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朗读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夜游情节。
2.赏析庭中月色,品味苏轼写“月”却不着“月”字,连续使用比喻的精妙笔法。
3.领悟苏轼不为世俗所扰的闲情雅致,以及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有一份旷达与乐观的“闲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鉴赏夜游美景,感悟“闲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书法欣赏导入
展示图片:“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从字体上,想必大家一眼便能认出这是一幅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屏幕上苏轼的这幅《黄州寒食帖》就是“天下第三行书”了。请同学们立足整体布局,从排列的疏密、字体的大小、线条的长短等方面说说这幅作品有哪些特点。
明确:这幅书法作品笔法灵活多变:用笔或轻或重,线条或长或短,字体大小不一,在排列上有疏有密。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那么这等自由笔法背后的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苏轼,一起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尽管初中生对苏轼其人知之甚少,对其文学作品也缺乏了解,但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所以书法欣赏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透过书法特点来初步识人,便于引发学生猜测作为文学家的苏轼会有怎样的特点。
二、感夜游氛围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后,再由一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给予评价和指导。
朗读指导:
相与(yǔ)/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hénɡ)
盖/竹柏(bǎi)影也
2.二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情节。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寝(睡、卧)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但(只是)
中庭(院子里)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澄澈)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耳(语气词,罢了)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苏轼与张怀民的一次夜游赏月经历,短短84字详细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之人,以及途中所见景色和夜游人的内心感受。
3.三读课文,读出夜游的宁静氛围,读出苏轼内心的情感变化。
朗读指导:①整体把握文章基调,用舒缓的语调读出月夜的宁静氛围;②读好“念”“遂”“盖”三处拖音;③读出“欣然起行”的欣喜、“无与为乐者”的孤獨、“怀民亦未寝”的欣喜、庭中赏月的陶醉以及文末自问自答、无疑而问的感慨。
【设计意图】只有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汇,只有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进而揣摩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变化。
三、赏夜游美景
活动一:同写月色,寻找写月共性
1.苏轼在院中见到的景象是?(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追问:苏轼究竟看到了什么?是积水、藻荇、竹柏的影子吗?
明确:庭下(月)如积水空明
2.生活中我们肯定也有过赏月的经历,请同学们写出一句描写月的句子。
明确:通过学生写月,总结出常用的写月“美词”。
预设:皎洁、洁白、明净、明亮;满月似圆盘、新月如钩;清冷、清辉……
小结:我们时常是着眼于月的形状、月光的颜色、赏月人的心理感受等方面来写月的。
3.不仅苏轼爱写月,擅长写月,许多古今名家都对明月情有独钟,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则材料,一则是现代散文家对明月的描写,一则是古诗中的明月,找一找这些作家写月时有哪些相似之处?
资料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贾平凹《对月》)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沈从文《边城》)
资料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小结:相似处在于都善于观察,善用比喻,长于从月光的颜色、月亮的形状来写月;都爱借月抒怀,从赏月人的内心感受来写月。
追问:苏子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月的吗?
【设计意图】古往今来,不乏写月能手,学生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月的美词,但我们写月不过是长于“望其形”,“观其色”,这和苏子写月有相同之处,但苏轼对庭中月色的描写又有高于我们的地方。本环节力图通过同写月色去探究苏子写月的独特之处。
活动二:赏月析月,探究苏子妙笔
1.说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写法上有何妙处?
预设:运用了两处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明确:苏轼写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月”却不着一个“月”字,赏月却不抬头望月,巧妙地连用两个比喻,不仅看到了如水的月光,还看到了水中“竹柏的影子”,从正面和侧面共同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使月夜画面真切得如在眼前。 2.苏轼在形容月色时用到了一个很特别的词——“空明”,那怎样的月色才能称得上是“空明之月”呢?
明确:用“空明”来形容月色,承接前面两个比喻,进一步写出了月光的极度澄澈,宛若天地皆在一片透明的月色笼罩之中,并且还在月色之外增添了一份夜的静谧和宁静。
追问:能感受到月夜之宁静的赏月人会有着怎样的内在心境呢?
明确:月之宁静即心之宁静,“空明”月色的背后也是蘇轼心中挣脱俗世纷扰的“空明”内心。
【设计意图】准确鉴赏苏轼写月的修辞手法和不着“月”字的写作特色,才算是领悟到了这绝美的月夜美景;从“空明”月色中感悟月之宁静即心之宁静,进而理解苏轼的内心才算是读懂了这“景语”背后的“情语”。
四、识夜游人心
活动三:结合背景,感悟“闲人”情怀
1.苏轼视自己和张怀民为“闲人”,你能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苏轼的“闲”呢?
