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文引路
  我的母亲
  季羡林
  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我六岁离开母亲,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回到老家,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这样的梦,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后,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对享受母亲的爱来说,我注定是一个永恒的悲剧人物了。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关于母亲,我已经写了很多,这里不想再重复。我只想写一件我决不相信其为真而又热切希望其为真的小事。
   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母亲突然去世。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赶回清平,送母亲入土。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有一天夜里,我正睡在里间的土炕上,一叔陪着我。中间隔一片枣树林的对门的宁大叔,径直走到屋内,绕过母亲的棺材,走到里屋炕前,把我叫醒,说他的老婆宁大婶“撞客”了——我们那里把鬼附人体叫做“撞客”——撞的客就是我母亲。我大吃一惊,一骨碌爬起来,跌跌撞撞,跟着宁大叔,穿过枣林,来到他家。宁大婶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嘴里却不停地说着话,不是她说话,而是我母亲。一见我(毋宁说是一“听到我”,因为她没有睁眼),就抓住我的手,说:“儿啊!你让娘想得好苦呀!离家八年,也不回来看看我。你知道,娘心里是什么滋味呀!”如此刺刺不休,说个不停。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懵懵懂懂,不知所措。按理说,听到母亲的声音,我应当嚎啕大哭。然而,我没有,我似乎又清醒过来。我在潜意识中,连声问着自己:这是可能的吗?这是真事吗?我心里酸甜苦辣,搅成了一锅酱。我对“母亲”说:“娘啊!你不该来找宁大婶呀!你不该麻烦宁大婶呀!”我自己的声音传到我自己的耳朵里,一片空虚,一片淡漠。然而,我又不能不这样。我的那一点“科学”起了支配的作用。“母亲”连声说:“是啊!是啊!我要走了。”于是宁大婶睁开了眼睛,木然、愕然坐在土炕上。我回到自己家里,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
   我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希望它是真的。倚闾望子,望了八年,终于“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独子,对母亲来说不也是一种安慰吗?但这是多么渺茫,多么神奇的一种安慰呀!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赏析
  本文在书写母爱类文章中可算是独辟蹊径。文中所写之事,很多读者是闻所未闻的——竟然还有这样思念儿子的方式!心灵怎能不为之震撼。本文多用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而且表现力很强。而文言词语的运用,如“奈之何哉”“倚闾望子”等,则使文章语言显得更加简洁、凝练。作者将宁大婶闭眼与睁眼的细节写得十分真切,似乎她就在我们面前一样;“我”“一骨碌爬起來”和“跌跌撞撞”等动作描写、也非常生动形象。
  学子仿作
  后 妈
  刘 畅
  曾有人问我:“你妈对你怎么样,你喜欢她吗?”
   我冷冷地扫那人一眼,然后嗤笑一声:“妈?她不是我妈。”气氛一下子冷了,我转身离去,留给他们一室尴尬。
   没有错,她才不是我妈。我的母亲是一个温婉若水、灵动如仙的女子,她已经去往了天国。而她的女儿,是绝不会接受一个头发染得褐黄,大笑时可以把牙龈都露出来,说话一点儿也不含蓄的女人做母亲的。
   第一次见面,我就不喜欢她,即使爸爸已经向我暗示,她将是我的“新妈妈”。于是当她温和地询问我要不要来一份草莓奶昔的时候,我很不友好地瞅了她一下,暗想:哼,果然跟那些“传说”中的后妈一样奸诈,就连我最爱什么类型的甜品她都打听好了。我是那么好收买的人吗?于是我在服务生诧异的眼神中故作冷漠地说道:“谁要喝草莓奶昔?又不是小孩子!我要喝咖啡!”
   不仅如此,我还在家里展开了“白雪公主”与后妈的长期斗争。她做饭,我挑剔口味不好;她买衣服,我认为款式不新;她做家务,我嫌弃不够干净整洁……后来读了《红楼梦》,我深觉自己如同林黛玉一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奇怪的是,无论我怎么针对后妈,她都不以为意,从来不对我进行“打击报复”。时间一长,我也没了“兴风作浪”的兴趣,我们进入了“和平”相处的阶段。
   后来我渐渐长大,回想以前做过的事,我当初自以为聪慧,实际上却是幼稚而不自知。
   我不禁想问,自己是不是错了?母亲在时,自己待人接物不是这样的,如今何以会变得如此孤僻?父亲已经再婚了,自己的无理取闹到底有何意义?
