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们试图通过以单元整合、一课多篇的教学策略对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对于外国诗歌从纵向的史学角度有线索性认识,同时以现代诗的声音、节奏、意象和意蕴为整合的抓手,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共性特点,并以此使得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方法。第一节课,我们从课内文本出发,着重解决现代诗的声音和节奏问题;第二节课我们重点在于由诗歌意象,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以一课多篇策略为指导,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诗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以文本为轴,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和教学方式进行开放,使得现代诗的特点和内容以交叉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认知不同时期现代诗的结构、意象特点,理解其中意蕴;
2.以导学案为基础,引导学生细读现代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涵泳,感知节奏
1.导入:同学们,学习完戏剧《玩偶之家》,今天我们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歌,这个单元的现代诗歌,一共四首,分别是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之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在预习提示上,我要求大家反复诵读这些作品。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咱们来邀请几位同学诵读一下。(学生主动诵读)
2.好!诵读完了。最后一位同学(点名),你感觉到你读的这首《树和天空》,在诵读层面和其他作品的差别了吗?
【预设】
这首作品的诗节最少(两节);没有特别严格的诗节安排;节奏感没有其他几首节奏性强(《迷娘(之一)》就运用了这个手法,而《自己之歌(节选)》则采取了重复的策略),适合一个人静心细读和品味。
3.那么你觉得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预设】
几乎没有押韵;
没有运用复沓这样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感觉;在用语上比较克制、舒缓。
4.其他几首的感觉又怎么样?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普希金的《致大海》饱含深情,有一种大海般的庄重感;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奔放热烈,无拘无束。
教师小结:是啊,这四首现代诗,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别,且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对于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各有方式,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处理语言和情感的方式。很难得,大家明白音韵对于诗歌的情感的重要性,押韵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其实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声音出发,不断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诵读,让学生领会不同时段、国别的作者呈现语言节奏的方式与特点,为进一步分析音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音形结合,捕捉情感
1.(过渡)同学们,请再次默读文本,并结合下发的“预习提示”对四首诗的音韵和外形进行分析。
2.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这些诗歌节奏有的来自于音韵,有的是断句形成的节奏……那么你们怎么具体理解呢?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依赖于押韵和反复的手法;
普希金的《致大海》有整齐的音节和押韻;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没有押韵,靠长句形成的气息;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有些困难,需要老师点拨。
教师小结:诗歌的节奏依赖的内容其实不止于押韵和复沓一类手法(这种手法,大家比较熟悉,说明大家的古典诗歌基础很扎实)。此外断句、顶针修辞、语言内在的气息,甚至诗人自身内在节奏都可以影响诗歌的节奏。
3.有人注意到这些外国诗歌翻译过来,也被译者押韵了吗?那么大家对于音韵有什么感受呢?咱们就这几首诗来举例分析一下。
【预设】
《迷娘(之一)》这首诗押的韵是“ang”,好像是一种昂扬的韵。普希金的《致大海》主要的韵脚有u、eng(ing)、ai、ing、i、an等,韵比较多,所以情感比较复杂。
教师小结: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翻译的过程往往就是丢失的过程,但是优秀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语音、情境和情调都呈现出来,这一点很难,押韵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东西方的押韵形式其实差别还是有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再继续体会。但是在中国的押韵传统中,“江阳”ang、“皆来”ai、是“萧豪”之响,这是表达高昂雄壮的韵;而“寒山”an、“桓欢”“先天”之雅,u平声的话,也是属于舒缓雅亮的,这些都是舒缓而正的情感;“支思”i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由此,可以感知歌德的那种急切之感;同时也可以感受普希金低沉中繁复。
4.我们现在思索一个问题: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预设】
诗行的转换就是情感的终结,与新的开始,也是节奏变化的一种方式;
诗行的安排有内在节奏的和谐性;
诗节的外形比较严谨,内心就比较严谨;
而自由体的诗歌就比较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很像古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师小结:诗行的长短,也是诗人的呼吸的长短,情感的节律;而诗节的外形往往呈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同时,诗行的长短往往决定了情感的走向,因为每一次短句,可能就是一次意义的转换。 5.我们试着将“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改为“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你们是否可以感觉出一些不同?是什么样的不同?
