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林莽新作和诗论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eng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漂 流
  小船离岸的时候,一轮夕阳坠入江中。你听见沙沙的水声。像是在击打着落水的铜锣。
  两岸都是树,黄桷树高大伟岸,竹叶的清香一点点随风飘远,却飘不到你正驶离岸边的船。
  吊脚楼背江而立,木质的腿已站成漆黑,瓦楞间涂满岁月的尘垢。楼上的一扇窗打开着。
  女人的秀发和她的面颜已渐渐模糊。
  船和岸是无法相依的唇,也不能隔水相望,且正在越离越远。
  一小碟白杏仁在你面前置放,散发着苦味的清香。这是她临行时塞给你的。白杏仁的苦味,能让你想起她唇齿间独有的气息。
  唇的许诺,唇的磨擦,在睡梦中恍惚,你看见了波涛相依胸乳的起伏,想要伸手去触摸时,梦的陶罐已成碎片。江水中闪烁着零零落落的星光。
  江水滔滔,航程遥远。哗然击打着船舷的水声,单调地重复。船行其间,人行其间,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唯寂寞会永恒地在,相依,相随,相伴。
  这便是漂流:水很深,路还远。
  寒冷与雪
  寒冷是一朵淡雅柔弱的水仙花朵;
  寒冷是一支银光闪闪直插云空的青霜宝剑;
  寒冷是铺天盖地而来,白茫茫的一场皓雪。
  雪:纷纷扬扬的飞花,是寒冷编织的一张寂然无声的网络,那些晶莹的颗粒弹跳着,是抖动的手指,还是迸射的泪滴?
  鲁迅: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我:雪,是漂泊无依的寒冷,是寒冷披在肩上的一件薄薄的衣衫。
  雪,不选择屠夫刀尖上一滴血的殷红,而选择诗人书案上一张纸的清白。
  雪,以她永无休止的指尖的颤抖,诉说着受苦人难以言说的悲哀。
  雪,以她一尘不染的洁白,守护着人世间无所不在的孤独。
  日落——弘一大师之逝
  日落:
  日落西山,失血之光在一點点变淡。
  山谷中衰微的草,归鸦之翅,敛闭了的黑树林子,在一点点变淡。
  还有那些从不一语的石头。石头。
  大师,却在这时睁开了眼。
  他已经三日未曾进食,清癯,枯瘦,目光冷却了无可逆转的暗:
  日落。
  他要来纸笔,抖擞着写下四个大字:
  “悲欣交集”。
  “火化时,要用水碗垫住龛脚,不能让蚂蚁爬上去烧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日落:
  宽宽的额头上可以走马。
  这时却布满了灿灿日光留下的栅栏。
  日落:
  寮房里很静,仿佛他依然在那里坐禅。
  香炉中最后的一缕氤氲已经飘散,灰烬一点点跌落,灰烬为虚,只有那曾经璀璨的燃烧,是唯一的实。
  三家村
  古老的石头砌成黄昏,锁住大山,使之失去了鱼的自由。
  不声不响的庄稼汉,用石头盖起小屋,自然主义的碎石板路,高高低低地弯曲着。
  大树裂开石缝,分化了山谷,从角落里伸出绿色的手,花开花落,结出一个个鸟窝。
  村子里只三户人家,以击石之声相唤。老人们坐在冰冷的台阶上等候,三十年,五十年,哪个冬天能降下一片温暖的雪?
