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以问导学 估算乘法 教学实录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57-02
两年前,本人采用“以问导学”教学法执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70页例2),用13问串起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好,荣获南宁市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其教学实录如下:
一、复习旧知提问,激活经验
问题一:早就听说三(1)班是个优秀的班级,请问你们班有多少个同学?
生1:有54个。
问题二:潘老师带的班,大约有60人,猜猜看,老师带的班可能有多少人?
生2:可能有61或62人。
生3: 61到64人都有可能。
生4:也有可能是55到59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
61、62、63、64 55、56、57、58、59)
问题三: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4:用四舍五入法,个位是1到4的去掉,个位是5到9的进一。
(教师在61到64下写“四舍”,在55到59下写“五入” )
师:看来你们班真是名不虚传呀,请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或整百数。教师用卡片出示下面各数:29、41、597、320、77 、186,学生依次回答。
师:听说你们的口算也非常厉害,潘老师想见识见识。出示口算题卡:
80×9 60×5 300×4 700×6
90×2 500×8 (指名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知提问,引领探究
师:再过几天“两会一节”将在我们南宁举行,为了迎接“两会一节”,南宁打扮得可漂亮了,请看!(课件出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盛况)
潘老师要组织三年级同学来南宁参观,租车时碰到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忙。教师课件出示: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
问题四:租6辆车够不够坐?你们能帮潘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刚刚算了一下每辆车42个座位,6辆车就是42×6=252(个),230人,不但够坐,还多出了22个。
问题五: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简便。因为题目只是问够不够坐,也就是说答案只有两种可能性,够或者不够,而没必要算出多多少个。
问题六:那6×42大约是多少,怎么算比较简便呢?
(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分别请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3:每辆车42个座位,我们把42≈40,6辆车可坐240人,而实际人数还不到240人,所以肯定够坐。
师:你回答得真好!
问题七:生1,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1:我明白了,题目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多多少人,所以生3的方法比我的简便。但如果题目要求多多少人的话,我想就只能用我这种方法了。
师:你不仅能找出不简便的原因,还能把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作比较,你也真了不起!
问题八: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4:他们都没有去算精确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师:是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只需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教师板书课题)运用估算,会比较简便。板书:6×42≈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三、巩固应用提问,强化认知
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出示: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38个座位。)
问题九:本来老师打算租42位的车,可这种车租完了,只有38位的车。230个同学还租6辆车,够不够坐?
学生估算:38≈40,40×6=240后大部分学生喊够了,有几个学生喊:不够,不够。
问题十:估算出来都是240个,有的同学认为够,有的认为不够,为什么呢?
(教师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正方生1:240个大于230个,所以够了。
反方生2:把38看成40,每辆多算了2个,6辆多算12个,240比230多的是10个,所以还差2个。
问题十一:不够的这两个同学怎么办?
生3:给他们自己坐私家车来。
生4:那就给他们站着来。
生5:这样可超载了,又不安全。
生6:多租1辆,租7辆。
师:给两个坐38位的车?
生6:租5辆38位的车,再租一辆车位比38多一点的车。
生7:也可租一辆“的士”车。
师:哦,这样想的好!
四、归纳总结提问,强化记忆
问题十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请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让学生自由纷说)
问题十三:这节课哪个组学得最棒?你们能估算出你们组得多少分吗?
(注:教师在课中根据每组的表现,在黑板上给每组加分,每次加的分数在85到94之间。)
教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节课我以问题为中心引领教学,让数学教学更本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问”导趣,使学生乐学。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就创设“租车”去南宁参观旅游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形中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实际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租车问题”成为课堂研究点的核心,有了“问题”来穿针引线,研究点串成了一条研究线,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也使课堂结构紧凑完整,首尾呼应。从初始性的问题,随着老师的精心引导层层展开教学,变成过程性的问题,学生积极地经历估算的全过程,有效地突破研究点,深化研究点。
2. 以“问”导思,使学生活学。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依据这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在教学新知时,我提出了 “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租6辆车够不够坐?”“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那6×42大约是多少,怎么算比较简便呢?”这三个问题。我在学生思考交流前提出了明确要求,引领学生有序思考。有了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台,面对问题,学生大多能够凭借思考交流,从问题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交流凸显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3. 以“问”导法,使学生会学。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要结合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重要之处。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租6辆车够不够坐?” 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并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后再创设了“本来老师打算租42位的车,可这种车租完了,只有38位的车。230个同学还租6辆车,够不够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白只用估算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生成了“估算出来都是240个,有的同学认为够,有的认为不够,为什么呢?” 的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虽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但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方法得到优化,生成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再围绕这些主问题来预设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最后结合生成问题指导学生去领悟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学会” 为“会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57-02
两年前,本人采用“以问导学”教学法执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70页例2),用13问串起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好,荣获南宁市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其教学实录如下:
一、复习旧知提问,激活经验
问题一:早就听说三(1)班是个优秀的班级,请问你们班有多少个同学?