【预设】
重音不同了,强调点不同了。
教师小结:显然我们都可以理解断句,最为基础的,是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割裂,而其结果是重度和强调点发生了偏移。就惠特曼这句诗而言,本身是认识到自我与世界之间本质的同一性,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遏制,他的情感之流是豪迈的、冲垮一切的,而中间断开,那种力量也就被破坏了。
6.我们阅读《树与天空》,似乎也是有押韵的痕迹的。有哪些?
【预设】
“边”和“闪”,an韵;“鹂”和“息”,i韵。
教师小结:对。刚才我们说an雅致;i是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我们从这种分析里,其实也是可以体会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那种节制和内敛的情绪的。尤其最后两句“瞬息”(息,i韵)和“绽放”(放,ang韵),两者在声音上的对峙,几乎可以带来黑暗中烟花绽放般的光彩,同时能感知这里面带来的内心欢喜与惊悸。
7.我不知道李笠先生在翻译《树与天空》的时候,是否有过对音韵的研究。但是在翻译的句子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认真。同时这首诗在节奏上,还是有其他辅助方式的,大家再次阅读此诗,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预设】
“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诗句中重复的内容也会带来一种舒緩的节奏。
教师小结:首先,我得明确“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实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押韵;诗歌内部,重复的词语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加节奏的方式,比如第一节的“走动”和“走过”,第三句的“它”,都可以带来一种悠扬的感觉。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从现代诗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声韵,以及由两者产生的节奏问题,介入到诗歌的情感体验,由此生成同类型现代诗的鉴赏方式。
三、课堂小结
诗歌艺术一直都是音形意的有效结合,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的鉴赏诗歌带来麻烦;而学会这些都是我们解读诗歌(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的有效办法。而对诗意再进一步的解读,则要结合意象,感知意境,然后再融入我们的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将在下一节课为大家呈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回顾中,重新审视本节课的内容,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生发兴趣。
四、课后作业
1.试着对《迷娘(之一)》这首诗进行结构层面的分析;
2.以今天所学,对必修上册的昌耀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进行音、形方面的解析,写一个200字的小评论。
【设计意图】第一题在于将例证在具体的文本里进行活学活用;第二题想要重新回顾所有,以新方法解读旧问题,形成一种创新和反观的意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前情回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本单元四首外国现代诗的音韵和节奏问题,对文本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而往往越是这些基础的、表层的,反而越容易让我们忽视。本节课,我们试着进入到诗歌的内部——意境和意蕴。要探讨意境,首先我们需要认知一下意象。那么以你们的经验,怎么理解意象呢?
【预设】
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形象;
意象都有某种象征意义;
意象多数都具体可感……
教师小结:我们的情感一般都是抽象的,但是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又往往成为一些具象的内容。所以前人总结意象说它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实体。“意”和“象”这两个字的组合,就在某种程度表达了它自身兼具抽象和具象的二维属性。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属性熟悉后,就容易感受事物可能具有的一种象征性的特点。
2.现在,我们再次自读四首诗歌,结合我们的预习提示表格,思索这四首诗歌意象是什么样的特点,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意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衔接上一课时的内容之外,让学生结合所学概括意象的概念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个例引导,由象及境
1.关注意象,重新阅读,大家对诗歌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对比着预习提示内容,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彼此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就你感知最明显的一例说说。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的意象有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爱人等,这些意象温润迷人,构成了一个“前往”之处的美好,形成一种召唤感;
普希金的《致大海》的意象有浪头、友人的忧郁的絮语、喧声、大海、岸、黄昏、石岸、渔船……这些意象几乎都是与大海相关的,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有草叶、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造物者、黑莓、天堂、极小的关节、机器、小鼠等,这些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些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的意象有树、雨、我们、果园、黑鹂、夜晚、雪花,比较突出的意象是“树”,因为它“在雨中行走”,并不是很好理解。
2.是的,《迷娘(之一)》和《致大海》都有很强的抒情特点,选用意象上,力量也很集中。而《自己之歌(节选)》和《树和天空》的意象选择更具现代性,更加具有奇特的意味。咱们就以《迷娘(之一)》和《树和天空》为例,进行现代诗意象和情感关联的探索,然后再惠及到另外两首诗。现在我想让大家再次关注《迷娘(之一)》的意象,大家试着给这首诗的意象分个组。怎么分是合理的? 【预设】
自然: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山冈、驴儿、岩洞、龙种、危崖、瀑布;人文:房子、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诗歌内部顺序:按照段落划分。
3.大家的分组各有道理,但是还有没有其他意象?(有,爱人、恩人、父亲)
4.迷娘是和三个人去的“前往”之地吗?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意味?