  白蝴蝶,黑蝴蝶,把牡丹的花粉送给了孤独的野樱桃树。
  葡萄挂出润泽的乳房,诱惑着秋风。
  那一株野樱桃树闪着不安的眼睛,从赶集人的竹篮里探寻信息。
  仙胎鱼在涧泉水中产卵,偷偷地孵化出自由;
  她们孵育出的小鱼味道鲜美,没有什么毒。
  枯枝园
  狂风在树梢,呼啸和旋转;
  剥夺是它当然的“权”。
  叶子们被纷纷击落。
  一棵大树挺然而立,光秃的枝条上,只剩下一尾枯叶的“小鱼”垂悬,被月光描绘为——
  破碎风景的一角。
  仿佛那一轮遥远的月已镶嵌在枯树的枝条间了,像是她的一枚憔悴的果。虚幻的银光闪闪,谁也不能给谁一点点温暖。
  这就很像一幅古典的画了,掠夺留下的风景,冷冰冰的,幽深而孤独。
  黑云压城
  黑云压城,压在每个人光秃秃的头顶,
  沉重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声音。
  黑云闪开缝隙,那是一道灼亮的闪电,无声。
  人们战战兢兢,等待那一响爆炸的雷鸣。
  掩住耳朵的双手,在瑟瑟地抖。
  迟到的雨终于哗然而至,慌慌张张的人,撑起了一把伞:
  破伞。
  哗哗的雨水淋湿了他的全身。
  淋湿了全身,伞依然在举着,只剩下几根断骨的伞,依然在举着。
  只要依然在举着,心里就踏实多了。
  列车穿过月光
  列车穿过月光,穿过
  月光下的荒原。
  黑压压的灌木丛生,山峦起伏,路两边雾霭沉沉,蓝幽幽的翅膀自天而落。
  轰隆隆,轰隆隆的列车步履庄重,穿越荒原。每一格窗口都亮着灯,像有一排端盘子的姑娘,从容走过。
  蓝与黑:列车穿过。穿过月光下的旷野,疾驰而去。
  这时候,谁喊道:“有人跳车!”
  枪响!
  月光被击碎了,击成满地的碎片,
  颤抖!
  颤抖在荒原。
  散文诗:美在思想
  一
  波德莱尔为什么“忧郁”
   人们在谈到散文诗时,总会想起和提到其创始人波德莱尔,以及他的《巴黎的忧郁》,但是,即使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于散文诗及这本书的认识,也十分肤浅,我自己便是如此,只知道她较之于分行诗在强化叙事功能上起到了“解放”的作用,如作者自己所说:“总之,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辛辣”,如此而已。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近日,在阅读当代中国散文诗,关注其发展态势,思考其发展方向的时候,读到彭燕郊先生1987年发表在《外国诗》刊物上的一篇长文《波德莱尔,开拓者的命运与光荣》,详细介绍和论述了这本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她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时,才“茅塞大开”,特别是在我正在深入思考的散文诗的发展方向问题上,起到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因此,不避做一回“文抄公”之嫌,将其最重要的关键论述,做一点简要的介绍。
   首先是,散文诗的产出,不是波德莱尔的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偶然创举,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才是波德莱尔“忧郁”的由来,所以,他写的不是自身个人的忧郁,而是“巴黎”的,即社会的忧郁。所以,我获得的第一个收获便是,必须要强调散文诗的社会性,不能够局限于个人一己私情的留恋和抒发的狭小范畴。
   其次是,彭燕郊告诉我们,现代诗歌不同于浪漫主义及此前所有诗歌之处“是用思考代替抒情的主体地位”。因为,“人类热情的圣火已烧向理智,而让感情的余烬在新的生活面前逐渐冷却。严格意义上的诗,抒发的不是生活所激发的感情的火花,而是思想的火花和痛苦的思索过程留下的一道道印痕,或一个个伤口,瘀血和肿块”。这一点特别重要,对中国的诗歌包括散文诗,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因为,“诗就是抒情”的观点,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诗与思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在诗坛包括散文诗界而为诗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此处就不详谈了。还是让我们用雨果对波德莱尔的评价来结束这段介绍吧,雨果给波德莱尔的信中说:“你在前进,在向前突进,你把人们未知的阴冷的光辉赐给艺术的天空,你创造出了新的战栗。”
  二
  鲁迅:“我的哲学都在《野草》中”
   魯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也是散文诗在中国立足生根的主要奠基人。早在1919年,他便在《国民公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一组《自言自语》,还与周作人一起翻译了《巴黎的忧郁》中的几章散文诗,这体现了他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先知性和高度的热情,《野草》系列的连载和结集成书,则标志着他对于这一新兴文体的成熟认知与高度自信。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都处于不佳状态。他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而在英译本的序中,则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以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混了”,他还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中”。由此可见,鲁迅的散文诗雄辩地证明了散文诗是“诗与思”融为一体的产物,证明了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完美结合,“美在思想”,乃是这一新型文体的重要特征。
   《野草》中的一篇作品《过客》,是他“在脑筋中酝酿了接近十年”才写成的,也是集子里篇幅最长的代表性作品,外表取戏剧形式,其实是充满了诗美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作品,诗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都是为了体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不确定性。无论前面是野地,是坟,是黄昏,是黑夜,“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他“即刻昂起了头,奋然向西走去”。这是鲁迅为我们塑造的一个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美在思想”得到了成功的体现。
   《野草》之后,鲁迅的创作文体主要转向了杂文,在他的杂文集里,有些也仍可视为散文诗,或含有散文诗的意味。如《且介亭杂文末编》中的那篇《半夏小集》,其中有一段我印象极为深刻,他写道:
   庄生以为“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死后的身体,大可随便处置,因为横竖结果都一样。
   我却没有这么旷达。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
   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海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
   但养胖了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
   这段话充满了形象性,又充满了思想的力度和坚定性,何等气派,何等声势,何等刚劲!足以说明,美的语言和美的思想不可分割,诗与思是一体性的存在。
  三
  美的语言从哪里来?