生1:有54个。
问题二:潘老师带的班,大约有60人,猜猜看,老师带的班可能有多少人?
生2:可能有61或62人。
生3: 61到64人都有可能。
生4:也有可能是55到59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
61、62、63、64 55、56、57、58、59)
问题三: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4:用四舍五入法,个位是1到4的去掉,个位是5到9的进一。
(教师在61到64下写“四舍”,在55到59下写“五入” )
师:看来你们班真是名不虚传呀,请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或整百数。教师用卡片出示下面各数:29、41、597、320、77 、186,学生依次回答。
师:听说你们的口算也非常厉害,潘老师想见识见识。出示口算题卡:
80×9 60×5 300×4 700×6
90×2 500×8 (指名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知提问,引领探究
师:再过几天“两会一节”将在我们南宁举行,为了迎接“两会一节”,南宁打扮得可漂亮了,请看!(课件出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盛况)
潘老师要组织三年级同学来南宁参观,租车时碰到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忙。教师课件出示: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
问题四:租6辆车够不够坐?你们能帮潘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生1:我刚刚算了一下每辆车42个座位,6辆车就是42×6=252(个),230人,不但够坐,还多出了22个。
问题五: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简便。因为题目只是问够不够坐,也就是说答案只有两种可能性,够或者不够,而没必要算出多多少个。
问题六:那6×42大约是多少,怎么算比较简便呢?
(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分别请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3:每辆车42个座位,我们把42≈40,6辆车可坐240人,而实际人数还不到240人,所以肯定够坐。
师:你回答得真好!
问题七:生1,你觉得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生1:我明白了,题目并没有要我们求出多多少人,所以生3的方法比我的简便。但如果题目要求多多少人的话,我想就只能用我这种方法了。
师:你不仅能找出不简便的原因,还能把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作比较,你也真了不起!
问题八: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4:他们都没有去算精确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师:是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只需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教师板书课题)运用估算,会比较简便。板书:6×42≈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三、巩固应用提问,强化认知
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出示: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38个座位。)
问题九:本来老师打算租42位的车,可这种车租完了,只有38位的车。230个同学还租6辆车,够不够坐?
学生估算:38≈40,40×6=240后大部分学生喊够了,有几个学生喊:不够,不够。
问题十:估算出来都是240个,有的同学认为够,有的认为不够,为什么呢?
(教师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正方生1:240个大于230个,所以够了。
反方生2:把38看成40,每辆多算了2个,6辆多算12个,240比230多的是10个,所以还差2个。
问题十一:不够的这两个同学怎么办?
生3:给他们自己坐私家车来。
生4:那就给他们站着来。
生5:这样可超载了,又不安全。
生6:多租1辆,租7辆。
师:给两个坐38位的车?
生6:租5辆38位的车,再租一辆车位比38多一点的车。
生7:也可租一辆“的士”车。
师:哦,这样想的好!
四、归纳总结提问,强化记忆
问题十二: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请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让学生自由纷说)
问题十三:这节课哪个组学得最棒?你们能估算出你们组得多少分吗?
(注:教师在课中根据每组的表现,在黑板上给每组加分,每次加的分数在85到94之间。)
教后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节课我以问题为中心引领教学,让数学教学更本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问”导趣,使学生乐学。
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就创设“租车”去南宁参观旅游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形中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实际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租车问题”成为课堂研究点的核心,有了“问题”来穿针引线,研究点串成了一条研究线,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也使课堂结构紧凑完整,首尾呼应。从初始性的问题,随着老师的精心引导层层展开教学,变成过程性的问题,学生积极地经历估算的全过程,有效地突破研究点,深化研究点。
2. 以“问”导思,使学生活学。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依据这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在教学新知时,我提出了 “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租6辆车够不够坐?”“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那6×42大约是多少,怎么算比较简便呢?”这三个问题。我在学生思考交流前提出了明确要求,引领学生有序思考。有了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台,面对问题,学生大多能够凭借思考交流,从问题中有效地引出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交流凸显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3. 以“问”导法,使学生会学。
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要结合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重要之处。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230个同学要外出参观,每辆车42个座位,租6辆车够不够坐?” 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并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后再创设了“本来老师打算租42位的车,可这种车租完了,只有38位的车。230个同学还租6辆车,够不够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白只用估算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生成了“估算出来都是240个,有的同学认为够,有的认为不够,为什么呢?” 的问题的过程。这个问题来自于学生,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虽然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但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方法得到优化,生成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再围绕这些主问题来预设好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最后结合生成问题指导学生去领悟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学会” 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