【预设】
应该是一个人,因为三种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是很难的。
爱人,代表了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深深的感激;父亲,则是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
5.那么这几个类型可以糅合在一个人身上吗?(可以,因为人能量的多样性,决定了都是复杂的个体,感受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复杂的感情)
6.现在我交代一下《迷娘(之一)》的背景,在课下注释中已经交代,《迷娘》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种主人公作迷娘歌唱的唱词。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搭救,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成为漫游途中的伴侣。
7.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很好理解这三个称谓了?这里的情感和大家说的一樣吗?
【预设】
几乎一样。爱人,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感激;父亲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的依赖。
8.这些称谓和塑造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关联,同时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预设】
第一二两节的自然风光明朗、优美而和谐,同时通过复沓的“前往”,表达了对那里的向往。(师:是的,补充一句,迷娘想要去的地方就是她的故乡意大利)所以这可以视为一次归乡之路(说成离乡之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第三节则需要“父亲”的保护,说明环境有了危机。(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山冈、岩洞、危崖、瀑布带来了落成感和耸峙的效果,同时在西方“龙”代表邪恶,和东方作为一种精神图腾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是的。这个唱词,是迷娘的一种向往之路,应该是准备回故乡的路,这里对自然的优美、和谐有深深的眷恋;同时有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麦斯特多样而纯真的情感。意境是由意象组成,意象的情调决定了意境的情调;而这些情调背后深深的情感,都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外显。
9.现在我们来看《树和天空》,几乎所有的意象都不好理解,那么哪个意象不好理解呢?
【预设】
这里最难解读的意象就是树了,因为树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它“走动”“有急事”,还“停下脚步”,一个静态的物象有了动态。
10.这么写可以吗?
【预设】
当然也可以,就是有点不合逻辑。
11.怎么写才合乎逻辑,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动静关系对你解读这首诗有帮助吗?
【预设】
王维说“明月松间照”这个合乎逻辑,是静止,从动静关系理解似乎也不是太合理。
12.那么,我们从“相对论”角度分析呢,甚至苏轼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是不是也有一些启示呢?
【预设】
好像明白了一点。
13.下面我想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个画面,大家可以先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一下;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用笔画一幅简单的图景,甚至也可以画出一组。
(学生们交流,部分同学绘画)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或者分析一下自己绘画的内容。
【预设】
画面描述:这首诗是雨中的树可以行走,它奔走,汲取力量,超越了我们;雨水停住,树也停止脚步,静待那个雪花绽放的时刻。
绘画讲解:画中雨水中晶亮的树和行走的人并置,此时天空有绽放的雪花落下。
14.学们无论是讲述的内容,还是画的内容都很好,你们能理解这首诗了吗?(学生表示还有难度)通常意义里,都是我们在行走,树静止,现在反过来了,是否这里有了一层新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此外,树这个形象除了行走,还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
这首诗里的树和人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意义上的关系,一种很不一样的联系(师:对,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树,除去行走,还汲取了力量,静闪,等待。
汲取力量的目的是等待“雪花从空中绽开”。
15.生活中,你们有这样打破常规的例子,去呈现类似的现象吗?而且为了某个这样特殊的时刻。
【预设】
等待成绩的时候,超常规地没吃午饭。(同学笑。师:还有吗?)
等待恋人的时候,衣服准备得精细,心跳变得不一样。(同学笑。师:还有吗?)