   散文诗是语言艺术,人们读她,当然要欣赏其语言的美。但是,美的语言从哪里来,在一部分读者和初学写作者中,存在着某种理解,这就正如贾岛那“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他们认为美的语言当来自华美辞藻的堆砌和雕琢,把功夫全用在“修辞学”上,这是个很大的误会。
   他们不知道,孤立的辞藻,躺在《辞源》中沉睡的那些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它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时候,才能构成“思”和“诗”。正是从这个“根”,我们找到了“思、语言、诗”的三位一体的关系,它们一体存在,不可分割。海德格尔说:“一切冥想的思都是诗,一切创作的诗,都是思”,诗的生命力是由诗人的“思”构成的,不是外在词语的拼凑物。诗人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经过思考,才能转化为诗,在某种程度上,思考的重要性已经取代了抒情,成为诗人致力的重点,“九叶派”唯一健存的老诗人郑敏大姐最近在谈到她的诗歌创作时,则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诗与思的合一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我从手边的某些散文诗片段中,选摘了一点“样本”,或许可让我们受到更具体的启发。
   李松璋的散文诗集《愤怒的蝴蝶》,有一个简短的“题记”,只四句话:
   弥漫旷野的,是找不到花丛的愤怒的蝴蝶,赤裸的梦游者穿行其间,手里捧着一把烁烁的镰。
   蝴蝶为什么愤怒?她寻找的鲜花哪里去了?这就够人们思考一番的了。
   王泽群、栾承舟主编的《中国当代爱情散文诗金典》的封面上,也有两行“题词”:
   爱情来过了,我可以老了。
   那些想说而未说的话,让风说给落叶吧。    将这两句话和人们的爱情体验联系起来,真的是意味无穷,有一点心酸,又觉得是一种“旷达”,唯其存在多种可能的领悟,才更感到其内涵的丰满。
   黄恩鹏有一章《雷声,或者鸟儿之祭》,从题目便暗示了鸟遭雷击的遭遇,却没有具体的“叙事”,写的全是鸟儿死亡后的“心态”。
   雷声埋在了天上,一切罪过被鸟鸣唤醒。那些声音,让整个大地倾斜、断裂。
   鸟儿入梦。它们听见遥远的大水翻过了朽木和老墙,挟大片闪电,滚滚而来。
   超越。超越了事实本身的局限,将读者的思路引向更为深远的空间,这便是诗的张力。
   韩嘉川的《墓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章散文诗全诗也不长,我只想引其开篇一小节的几句,便已足够:
   战争结束后,所剩下的唯有墓碑了。
   如此朴素的两句平凡的话,不需要任何的渲染和夸张,就已经说出了许多,还有比這更有力的控诉吗?诗贵精练,散文诗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她“只说最重要的东西”,让大量的“其余”留给读者去思考和领悟。
   在“所剩下的唯有墓碑”之后,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道:
   女人与鲜花站在一起,那是一个下午,斜阳搭在右臂上,如同一条围巾。
   女人和鲜花都是和平的象征,她们站在墓前,是凭吊、思念,还是休闲,诗人没有言明,留给读者去思考;“斜阳搭在右臂上,如同一条围巾”,何等悠闲、宁静,却为读者提供了多种思考的空间。其中之一,我想便是战争的残酷与和平之可贵的鲜明对应。
   山光水色,自然风景,从来是散文诗的一大主题,而对大自然,诗人如何进行思考呢?陈劲松在青海生活多年,写了大量“青藏短札”,赋予了这些风景以人性化的浓厚色彩,或者说,人格化的“灵魂”。且看这章《荒原上空的月亮》:
   被无边的苍茫一遍遍锻打过的银币,它的光芒被斟入十万雪山的灯盏。
   草木褴褛,安于宿命。
   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是打开的月光宝盒,这些银质的、冰凉的月光正从雪山的杯盏中流出。
   如果没有人看到,这逝水般的月光就将白白流淌。
   星辰寂寥,是疲惫的霜粒,又冰冷,又温暖。
   风吹月光,是一种轻抚摸了另一种轻。
   是一种苍茫,抚摸了另一种苍茫。
   星河低垂,荒原静默,万物颔首低眉。
   天空中那枚密纹唱片——
   正兀自空转。
