会讲故事、念儿歌,有的想象豐富却不会使用剪刀做手工。当幼儿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失败甚至一无是处时,教师不能嫌弃他们,而应一如既往地关心和鼓励他们。教师应多观察幼儿的兴趣爱好,坚信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积极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发掘和引导,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他们细小的闪光点逐渐发扬光大。
2. 同体效应——愿做幼儿的“自己人”
幼儿对他所认为的“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幼儿会对自己喜欢的教师讲出其他小朋友的“小秘密”,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有意无意地躲避或抵触。
案例2:欣欣是个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主动与人交流。每次自主游戏时,他最爱在“建筑工地”上玩火车和挖土机。一天,欣欣突然跑到笔者面前激动地说:“老师,看!这是我铺的托马斯轨道。”笔者注意到这是之前欣欣铺设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的轨道,刻意用充满惊喜的语调说:“哇!这是你一个人铺设的吗?有桥梁,还有隧道!你真棒!可以教教老师吗?”“那好吧!”欣欣高兴地答应,大声地向周围的小朋友炫耀说:“老师让我教她铺托马斯轨道了!”小朋友们一下都被吸引过来,围在老师的身边叽叽喳喳: “老师,你喜欢托马斯吗?”“老师,多多岛上每个小火车都有自己的轨道。”“老师,托马斯最好的朋友是培西。”笔者也像孩子一样跪在地上铺设轨道,并让他们说说多多岛上小火车的故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心理幼稚,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把幼儿当成管束的对象。这样,师幼之间就产生了心理距离,幼儿害怕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微笑面对、仔细倾听、真心赞美,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信任,幼儿就会把教师当成“自己人”,对教师就不会有戒心了。
3.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是神奇的力量
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明的道理是,当对某件事情怀有非常强烈的期望时,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幼儿由于生理、心理不够成熟、社会认知能力弱,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称赞。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
4.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不可忽视
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一种主观倾向。师幼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不管是否正确,总会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幼儿如果对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愿意接近他、信任他;教师如果对幼儿的第一印象恶劣,就不愿意信任他,甚至会对他的行为、情感产生误解。
教师要努力克服首因效应中的消极影响,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个幼儿,让他们感到公平、正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安排好第一次接待入园、组织好第一次教学活动、带好第一次游戏,努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让他们充分地信任教师。
二、幼儿班集体的心理效应
1. 答布效应——在集体生活中习得规范
在一个班集体中,不仅幼儿和其他同学相互影响,而且班集体自身也是一种超强的教育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科学家称“答布”为“法律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幼儿在3~4岁时,会进入强烈的秩序敏感期,逐渐认识到作为在幼儿园生活的个体,其行为必须遵守规则、符合规范,这便是答布效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充分应用幼儿时期的答布效应,利用集体生活、角色扮演等帮助幼儿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2. 搭便车效应——分工协作、团结进步
在幼儿集体活动中,有的幼儿置身事外,很少主动举手参与,缺乏主动性;有的幼儿不愿意动脑筋,人云亦云。这就是“搭便车”现象。“搭便车”心理会削弱幼儿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危害巨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教师要鼓励幼儿在集体中出色完成自己的任务,摒弃“搭便车”,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结语
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心理效应可以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如德西效应、晕轮效应、赫洛克效应、马太效应等。教师积极运用这些教育智慧,一定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每个幼儿都是一株好苗,只要我们用爱心育苗,育花解语,润物无声,他们定会开出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徐有香.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J].科技资讯,2009(34):237-23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种子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 / 2016 / 2 / 208)。
作者简介:黄蓉蓉,高级教师,任教于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