   耳边突然响起敲门声,我打开门,后妈正站在门外。我语气平静地问:“有事吗?”大概是没想到我的态度如此平和,她微微一愣,然后笑道:“看你刚刚好像没吃什么东西,拿杯牛奶给你。”我静静地望着她,心里有些难受,眼眶也有些泛酸。在她转身正要离去时,我轻轻说了句:“谢谢你!”她的脚步顿住,似乎有些难以相信,随后,迈着轻快的步子离开了。
   后妈,这么多年,从新妈妈变成旧妈妈,还不坏。
  【江苏阜宁县滨海中学】
  主持人语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里面蕴含着太多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曾经这样感慨地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调动生活情趣,收藏感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感情的世界里: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当你看见沿街乞讨的人,会心生怜悯;当你遇到儿时伙伴时,会喜出望外;当你听说坏人坏事时,会义愤填膺;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沮丧彷徨……更深一步,只是一个“哭”,失去亲人时是伤心欲绝地哭,久别重逢时是喜极而泣的哭,身陷困境遇人帮忙时是感动的哭,有时候甚至是含泪的微笑,那到底是笑还是哭呢?为什么笑,又为什么哭?哭哭笑笑里面蕴含的是什么?这其中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捕捉。“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同学们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善于感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真善美的眼光看待一切,对生活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发现身边的真情,发现人性的闪光点,就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美好的事物、感人的事情写出来。如一位同学写为外婆送葬,她这样写道:“终于,我们到了殡仪馆,工作人员把外婆推进了另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长廊。当他们‘砰’的一声把门关上时,我的心被震碎了:我再也见不到外婆了!”感情真切、动人心弦。当你在生活中遇见震颤你心灵的某件事情时,一定要将它记下来,作为你备用的写作素材。
   二、大处构思,小事落笔
   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深入挖掘,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都属于小事情见出大主题的范例。他们把自己的感动传给了读者,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贺拉斯说:“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要想感动读者,自己先要感动起来,作品中的感情源于作者胸中的感情,只要作者满怀深情,感情的潮水就会在心中涌起,笔下自会激起感情的浪花。
   总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真挚的、健康的眼光看待生活,感悟生活,善于运用对比、比喻、拟人、象征、排比等技巧真实地表达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我们的文章一定能够打动读者。
其他文献
名家范本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周国平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的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物,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苏东坡曾把写作喻作“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完全出于自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材料二: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黄旭华用“默默无闻”创造出了“惊涛骇浪”的人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期刊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
期刊
齐如山先生讲过一则梨园轶事:有次演出《张飞闯帐》,戏中张飞念道:“为何不叫咱老张知道”,把“知道”念成了“知大”。扮演诸葛亮的谭鑫培接上:“叫你知道,也要前去;不叫你知道,也要前去。”他故意把“道”也念成了“大”,惹得台下众人哄堂大笑,都知道是花脸念错了。“伶界大王”谭鑫培,那么高的成就,那么大的名声,有如此行为,着实令人遗憾。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好扬人短处,揭人破绽。事实上,揭别人之丑
期刊
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我来到了漠漠黄沙中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沿途山是黄的,沙是黄的,天却是蓝的,勾勒出一幅色彩和谐的明丽画卷。正是正午时分,烈日灼着大地,翻卷起层层热浪。“沙海飞蜃影”,空气中扬起的薄沙在日光下织成雾,与远方的莫高窟一同织出一场瑰丽的梦。   百年前的莫高窟,困于沙海与苦难中无法脱身,无数次的破坏与劫掠使她浑身布满伤痕。她有姣好的容貌,却无人能够窥识;她有深重的苦难,却无
期刊
主持人语   “故事新编”原是鲁迅先生一部小说集的名字,其8篇作品均取材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作者以古今杂糅的“油滑”写法,表现被批判对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达到讽刺、批判现实的目的。   近年兴起的“故事新编”类作文,一般都继承了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写法,充分挖掘名著(包括课文、名篇)、典故、成语、民间传说、童话等,进行再创作,即以现代眼光去审视原作中的人物,以新思维去设计故事情节,把“
期刊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这次“衣食与修养”的主题讨论会上与大家分享我的见解。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衣食足,明德修”。   (开篇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体现了讨论会的情境要求。)   大家是否记得朱自清《欧游杂记》中那座丰盈而又空虚的庞贝古城?丰盈的是城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豪奢生活,空虚的是城中人闲极无聊、饮酒纵乐的靡乱场景。衣食的丰足非但没让庞贝人进取,
期刊
哔哩哔哩,一个二次元的小众网站,发展成今天的“主流平台”,广受关注,这个现象中有很多因素值得我们深度探究。“B站崛起”绝非偶然,诸多因素已作铺垫:跨年晚会被《人民日报》点赞,《后浪》短视频刷屏,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这里学习,老教授当上了“UP主”……“B站崛起”表现在形式的不断创新,内容的深度拓展;表现在与主流媒体联手,邀高手名家加盟;表现在助每位观众成长,促社会风气淳厚;还表现在坚持传播正能量,极
期刊
橙黄橘绿,春华秋实,果实累累,五谷飘香。9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以节日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为农民点赞、呐喊、加油的大日子,更是呼吁全社会关注“三农”工作的“高光时刻”——既让农民在物质层面享丰收、得实惠,也让农民在精神层面被肯定、受尊重。正因此,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了“推广大使”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但“饱暖生淫欲”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以“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