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四化”教材 数学课堂 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3-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送来了“吉祥三宝”。第一“宝”:张扬个性、充满活力、创新型的学生;第二“宝”:和蔼可亲、民主平等、学习型的教师;第三“宝”: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全新型的教材。学习型的教师如何用好全新型的教材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县通过调查统计,发现90%的教师按教材编排的顺序、例题、课时进行教学,不作任何调整改变;只有10%的教师在公开课时曾经重组教材,改编教材,整合教材。究其原因: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我分析、总结普遍存在的现象后,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化教材
新教材中的教学例子来源于现实生活。主题图色彩明丽;情境的创设信息量大且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练习设计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主。这样的教材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和生活味,让教师和学生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但教材毕竟是静态的,它只能以图案、文字为载体传递数学信息,所以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要认真领会,对教材可作分析、综合、想象、推理,拓展教材的表面信息,深人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全面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如北师大版的一年级《前后》一课,教材出示两幅画,其中一幅画的是长颈鹿、乌龟等动物绕环形跑道赛跑。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这幅图提出关于“前后”的数学问题。有一位学生提问:“蜗牛的后面是谁?”(蜗牛跑在最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提问的学生急得面红耳赤地争辩:“长颈鹿绕过这个弯,不就在蜗牛的后面了吗?”其他学生不置可否地等待老师的评价。这时老师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没有用想象延续主题图,贸然告诉学生“蜗牛后面没有动物”,就会打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应怎么处理呢?“请你们想象一下,长颈鹿绕过弯,蜗牛会爬到哪里?长颈鹿会不会在蜗牛后面?”学生认真思考后认为:从位置上看,绕过那个弯,长颈鹿则在蜗牛身后面;从名次上看,长颈鹿的排名在蜗牛前面。通过这样想象填补延续教材,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不仅分清位置前后,还分清名次前后,真是一石二鸟。这就是老师创造性挖掘教材、深化知识的“创举”。有了分析、综合、想象、推理,教材的数学价值才不可限量。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要拘泥于主题图表面的信息。
二、活化教材
教材浓缩了生活中典型的数学事例,它展示的是一种数学情境,一个数学问题,一种解题策略,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的教学例子可以直接挂图,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的则需要把它还原成生活原型或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而决定。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整理房间》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房间里乱七八糟的:文具、玩具、衣服和鞋乱放,床上被子没有叠放整齐。有些教师在上这一课时,用挂图展示情境,让学生讨论怎样整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词不达意。本来很简单的整理分类,因为表达的障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其实教材提供这幅图,意在告诉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学习“分类”的知识,可因为老师的生搬硬套,教材却成了学生建构知识的绊脚石。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把这一情境再现,活生生地摆在孩子眼前,没有床被就用别的生活用品代替,如在教室里放一张桌子,桌子上书乱放,桌子下面鞋、袜、球、玩具堆在一起,让学生上台操作整理。这样活化教材与教材的情境图异曲同工。学生直接用行动反馈自己掌握分类这一技能的情况,不用依赖语言。
三、淡化教材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具体要求。但是,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全面化。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常常罗列学生的几种解法,也就是教材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解决方法进行预设,这些方法仅供教师教、学生学时参考。有些老师误认为这些方法全部要求学生掌握,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方法在教师的预设中,教师就喜笑颜开;当学生没有想到教材提供的方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时,教师就干脆自己说出来。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捐书活动》,学生计算118+104+95时。书上提供的四种方法分别是摆小正方块、估算、口算、竖式计算。其中摆小正方块。学生始终没想到.老师在学生交流几种方法后,重新摆出小正方块说明计算方法。学生对这种原始直观的方法没有任何兴趣,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竖式计算了.能理解算理,没必要借助这种原始直观的方法了。教师要淡化教材,不要把教材当作圣旨。每一课、每一环节都要原原本本地遵照教材的指示、教材举例的方法,学生一定要人人、样样掌握,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学生能想到的。教师就因势利导;学生确实没想到的.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灵活分析:如果是原始、直观的方法,可以只字不提;如果是最优化的方法,那么老师就不能不提.就应当用讲授法或自学法让学生建构优化算法的知识。
四、变化教材
教材的编写受地域、环境、人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已经尽量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内容。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认知特点也不尽相同,再者不同学校的教具、学具配备也不尽如人意。教材中使用的学具,在有的农村小学。也许走了几里地也找不到这样的学具。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大胆超越教材,突破教材的框框,重新编写实用的、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一数》,教材借助数小正方块(一千个一大块。一百个一整片,十个一长条)让学生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可是很多农村学校中连一个像样的小正方块都没有。因而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重新设计,用数钱(用人民币或在纸片上写上币值)代替数小正方块。“10个10是100”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出示100元,每小组10张100元是1000元,10个小组就有10个1000元,全班合起来就是10000元。学生兴趣盎然.对“百”“千”“万”之间的进率理解更深刻。这样改编的情境.学生感兴趣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我们何乐而不为?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根据学科特点、内容编排、地方特色合理地改编教材,不要因为条件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受阻。