   评论家林贤治先生有云:“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陈劲松的风景诗正是写出了大自然的精神,赋予了她以人性化的灵魂。
   栾承舟的散文诗也是以描绘自然风光见长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走过许多名山大川,不是人云亦云地绘一张“导游图”,而是赋予她独特的发现和诗意化的“造型”,试看这章《白鹤泉》:
   雾,像飓风一样铺天盖地地来了。
   一片又一片美好的羽毛,负载着天籁之音。
   鹤,一个神仙附体的天使,一直用歌声、舞蹈呈露春光烂漫,婉转古典。
   它的质朴,清白,有意的蕴含和象的外延。
   而峡谷里檐角斜伸,万木向雪。时光面前,秋之素女泪盈于睫。
   鹤之姿,清雅出尘;它心中的祈愿啊,像火苗,风卷云舒。
   洁净,执著,无可更改。
   云看见了——
   无数飞鸟,用时光、热血或智慧给泉水写出了羽毛,以及翅膀。
   起首一段写雾,末尾一段写云,其实都是在写“鹤”,他将白鹤泉人性化,或者说是“神仙化”了,早已超越了自然自身,产生了诱人的诗意美。“思考”的力量转化为丰富的想象力,乃是其成功的原因所在。
  四
  叙事、抒情与思考
   “诗是抒情的”,这一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从古典到现代,叙事诗始终处于微弱和缺失的状态。散文诗呢?当然也受其影响,她有叙事功能和理性思维潜力,但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改革开放,使散文诗复兴,特别是新世纪后,情况逐渐有了变化,令人高兴的是,当下的散文诗,在叙事和思考这两大重要环节上,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变化。我因之而产生了想要予以推崇和赞赏的念头,为之鼓掌喝彩,发一声欢呼。
   事、思、诗,重点是“诗与思”的关系,从古至今,其中有一句传诵最广的名句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美吗?美在她对人类社会贫富不均现象一语中的的概括力,准确而又凝练,这便是“诗与思”在叙事中结合的成功典范。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就是思考。作为一个诗人,想写出好诗来,必须要永无休止地深入生活,深入思考。这便是“上下而求索”。
   话说远了,回到散文诗。
   由于年迈体弱,目力衰退,已经难以读到许多报刊上的散文诗了,读到的只能是挂一漏万,但仅就这区区几章,已让我产生了面目一新的喜悦之情。在《散文诗》刊上读到崔国发的《生存》《瓦罐》《释然书》,李俊功的《鱼事件》,黄恩鹏的《为了一块海石的死亡》,在《青岛文学》上读到李松璋的《压在天空下的手记》、皇泯的《速写异国他乡》等等,题材风格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思想,读后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美”的启发。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引述其精彩的片段了。只是用以说明,今日中国的散文诗,早已不是空空洞洞、无病呻吟、软绵绵娇滴滴的那种“抒个人之情”的老调常谈,而是有着深厚社会性、鲜明时代性的“诗与思”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了。
   为了证明此说不虚,我想举三本诗集为例:周庆荣的《我们》,陈计会的《岩层灯盏》,喻子涵的《汉字意象》。
   周庆荣的《我们》,是当代中国散文诗分量和价值都十分厚重的一部大书,如诗人周所同所言,“作为一代人的心灵史和成长史”,它堪称“近年散文诗界的扛鼎之作”,在我看来,她还是一部以理性思维为骨骼,而又闪耀着形象思维之光辉、“诗与思”高度融合、且极具成功典范性的杰出散文诗之花。他写的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代人的经历、遭遇、命运和理想。“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乱与治、封闭与开放、社会转型等极为复杂的时代变迁,但是,从他的诗中,“看不到埋怨、牢骚,更没有仇恨和敌意,……只有一代人对于自身的审视,境遇的认同和对于生命的讴歌,以及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豁达与宽容。”(引自灵焚《与一代人有关的宣言》)我想,这是庆荣的温和性格、高尚情操与深厚文学才华相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得来极为不易。    《我们》的价值还在于她为理性思维为主的散文诗,如何取得充沛的诗意美,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仅选其中一段,便可一睹他的独具特色的诗美风采了。