……
教师小结:未必我们的解读和勾勒,就是特朗斯特罗姆的本意,但是确实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而现代诗就像一个敞开的器皿,很多时候,我们的解读,需要融合我们的经验和体会。而对于意象的深入认识,往往是从个体逐步通往群体,进而形成意境,在对意境的分析和体悟中,我们也就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意蕴。特朗斯特罗姆被称为“瑞典的王维”,他作品里的禅机,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增加阅历来体认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现代诗的意象进行分析、组合,结合我们的经验去认读现代诗。两个特例详细的解析,是示范,为下一步略析《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做好了参照。 三、精析启发,略读巩固
1.我们详细地分析了两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现在我们试着以刚才的分析方式去解读另外两首诗歌。
【预设】
普希金的《致大海》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同时还有个人孤独的身影,而大海这个意象带给诗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全诗首行点出的“自由”。这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类型很多,多个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的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2.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特点。
【预设】
日常化。
熟悉感强。
都极其渺小。
自然界的一个微小部分。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它们合二为一,进行融合?是降低自我吗?人不是地球的主宰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作者并不是看低自己,把这些自然之物与自我融合,反而是提升其地位(师:怎么讲?),人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这是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吗?
这也可以视为对自身的一种审视。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教师小结:人的世界是主观的,诗人以泛神论来认知世界和自我,并且由此以一种强大的吸附力来吸纳万物,又回馈万物,同时探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辩证地看待自我的方式。惠特曼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有强大的张力,让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试图告诉学生,我们的详细解读仅仅是一个开始,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此类方法。这种略读也是有效的,同时在讲解中,把相应的疑难问题解决,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相关的鉴赏方法。
四、课堂小结,吐故纳新
这节课,我们从意象、意境出发,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蕴,两个详析的例证,是我们的一种示范,同时也是我们解读其他诗歌的钥匙。当然面对不同门上的锁,我们的钥匙还要灵活变通。这个前提是,我们还能继续去阅读现代诗,关注现代诗。我希望大家从这堂课出发,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广泛世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醒学生要善于总结,同时可以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五、课后作业
1.下面是诗人北岛翻译的《树与天空》,其中有些字句的顺序、选用的词语、断句的位置,都和李笠翻译的有所区别。试着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字数在200字左右。
本节课,我们试图通过以单元整合、一课多篇的教学策略对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对于外国诗歌从纵向的史学角度有线索性认识,同时以现代诗的声音、节奏、意象和意蕴为整合的抓手,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共性特点,并以此使得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方法。第一节课,我们从课内文本出发,着重解决现代诗的声音和节奏问题;第二节课我们重点在于由诗歌意象,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以一课多篇策略为指导,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诗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以文本为轴,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和教学方式进行开放,使得现代诗的特点和内容以交叉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认知不同时期现代诗的结构、意象特点,理解其中意蕴;
2.以导学案为基础,引导学生细读现代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涵泳,感知节奏
1.导入:同学们,学习完戏剧《玩偶之家》,今天我们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歌,这个单元的现代诗歌,一共四首,分别是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之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在预习提示上,我要求大家反复诵读这些作品。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咱们来邀请几位同学诵读一下。(学生主动诵读)
2.好!诵读完了。最后一位同学(点名),你感觉到你读的这首《树和天空》,在诵读层面和其他作品的差别了吗?
【预设】
这首作品的诗节最少(两节);没有特别严格的诗节安排;节奏感没有其他几首节奏性强(《迷娘(之一)》就运用了这个手法,而《自己之歌(节选)》则采取了重复的策略),适合一个人静心细读和品味。
3.那么你觉得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预设】
几乎没有押韵;
没有运用复沓这样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感觉;在用语上比较克制、舒缓。
4.其他几首的感觉又怎么样?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普希金的《致大海》饱含深情,有一种大海般的庄重感;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奔放热烈,无拘无束。
