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训练本来是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听话、说话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口语交际,比较明显而集中地反映学生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语言技巧以及习惯态度等方面的情形。面对社会高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训练要求。由于目前大部分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信息渠道不够广泛,学生的生活面窄而且生活单调,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学校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未能创新等原因,口语交际训练存在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策略改进农村的口语交际教学?笔者作了几点尝试 :
一、无人不说——营造适宜说话的环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运用口语进行交际。这里,要始终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认真领悟课文中的口语交际的要求,用好教材设计中的“口语交际”的内容。
(1)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小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的成功和失败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而小学生口语交际中自信心则更多来自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的严厉训斥;对“误答者”的讽刺、挖苦;对“未答者”的冷淡漠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既要看到抢答者破坏课堂秩序、影响预定教程的一面,更应看到他们专心听讲、思维敏捷和勇于表达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课上“误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确因素,教师给予帮助,尽量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思维的发展、延续和转换。对于“未答者”,教师或以满意的笑容环视之,或说一两句鼓励、关照的话,使“未答者”感觉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达欲望”。
(2)解放孩子——营造开放的环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潜在的创造力。教师必须“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构筑无人不说的开放的“语场”,积极营建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3)让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循序渐进。口语交际的环境,按照教学形式可分为课内和课外。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时,我先鼓励学生即席进行口语交际,接着引导一部分学生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让大家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的范围有顺序的扩大;课外口语交际的环境氛围营造,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大,范围也由小到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环境也比较宽松了。一般,我先让学生在前后左右四人小组内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然后再在大组内交流,最后再让大家自由在全班进行交流。從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逐渐适应了各种语言训练环境。
二、有话可说——创设适宜的“语境”
“语境”,是就说话的具体内容而言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体的生活语言环境,与适宜说话训练的环境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主体。在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时,我便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情境,尽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用书本和生活内容,打造完美的口语交际情境
(1)立足课文创设情境。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那么,怎样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呢?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作一座桥——一座沟通的桥,引社会生活的活水、清水进课堂。这要求教师要结合课文巧妙地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师利用课文创造了一个辩论的情境,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拉近了文本和现实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立足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语文课堂涉及到口语交际时,教学活动应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这就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交际情境生活化,二是交际情境的具体化,有了具体化、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学生们就始终处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讨论、争辨都具有浓浓生活味,口语也更鲜活。
(3)巧引电视媒体创设情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电脑还没有普及,但是电视已经完全走进他们的生活了。电视媒体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将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的兴趣。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午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大赛、演讲赛、大专辨论赛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电视节目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学到多样的口语表达样式,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孩子们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用心营造适宜说话的环境,创设适宜表达的情境,会逐渐形成并得以提高的。在这样的交际过程中,他们才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了“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无人不说——营造适宜说话的环境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运用口语进行交际。这里,要始终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认真领悟课文中的口语交际的要求,用好教材设计中的“口语交际”的内容。
(1)保护表达欲望,让学生“敢”说。小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的成功和失败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而小学生口语交际中自信心则更多来自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欲望”没有给予很好的保护。如:对“抢答者”的严厉训斥;对“误答者”的讽刺、挖苦;对“未答者”的冷淡漠视……要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既要看到抢答者破坏课堂秩序、影响预定教程的一面,更应看到他们专心听讲、思维敏捷和勇于表达的一面,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对课上“误答者”,既要指出不足,更要肯定正确因素,教师给予帮助,尽量使他们感受到“正确答案”是自己思维的发展、延续和转换。对于“未答者”,教师或以满意的笑容环视之,或说一两句鼓励、关照的话,使“未答者”感觉到教师的关怀和信任,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表达成功的欢愉,因而始终保持旺盛的“表达欲望”。
(2)解放孩子——营造开放的环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儿童都有潜在的创造力。教师必须“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构筑无人不说的开放的“语场”,积极营建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3)让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要循序渐进。口语交际的环境,按照教学形式可分为课内和课外。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时,我先鼓励学生即席进行口语交际,接着引导一部分学生走上讲台与大家交流,让大家在课内进行口语交际的范围有顺序的扩大;课外口语交际的环境氛围营造,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大,范围也由小到大,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环境也比较宽松了。一般,我先让学生在前后左右四人小组内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然后再在大组内交流,最后再让大家自由在全班进行交流。從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逐渐适应了各种语言训练环境。
二、有话可说——创设适宜的“语境”
“语境”,是就说话的具体内容而言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体的生活语言环境,与适宜说话训练的环境相辅相成,一起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主体。在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时,我便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情境,尽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用书本和生活内容,打造完美的口语交际情境
(1)立足课文创设情境。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那么,怎样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呢?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作一座桥——一座沟通的桥,引社会生活的活水、清水进课堂。这要求教师要结合课文巧妙地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师利用课文创造了一个辩论的情境,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拉近了文本和现实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立足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语文课堂涉及到口语交际时,教学活动应设计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这就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交际情境生活化,二是交际情境的具体化,有了具体化、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学生们就始终处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讨论、争辨都具有浓浓生活味,口语也更鲜活。
(3)巧引电视媒体创设情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电脑还没有普及,但是电视已经完全走进他们的生活了。电视媒体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将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的兴趣。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午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大赛、演讲赛、大专辨论赛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电视节目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学到多样的口语表达样式,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孩子们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只要用心营造适宜说话的环境,创设适宜表达的情境,会逐渐形成并得以提高的。在这样的交际过程中,他们才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了“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