   炉火正旺。
   多少个日子里,我们在寒冷的季节静静地坐着,孤独而美丽。
   我们给炉火加柴,不断地将我们自己投进火焰。我们变成火的模样,我们自己为自己取暖。
   我们毁了自己,我们又使自己得以战胜严寒。我们试图不被忽视地活着,但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只是寂寞和遗忘。
  (引自《我们》第7页)
   陈计会的《岩层灯盏》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他高举起散文诗的灯盏,将目标对准了中国历史上那些至今仍熠熠闪光的人物精英,期以照亮几千年来被封建腐朽文化浸润已久的阴暗、潮湿的历史岩层,从其选择的人物,便可想见其目光的锐利和精准,诸如岳飞、文天祥、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荆轲,直到近代的譚嗣同、秋瑾、陈独秀、鲁迅等等,既不撰写传记,也不发表评论,而是以优美的散文诗语言聚焦人物精神面貌的光彩,如他写谭嗣同的一章《我自横刀向天笑》中,有这样一段:
   旷野苍茫……
   “谁第一个行走在刀刃上,谁又最后一个从白骨和淤泥中爬起?
   谁将狂笑吹向刀尖?(一朵灿然开放的莲花)
   在冷兵器的寒光里,人们看见:寂然的群山、帝王虚弱的脸,垂帘的奸笑,熄灭的炭火……没进黑夜的脚印。
   只有,只有一朵莲花,一朵来自潇湘烟雨中的莲花灿然开放!在滴血的刀尖上,照耀茫茫原野。
   喻子涵的《汉字意象》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大胆创造。汉字以其象形文字的特色,在全世界的文字之林中闪现着美丽的光辉,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极为重要的一座宝库、一笔财富。她本身就很美,然而毕竟不是诗。子涵却创造了以某一汉字为引子,为题目,而衍生出一章崭新的散文诗的奇迹,为当代散文诗开拓了一条新路,其思想之敏锐,联想之丰富,诗意的优美,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譬如“坐”,他的题目是:《坐:人心到底怎么了》
   似乎坐了下来,即使那一堵墙没有拆掉,
   月光照在土墙上,两个人的背影斜靠在墙根。
   人心到底怎么了?
   而结尾的一句更加引人深思:
   等待那一堵墙自然倒塌,人与人真正坐下来。
   再看他的《尖:永远握住它的锋芒》:
   从来就小心翼翼,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针尖上。
   这就是命运,别人越大,我就越小。
   小心踩着权贵们的头,小心冲撞首长的威严。
   够了。诗与思结合的审美效果如此强大,仅此两例,便可见一斑了。
   上述三本书均可视为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当代散文诗的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叙事因素、思考因素的强化;二是以抒个人之情为主的格局,转向了以抒他人之情为主的格局,社会性与时代性明显加强,为了说明这种进步,我想再引几章优秀作品为例,做点介绍。
   当今散文诗坛,活跃着一大批女性作家,写出了不少优秀诗篇,获得广泛赞誉,宋晓杰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作品女性特色不太鲜明,反有一种活力充沛的硬朗性格,《雷是第一个叛逆》《一匹马远去了》,雷和马,都属于豪迈气势的载体,所以被她看中,除了气质、性格的内在原因,我想更重要的是现代意识在起作用,现代意识强化了她的思考能力,试看她的《一匹马远去了》:
   “离弦的箭镞。逃跑的火焰。目光的移动靶。”连用三个意象突出了马的精神,又以城市在缩小的描绘反衬出它的“卑微”。
   一匹马远去了,它只带着勇气和理想,除此以外,别无它物,这时间的坚持者,这特立独行的孤胆英雄。
   一匹马远去了,像一面飘扬的旗帜,渐行渐远,启示而警醒。
   一匹马,就是自己的远方!