明确:闲而不睡、闲而见月、闲而寻友、闲而散步、闲而赏月、闲而自得
小结:苏轼的“闲”既是摆脱繁忙琐事的“清闲”,又是欣赏月夜美景的“闲情雅趣”和“闲适自得”。
2.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三,思考此时的苏轼因何而“闲”。
资料三: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元丰三年(1081年),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里劳作,怡然自得,自称“东坡居士”。
追问: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看见一个怎样的苏轼形象?
明确:才华出众,少年得志;仕途不顺,惨遭贬谪;积极乐观,豁达豪迈。
总结:“闲”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远离“案牍之劳行”的清闲,也是他与怀民夜游赏月的闲情雅致,更是他无论身处何种人生境遇都在心底保有一份积极与乐观的表现。
【设计意图】利用苏轼生平中的典型事件,证实《黄州寒食帖》中自由洒脱的书法背后有一个豪迈、旷达、乐观的人物形象,而这也就是苏轼内在的“闲人”情怀和人生境界。
活动四:月夜同游,怀民对话苏子
1.再次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进一步揣摩语气,感悟“闲人情怀”。
明确:这一语“闲人”感慨中固然有无奈与自嘲,但更有骄傲、自得与豁达。
2.如果此刻你是与苏轼同游的张怀民,当听到好友发出这般“闲人”感慨时,你会说些什么呢?
3.分别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口吻对答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闲人”情怀中的复杂情愫,并借用对话将苏轼遭遇人生坎坷的无奈和内在的豁达、乐观直观地表现出来。
五、课后延伸阅读
一番别样的月夜美景,我们感受到了苏子别开生面的写月妙笔;一语“闲人”,我们读出了苏轼对人生的无奈感叹,更品出了他心底的旷达与洒脱。要想充分了解苏轼其人,理解他内在的精神品格,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古诗文。
1.借助注释朗读理解,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夜游情节。
2.赏析庭中月色,品味苏轼写“月”却不着“月”字,连续使用比喻的精妙笔法。
3.领悟苏轼不为世俗所扰的闲情雅致,以及身处困境却始终保有一份旷达与乐观的“闲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鉴赏夜游美景,感悟“闲人”情怀。
【教学过程】
一、书法欣赏导入
展示图片:“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从字体上,想必大家一眼便能认出这是一幅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屏幕上苏轼的这幅《黄州寒食帖》就是“天下第三行书”了。请同学们立足整体布局,从排列的疏密、字体的大小、线条的长短等方面说说这幅作品有哪些特点。
明确:这幅书法作品笔法灵活多变:用笔或轻或重,线条或长或短,字体大小不一,在排列上有疏有密。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那么这等自由笔法背后的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特点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苏轼,一起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尽管初中生对苏轼其人知之甚少,对其文学作品也缺乏了解,但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所以书法欣赏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透过书法特点来初步识人,便于引发学生猜测作为文学家的苏轼会有怎样的特点。
二、感夜游氛围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后,再由一生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给予评价和指导。
朗读指导:
相与(yǔ)/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hénɡ)
盖/竹柏(bǎi)影也
2.二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并概括情节。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寝(睡、卧)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但(只是)
中庭(院子里)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澄澈)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耳(语气词,罢了)
明确:这篇文章记叙了苏轼与张怀民的一次夜游赏月经历,短短84字详细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之人,以及途中所见景色和夜游人的内心感受。
3.三读课文,读出夜游的宁静氛围,读出苏轼内心的情感变化。
朗读指导:①整体把握文章基调,用舒缓的语调读出月夜的宁静氛围;②读好“念”“遂”“盖”三处拖音;③读出“欣然起行”的欣喜、“无与为乐者”的孤獨、“怀民亦未寝”的欣喜、庭中赏月的陶醉以及文末自问自答、无疑而问的感慨。
【设计意图】只有联系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汇,只有在通晓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进而揣摩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变化。
三、赏夜游美景
活动一:同写月色,寻找写月共性
1.苏轼在院中见到的景象是?(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追问:苏轼究竟看到了什么?是积水、藻荇、竹柏的影子吗?