教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打破教材框框的束缚,大胆重组、改编、整合教材。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叉富含数学信息的实例,展开教学,才能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鳊 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43-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送来了“吉祥三宝”。第一“宝”:张扬个性、充满活力、创新型的学生;第二“宝”:和蔼可亲、民主平等、学习型的教师;第三“宝”: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全新型的教材。学习型的教师如何用好全新型的教材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县通过调查统计,发现90%的教师按教材编排的顺序、例题、课时进行教学,不作任何调整改变;只有10%的教师在公开课时曾经重组教材,改编教材,整合教材。究其原因: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我分析、总结普遍存在的现象后,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深化教材
新教材中的教学例子来源于现实生活。主题图色彩明丽;情境的创设信息量大且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练习设计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主。这样的教材散发着浓浓的数学味和生活味,让教师和学生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但教材毕竟是静态的,它只能以图案、文字为载体传递数学信息,所以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要认真领会,对教材可作分析、综合、想象、推理,拓展教材的表面信息,深人挖掘教材的数学价值,全面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如北师大版的一年级《前后》一课,教材出示两幅画,其中一幅画的是长颈鹿、乌龟等动物绕环形跑道赛跑。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这幅图提出关于“前后”的数学问题。有一位学生提问:“蜗牛的后面是谁?”(蜗牛跑在最后)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提问的学生急得面红耳赤地争辩:“长颈鹿绕过这个弯,不就在蜗牛的后面了吗?”其他学生不置可否地等待老师的评价。这时老师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没有用想象延续主题图,贸然告诉学生“蜗牛后面没有动物”,就会打击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应怎么处理呢?“请你们想象一下,长颈鹿绕过弯,蜗牛会爬到哪里?长颈鹿会不会在蜗牛后面?”学生认真思考后认为:从位置上看,绕过那个弯,长颈鹿则在蜗牛身后面;从名次上看,长颈鹿的排名在蜗牛前面。通过这样想象填补延续教材,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不仅分清位置前后,还分清名次前后,真是一石二鸟。这就是老师创造性挖掘教材、深化知识的“创举”。有了分析、综合、想象、推理,教材的数学价值才不可限量。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要拘泥于主题图表面的信息。
二、活化教材
教材浓缩了生活中典型的数学事例,它展示的是一种数学情境,一个数学问题,一种解题策略,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的教学例子可以直接挂图,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的则需要把它还原成生活原型或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要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而决定。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整理房间》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房间里乱七八糟的:文具、玩具、衣服和鞋乱放,床上被子没有叠放整齐。有些教师在上这一课时,用挂图展示情境,让学生讨论怎样整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差,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词不达意。本来很简单的整理分类,因为表达的障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其实教材提供这幅图,意在告诉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学习“分类”的知识,可因为老师的生搬硬套,教材却成了学生建构知识的绊脚石。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把这一情境再现,活生生地摆在孩子眼前,没有床被就用别的生活用品代替,如在教室里放一张桌子,桌子上书乱放,桌子下面鞋、袜、球、玩具堆在一起,让学生上台操作整理。这样活化教材与教材的情境图异曲同工。学生直接用行动反馈自己掌握分类这一技能的情况,不用依赖语言。
三、淡化教材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具体要求。但是,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全面化。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常常罗列学生的几种解法,也就是教材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解决方法进行预设,这些方法仅供教师教、学生学时参考。有些老师误认为这些方法全部要求学生掌握,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方法在教师的预设中,教师就喜笑颜开;当学生没有想到教材提供的方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还是想不出来时,教师就干脆自己说出来。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捐书活动》,学生计算118+104+95时。书上提供的四种方法分别是摆小正方块、估算、口算、竖式计算。其中摆小正方块。学生始终没想到.老师在学生交流几种方法后,重新摆出小正方块说明计算方法。学生对这种原始直观的方法没有任何兴趣,因为他们已经学会竖式计算了.能理解算理,没必要借助这种原始直观的方法了。教师要淡化教材,不要把教材当作圣旨。每一课、每一环节都要原原本本地遵照教材的指示、教材举例的方法,学生一定要人人、样样掌握,这是错误的认识。其实,这些方法仅供参考,学生能想到的。教师就因势利导;学生确实没想到的.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灵活分析:如果是原始、直观的方法,可以只字不提;如果是最优化的方法,那么老师就不能不提.就应当用讲授法或自学法让学生建构优化算法的知识。
四、变化教材
教材的编写受地域、环境、人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已经尽量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内容。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背景、认知特点也不尽相同,再者不同学校的教具、学具配备也不尽如人意。教材中使用的学具,在有的农村小学。也许走了几里地也找不到这样的学具。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大胆超越教材,突破教材的框框,重新编写实用的、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一数》,教材借助数小正方块(一千个一大块。一百个一整片,十个一长条)让学生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可是很多农村学校中连一个像样的小正方块都没有。因而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重新设计,用数钱(用人民币或在纸片上写上币值)代替数小正方块。“10个10是100”学生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出示100元,每小组10张100元是1000元,10个小组就有10个1000元,全班合起来就是10000元。学生兴趣盎然.对“百”“千”“万”之间的进率理解更深刻。这样改编的情境.学生感兴趣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我们何乐而不为?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根据学科特点、内容编排、地方特色合理地改编教材,不要因为条件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受阻。
教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于打破教材框框的束缚,大胆重组、改编、整合教材。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叉富含数学信息的实例,展开教学,才能让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鳊 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