   这样富有力度的铿锵语言,让人感情沸腾的热度,是宋晓杰散文诗思考力度的光辉体现。
   再看另一位女诗人郑小琼,她自己就生活和工作在底层,她的散文诗集的名字便叫《疼与痛》,“她站在一个词语上活着:疼”,这当然是出之于自身的切肤之痛,却又不止于此,可贵之处在于她是为所有民工,甚至于不只是为民工而喊疼。在仔细写过自己身体所受的“坚硬的痛”的痛苦之后,她的思考进入了更深刻的心理层面,更让她疼痛的是“没有谁会帮她卸下肉体的、内心的、现实的、未来的疼”:
   机器不会,老板不会,报纸不会,那本脆弱的《劳动法》也不会……
   这已经成为许多人所熟悉的名句,其思想的力度和促人深思的力度都是强烈的。著名诗人雷平阳有一句名言:诗人要“为世界喊疼”,这一点,郑小琼做到了。
   何敬君的《依旧生日夜》写于多年前,我却念念不忘,觉得此诗的深沉和独特,对于抒情和思考,个人性与社会性的课题,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纪念自己的生日,一般都是欢乐的、抒情的,且多半是充满希望,向往和喜悦的情怀,而敬君这篇截然不同。他写道:
   吹灭了三十一根蜡烛,星星也灭了,所有的。
   我猛然发现:夜,真是很黑很黑。
   这之后的几个段落,诗人以斜挂墙上的六弦琴之“枯黄的音符”“欲海泛滥着七色泡沫,浸湿了白帆,污染了旗帜”等等象征性的意象,写出了他对世俗社会“无处不假”的花花世界的失望情绪,充分表达了他的不安和隐忧。尤其让我触目惊心的,是作品的结尾:
   当再一个白昼来临,我该戴上哪一张面具呢?
   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袭上心头,
   我感到真正的沉重。
   他将一个具有良知的青年,对社会上假恶丑的弊端所怀有的无所适从的困惑和悲愤,表达得多么深刻!
   写至此,文章已经很长,应该“收兵”了。想起最近读到张稼文散文诗集《那些小事情》中的一个短章,还是忍不住想将她介绍给读者。由于她风格手法的独特,富有轻松的调侃意味和幽默情趣,是当代散文诗坛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
   如,张稼文散文诗《谕》:
   把大地归还给青草,把天空归还给星星,朕要放羊,还要看星星。
   然后,让这天和地做棺椁。
   钦此
  对于熟悉几千年封建王朝皇权风尚的中国读者,包括常看帝王题材京戏的观众,对于此诗中的描述,当是不难领悟的,尤其“钦此”二字。
其他文献
迷路记  1 春夜里,迷路的我们,来回地走。  归流河刚刚冰雪融化,沙尘暴刚刚横扫过乌兰毛都。  没有露水,草,自觉地绿了,杏花的胭脂遗留了日暮的风尘,像街口招摇的女子。  春天的先行者,总得抵御薄凉。而走向温暖的夜,注定蒙面而行。  继续走,绕弯路。辉煌的灯火多像挤眉弄眼的嘲讽。  如果说有悔意,应当不是繁华置换了荒凉,而是携带明月去凑了一场星星的热闹。  夜空深邃之蓝,我看不清你,你也看不清我
当汽车行业不可挽回地走过了井喷的青春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无论自主品牌企业愿意与否,无法改变的是与合资品牌共存在同一个市场。而自主车企品牌力弱的现况使得产品缺乏溢价能力,因此即使自主车企能坚守利润最薄市场,依旧生存得很艰辛。但遗憾的是,与国际成熟品牌相比,真正意义的“品牌”,国内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三个。这里有一个区别:名气不等于品牌,口碑不等于品牌。  先列举一下熟知的国际品牌,奔驰、宝马、奥迪
Wind Booster节气门控制器  特点:不增加马力,只改变油门的灵敏度,动力就能来得更直接  售价:1260元  对发动机电喷系统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传感器的输入信号非常重要,发动机控制电脑正是综合依据这些关键信号来计算出最终的执行参数,比如喷油量和点火时间,从而控制并影响动力输出。如果能在传感器的前端数据上做点手脚,就可以通过“欺骗”电脑来改变引擎的动力输出,甚至改变车的性格。  这种“欺