教师小结:是啊,这四首现代诗,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别,且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对于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各有方式,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处理语言和情感的方式。很难得,大家明白音韵对于诗歌的情感的重要性,押韵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其实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声音出发,不断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诵读,让学生领会不同时段、国别的作者呈现语言节奏的方式与特点,为进一步分析音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音形结合,捕捉情感
1.(过渡)同学们,请再次默读文本,并结合下发的“预习提示”对四首诗的音韵和外形进行分析。
2.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这些诗歌节奏有的来自于音韵,有的是断句形成的节奏……那么你们怎么具体理解呢?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依赖于押韵和反复的手法;
普希金的《致大海》有整齐的音节和押韻;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没有押韵,靠长句形成的气息;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有些困难,需要老师点拨。
教师小结:诗歌的节奏依赖的内容其实不止于押韵和复沓一类手法(这种手法,大家比较熟悉,说明大家的古典诗歌基础很扎实)。此外断句、顶针修辞、语言内在的气息,甚至诗人自身内在节奏都可以影响诗歌的节奏。
3.有人注意到这些外国诗歌翻译过来,也被译者押韵了吗?那么大家对于音韵有什么感受呢?咱们就这几首诗来举例分析一下。
【预设】
《迷娘(之一)》这首诗押的韵是“ang”,好像是一种昂扬的韵。普希金的《致大海》主要的韵脚有u、eng(ing)、ai、ing、i、an等,韵比较多,所以情感比较复杂。
教师小结: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翻译的过程往往就是丢失的过程,但是优秀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语音、情境和情调都呈现出来,这一点很难,押韵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东西方的押韵形式其实差别还是有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再继续体会。但是在中国的押韵传统中,“江阳”ang、“皆来”ai、是“萧豪”之响,这是表达高昂雄壮的韵;而“寒山”an、“桓欢”“先天”之雅,u平声的话,也是属于舒缓雅亮的,这些都是舒缓而正的情感;“支思”i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由此,可以感知歌德的那种急切之感;同时也可以感受普希金低沉中繁复。
4.我们现在思索一个问题: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预设】
诗行的转换就是情感的终结,与新的开始,也是节奏变化的一种方式;
诗行的安排有内在节奏的和谐性;
诗节的外形比较严谨,内心就比较严谨;
而自由体的诗歌就比较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很像古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师小结:诗行的长短,也是诗人的呼吸的长短,情感的节律;而诗节的外形往往呈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同时,诗行的长短往往决定了情感的走向,因为每一次短句,可能就是一次意义的转换。 5.我们试着将“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改为“逃跑或者畏怯/是徒然的”,你们是否可以感觉出一些不同?是什么样的不同?
【预设】
重音不同了,强调点不同了。
教师小结:显然我们都可以理解断句,最为基础的,是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割裂,而其结果是重度和强调点发生了偏移。就惠特曼这句诗而言,本身是认识到自我与世界之间本质的同一性,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遏制,他的情感之流是豪迈的、冲垮一切的,而中间断开,那种力量也就被破坏了。
6.我们阅读《树与天空》,似乎也是有押韵的痕迹的。有哪些?
【预设】
“边”和“闪”,an韵;“鹂”和“息”,i韵。
教师小结:对。刚才我们说an雅致;i是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我们从这种分析里,其实也是可以体会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那种节制和内敛的情绪的。尤其最后两句“瞬息”(息,i韵)和“绽放”(放,ang韵),两者在声音上的对峙,几乎可以带来黑暗中烟花绽放般的光彩,同时能感知这里面带来的内心欢喜与惊悸。
7.我不知道李笠先生在翻译《树与天空》的时候,是否有过对音韵的研究。但是在翻译的句子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认真。同时这首诗在节奏上,还是有其他辅助方式的,大家再次阅读此诗,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预设】
“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诗句中重复的内容也会带来一种舒緩的节奏。
教师小结:首先,我得明确“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实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押韵;诗歌内部,重复的词语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加节奏的方式,比如第一节的“走动”和“走过”,第三句的“它”,都可以带来一种悠扬的感觉。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从现代诗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声韵,以及由两者产生的节奏问题,介入到诗歌的情感体验,由此生成同类型现代诗的鉴赏方式。
三、课堂小结
诗歌艺术一直都是音形意的有效结合,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的鉴赏诗歌带来麻烦;而学会这些都是我们解读诗歌(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的有效办法。而对诗意再进一步的解读,则要结合意象,感知意境,然后再融入我们的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将在下一节课为大家呈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回顾中,重新审视本节课的内容,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生发兴趣。
四、课后作业
1.试着对《迷娘(之一)》这首诗进行结构层面的分析;
2.以今天所学,对必修上册的昌耀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进行音、形方面的解析,写一个200字的小评论。
【设计意图】第一题在于将例证在具体的文本里进行活学活用;第二题想要重新回顾所有,以新方法解读旧问题,形成一种创新和反观的意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前情回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本单元四首外国现代诗的音韵和节奏问题,对文本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而往往越是这些基础的、表层的,反而越容易让我们忽视。本节课,我们试着进入到诗歌的内部——意境和意蕴。要探讨意境,首先我们需要认知一下意象。那么以你们的经验,怎么理解意象呢?