明确:庭下(月)如积水空明
2.生活中我们肯定也有过赏月的经历,请同学们写出一句描写月的句子。
明确:通过学生写月,总结出常用的写月“美词”。
预设:皎洁、洁白、明净、明亮;满月似圆盘、新月如钩;清冷、清辉……
小结:我们时常是着眼于月的形状、月光的颜色、赏月人的心理感受等方面来写月的。
3.不仅苏轼爱写月,擅长写月,许多古今名家都对明月情有独钟,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则材料,一则是现代散文家对明月的描写,一则是古诗中的明月,找一找这些作家写月时有哪些相似之处?
资料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贾平凹《对月》)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沈从文《边城》)
资料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小结:相似处在于都善于观察,善用比喻,长于从月光的颜色、月亮的形状来写月;都爱借月抒怀,从赏月人的内心感受来写月。
追问:苏子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月的吗?
【设计意图】古往今来,不乏写月能手,学生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月的美词,但我们写月不过是长于“望其形”,“观其色”,这和苏子写月有相同之处,但苏轼对庭中月色的描写又有高于我们的地方。本环节力图通过同写月色去探究苏子写月的独特之处。
活动二:赏月析月,探究苏子妙笔
1.说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写法上有何妙处?
预设:运用了两处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明确:苏轼写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月”却不着一个“月”字,赏月却不抬头望月,巧妙地连用两个比喻,不仅看到了如水的月光,还看到了水中“竹柏的影子”,从正面和侧面共同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使月夜画面真切得如在眼前。 2.苏轼在形容月色时用到了一个很特别的词——“空明”,那怎样的月色才能称得上是“空明之月”呢?
明确:用“空明”来形容月色,承接前面两个比喻,进一步写出了月光的极度澄澈,宛若天地皆在一片透明的月色笼罩之中,并且还在月色之外增添了一份夜的静谧和宁静。
追问:能感受到月夜之宁静的赏月人会有着怎样的内在心境呢?
明确:月之宁静即心之宁静,“空明”月色的背后也是蘇轼心中挣脱俗世纷扰的“空明”内心。
【设计意图】准确鉴赏苏轼写月的修辞手法和不着“月”字的写作特色,才算是领悟到了这绝美的月夜美景;从“空明”月色中感悟月之宁静即心之宁静,进而理解苏轼的内心才算是读懂了这“景语”背后的“情语”。
四、识夜游人心
活动三:结合背景,感悟“闲人”情怀
1.苏轼视自己和张怀民为“闲人”,你能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苏轼的“闲”呢?
明确:闲而不睡、闲而见月、闲而寻友、闲而散步、闲而赏月、闲而自得
小结:苏轼的“闲”既是摆脱繁忙琐事的“清闲”,又是欣赏月夜美景的“闲情雅趣”和“闲适自得”。
2.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三,思考此时的苏轼因何而“闲”。
资料三:
嘉祐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策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元丰三年(1081年),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里劳作,怡然自得,自称“东坡居士”。
追问: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看见一个怎样的苏轼形象?
明确:才华出众,少年得志;仕途不顺,惨遭贬谪;积极乐观,豁达豪迈。
总结:“闲”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远离“案牍之劳行”的清闲,也是他与怀民夜游赏月的闲情雅致,更是他无论身处何种人生境遇都在心底保有一份积极与乐观的表现。
【设计意图】利用苏轼生平中的典型事件,证实《黄州寒食帖》中自由洒脱的书法背后有一个豪迈、旷达、乐观的人物形象,而这也就是苏轼内在的“闲人”情怀和人生境界。
活动四:月夜同游,怀民对话苏子
1.再次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进一步揣摩语气,感悟“闲人情怀”。
明确:这一语“闲人”感慨中固然有无奈与自嘲,但更有骄傲、自得与豁达。
2.如果此刻你是与苏轼同游的张怀民,当听到好友发出这般“闲人”感慨时,你会说些什么呢?
3.分别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口吻对答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闲人”情怀中的复杂情愫,并借用对话将苏轼遭遇人生坎坷的无奈和内在的豁达、乐观直观地表现出来。
五、课后延伸阅读
一番别样的月夜美景,我们感受到了苏子别开生面的写月妙笔;一语“闲人”,我们读出了苏轼对人生的无奈感叹,更品出了他心底的旷达与洒脱。要想充分了解苏轼其人,理解他内在的精神品格,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