不管水有多浅,地有多薄。给一口空气和阳光,荣,不忘染绿原野;枯,不忘反哺大地。  .冷却到荒漠秃岭,回归到草木本心。把香艳留给玫瑰,把洁白留给青莲,把硕大留给皇天后土里的诗行。做低注解的草,背诵《伤寒杂病论》。  草丛间虫鸣出没。  鸣声可抒情,亦可哀怨,寂寥的旁白是草一生的宿命。  寰宇之辽阔,声音总被覆盖。  有草的地方总有风生。  风生可水起,亦可水落。可湮没马蹄,亦可现出牛羊。  每一棵草
北京车展是中国自主品牌本土作战的最佳战场,而作为自主厂商中实力不俗的比亚迪汽车本次则是选择其品牌战略转型后推出的全新产品F3速锐作为主战利器,新车将会在今年6月正式上市,不过车展上却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  F3速锐与它的前代车型相比已经有了完全的改变,整体造型简洁大气,在设计风格上增添了许多新鲜元素,至少不会让你一眼看上去就会就会联想到某款日系车。新车的前脸采用全新设计,前进气格栅很大气,配合一体
2012年8月8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宣布,作为奥迪A4L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重要、最全面的一次改款,多达四十余项全新设计、改进、优化和装备升级的新奥迪A4L正式上市。  与老款相比,新奥迪A4L整体设计体现出奥迪最新的设计语言,使新奥迪A4L展现出更加犀利、更显活力、更具魅力的全新形象。新奥迪A4L的设计完全符合奥迪品牌最新的设计趋势,六边形一体式进气格栅、楔形LED日间行车灯、全新保险杠、更
曆史——英雄辈出  “The best or nothing”,惟有最好,奔驰的一个品牌口号,是信心更是态度。BRABUS也有个非官方口号让你更感痛快:“Best is not enough“。  1977年,Bodo Buschmann博士在德国Bottrop创立这家改装公司。取人名“Buschmann”和地名“Bottrop”的两个首字母,BRABUS的双B品牌标志简单而深刻。猛一看它和宾利的
面对上述充电标准时,很多业内人士表现出一种忧思,即我们国家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充电标准,以便不受制于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抗衡    本届北京车展上,在宝马两辆电动车的侧后方有一个小小的展台,平时就只有一位老外男士站在那里,他手拿着一堆材料,时刻准备派发给周围路过的观众。这是宝马开发的一套充电系统,他提醒我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系统得到了厂商们的共同认可,已经形成了标准。  这些厂商包括了奥迪、宝马、克
越来越炎热的夏天,怎么度过呢?当然是穿上最绚烂的衣服,去海边兜风!即使你无法享受到沙滩上宜人的海风,那么也赶紧把自己装扮起来,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石头森林里,放肆一下!    夏日情趣  宝马2011沙滩精品系列  宝马在2011年夏季推出了配合“宝马之悦”主题的夏季沙滩系列,无论是凉爽的人字拖,还是水球或者板球,都采用清凉的蓝色系,让你在这个炎炎夏日感受到清凉。    SWATCH的生死时速  C
关于多与少所带来的结果总是让我们纠结,所以有个蝙蝠侠那样的管家很重要,不仅不需要处理生活细节问题,还能冲出去当英雄!  在很多德国人的内心世界,其实非常怕别人说他们死板、墨守成规,以至于“创新”这个事对他们来讲就变得严肃又正式,那一定要正儿八经拿出来说的,就像日本人讲笑话都要开发个软件才甘心一样。  此次大众汽车创新日仍旧把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安全,这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范畴;另一个就是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