【预设】
诗歌中的具体事物形象;
意象都有某种象征意义;
意象多数都具体可感……
教师小结:我们的情感一般都是抽象的,但是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又往往成为一些具象的内容。所以前人总结意象说它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实体。“意”和“象”这两个字的组合,就在某种程度表达了它自身兼具抽象和具象的二维属性。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属性熟悉后,就容易感受事物可能具有的一种象征性的特点。
2.现在,我们再次自读四首诗歌,结合我们的预习提示表格,思索这四首诗歌意象是什么样的特点,又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意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衔接上一课时的内容之外,让学生结合所学概括意象的概念和特点,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个例引导,由象及境
1.关注意象,重新阅读,大家对诗歌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对比着预习提示内容,大家观察一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彼此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就你感知最明显的一例说说。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的意象有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爱人等,这些意象温润迷人,构成了一个“前往”之处的美好,形成一种召唤感;
普希金的《致大海》的意象有浪头、友人的忧郁的絮语、喧声、大海、岸、黄昏、石岸、渔船……这些意象几乎都是与大海相关的,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有草叶、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造物者、黑莓、天堂、极小的关节、机器、小鼠等,这些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些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的意象有树、雨、我们、果园、黑鹂、夜晚、雪花,比较突出的意象是“树”,因为它“在雨中行走”,并不是很好理解。
2.是的,《迷娘(之一)》和《致大海》都有很强的抒情特点,选用意象上,力量也很集中。而《自己之歌(节选)》和《树和天空》的意象选择更具现代性,更加具有奇特的意味。咱们就以《迷娘(之一)》和《树和天空》为例,进行现代诗意象和情感关联的探索,然后再惠及到另外两首诗。现在我想让大家再次关注《迷娘(之一)》的意象,大家试着给这首诗的意象分个组。怎么分是合理的? 【预设】
自然: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山冈、驴儿、岩洞、龙种、危崖、瀑布;人文:房子、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诗歌内部顺序:按照段落划分。
3.大家的分组各有道理,但是还有没有其他意象?(有,爱人、恩人、父亲)
4.迷娘是和三个人去的“前往”之地吗?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意味?
【预设】
应该是一个人,因为三种类型的人聚在一起是很难的。
爱人,代表了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深深的感激;父亲,则是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
5.那么这几个类型可以糅合在一个人身上吗?(可以,因为人能量的多样性,决定了都是复杂的个体,感受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复杂的感情)
6.现在我交代一下《迷娘(之一)》的背景,在课下注释中已经交代,《迷娘》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种主人公作迷娘歌唱的唱词。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搭救,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成为漫游途中的伴侣。
7.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很好理解这三个称谓了?这里的情感和大家说的一樣吗?
【预设】
几乎一样。爱人,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感激;父亲代表了迷娘对麦斯特的的依赖。
8.这些称谓和塑造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关联,同时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预设】
第一二两节的自然风光明朗、优美而和谐,同时通过复沓的“前往”,表达了对那里的向往。(师:是的,补充一句,迷娘想要去的地方就是她的故乡意大利)所以这可以视为一次归乡之路(说成离乡之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第三节则需要“父亲”的保护,说明环境有了危机。(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山冈、岩洞、危崖、瀑布带来了落成感和耸峙的效果,同时在西方“龙”代表邪恶,和东方作为一种精神图腾是不同的。
教师小结:是的。这个唱词,是迷娘的一种向往之路,应该是准备回故乡的路,这里对自然的优美、和谐有深深的眷恋;同时有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麦斯特多样而纯真的情感。意境是由意象组成,意象的情调决定了意境的情调;而这些情调背后深深的情感,都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外显。
9.现在我们来看《树和天空》,几乎所有的意象都不好理解,那么哪个意象不好理解呢?
【预设】
这里最难解读的意象就是树了,因为树是不会动的,但是这里它“走动”“有急事”,还“停下脚步”,一个静态的物象有了动态。
10.这么写可以吗?
【预设】
当然也可以,就是有点不合逻辑。
11.怎么写才合乎逻辑,中国古代的诗歌的动静关系对你解读这首诗有帮助吗?
【预设】
王维说“明月松间照”这个合乎逻辑,是静止,从动静关系理解似乎也不是太合理。
12.那么,我们从“相对论”角度分析呢,甚至苏轼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是不是也有一些启示呢?
【预设】
好像明白了一点。
13.下面我想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个画面,大家可以先前后桌为单位交流一下;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用笔画一幅简单的图景,甚至也可以画出一组。
(学生们交流,部分同学绘画)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或者分析一下自己绘画的内容。
【预设】
画面描述:这首诗是雨中的树可以行走,它奔走,汲取力量,超越了我们;雨水停住,树也停止脚步,静待那个雪花绽放的时刻。
绘画讲解:画中雨水中晶亮的树和行走的人并置,此时天空有绽放的雪花落下。
14.学们无论是讲述的内容,还是画的内容都很好,你们能理解这首诗了吗?(学生表示还有难度)通常意义里,都是我们在行走,树静止,现在反过来了,是否这里有了一层新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此外,树这个形象除了行走,还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咱们一起交流一下。
【预设】
这首诗里的树和人的关系,突破了常规意义上的关系,一种很不一样的联系(师:对,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树,除去行走,还汲取了力量,静闪,等待。
汲取力量的目的是等待“雪花从空中绽开”。
15.生活中,你们有这样打破常规的例子,去呈现类似的现象吗?而且为了某个这样特殊的时刻。
【预设】
等待成绩的时候,超常规地没吃午饭。(同学笑。师:还有吗?)
等待恋人的时候,衣服准备得精细,心跳变得不一样。(同学笑。师:还有吗?)
……
教师小结:未必我们的解读和勾勒,就是特朗斯特罗姆的本意,但是确实是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而现代诗就像一个敞开的器皿,很多时候,我们的解读,需要融合我们的经验和体会。而对于意象的深入认识,往往是从个体逐步通往群体,进而形成意境,在对意境的分析和体悟中,我们也就深入到了诗歌的本质意蕴。特朗斯特罗姆被称为“瑞典的王维”,他作品里的禅机,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增加阅历来体认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现代诗的意象进行分析、组合,结合我们的经验去认读现代诗。两个特例详细的解析,是示范,为下一步略析《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做好了参照。 三、精析启发,略读巩固
1.我们详细地分析了两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现在我们试着以刚才的分析方式去解读另外两首诗歌。
【预设】
普希金的《致大海》整体性地形成了大海的印象,同时还有个人孤独的身影,而大海这个意象带给诗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全诗首行点出的“自由”。这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的意象类型很多,多个意象是构成“自己”的零件,但有的意象并不是很好理解。
2.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特点。
【预设】
日常化。
熟悉感强。
都极其渺小。
自然界的一个微小部分。
3.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它们合二为一,进行融合?是降低自我吗?人不是地球的主宰吗?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作者并不是看低自己,把这些自然之物与自我融合,反而是提升其地位(师:怎么讲?),人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其实也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这是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吗?
这也可以视为对自身的一种审视。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
教师小结:人的世界是主观的,诗人以泛神论来认知世界和自我,并且由此以一种强大的吸附力来吸纳万物,又回馈万物,同时探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是一种辩证地看待自我的方式。惠特曼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有强大的张力,让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试图告诉学生,我们的详细解读仅仅是一个开始,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会此类方法。这种略读也是有效的,同时在讲解中,把相应的疑难问题解决,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相关的鉴赏方法。
四、课堂小结,吐故纳新
这节课,我们从意象、意境出发,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蕴,两个详析的例证,是我们的一种示范,同时也是我们解读其他诗歌的钥匙。当然面对不同门上的锁,我们的钥匙还要灵活变通。这个前提是,我们还能继续去阅读现代诗,关注现代诗。我希望大家从这堂课出发,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广泛世界。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醒学生要善于总结,同时可以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五、课后作业
1.下面是诗人北岛翻译的《树与天空》,其中有些字句的顺序、选用的词语、断句的位置,都和李笠翻译的有所区别。试着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字数在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