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赫玛托娃是二十世纪俄国的一位伟大的女诗人,她的诗歌风格耐人寻味,独特的意象令人惊叹。诗人一生写过多首爱国诗,本文选取其中两诗首《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和《故乡的土》进行解析,探究阿赫玛托娃的故土情节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 阿赫玛托娃 《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 《故乡的土》 故土情节
阿赫玛托娃是二十世纪初俄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她的诗歌的风格是俄国诗歌的古典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有机结合。她生前曾出版过六种单行本的诗集,其中包括多首爱国诗。本文选取《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和《故乡的土》这两首诗进行解析,以最大限度地求取“窥一斑而见全貌”的结果,了解阿赫玛托娃的内心活动及其创作艺术。
阿赫玛托娃对于祖国有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是阿赫玛托娃于1922年创作的以祖国为主题的无题诗。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它描绘了诗人对革命的茫然却又不忍抛下自己祖国而远逃外乡的心理画象。她鄙视、同情那些卖国求荣及出逃他乡的人,就像诗中所说的:
……
我厌恶他们粗俗的奉承,
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
……
我永远怜悯沦落他乡的游子,
他像囚徒,像病夫。
……
在艺术上,作者采用了她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即内心独白,如:“我厌恶他们粗俗的奉承,/……/我永远怜悯沦落他乡的游子,/……”这种“我”的独白,“我”与“你”的对白在阿赫玛托娃的诗中比比皆是。例如:
我爱上了你/却产生了苦恼
……
不过我不喜欢黄昏的到来,
不爱海风,不愿说“你走开”。
我不祈求智慧和力量。
但,要让我取取暖,烤烤火!
这种内心独白使诗歌蕴含了戏剧化的特征,赋予了言语行动性。对话的言语表述无论如何隐秘,它都是内心运动暴露无遗的外在表征。内心的运动,能使言语之流湍急、汹涌、闪烁变化不定。尤其是内心独白,其性质就是自己讲述自己,就是客观的。因此,内心独白更能赋予诗歌言语以活力,更能客观地反映诗人内心的活动。而通过这首诗中的内心独白,我们更能了解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迷茫又挚爱的复杂感情。
从《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中我们感悟了诗人对祖国的忠实的信念,也看到了诗人开始走出早年所参加的阿克梅派的影响,不再拘泥于“室内情”,而开始写一些讴歌祖国的好诗。如果说《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反映了诗人早年对于祖国的情感,那么在《故乡的土》一文中则折射出诗人晚年时期对于祖国的认识。虽然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跨度达39年,但这两首诗就其情感主线来讲却具有某种承接性。《故乡的土》标题下所引的两行诗正是《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这首诗的最后两行。这表明,诗人所写的关于祖国的主题诗是一脉相承的,研究它们,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思想的发展与艺术的升华。
相对于《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这首诗来讲,《故乡的土》的新意在于:它是诗人在晚年,在经过坎坷的生命历程后,对于祖国的更平和却更深刻的认识。思想境界跟艺术造诣都非常地深。
在《故乡的土》一诗中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眼前景(故乡的泥土),却是诗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反映了非平常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对于故土(祖国)的珍贵情谊。在诗中,诗人不露斧凿地使情与景交融,还让诗歌的理与情并茂。“理”是人对外界生活概念性的本质把握,但在美的创造过程中,理往往和情感、想象、感知等交融在一起,成为审美感受中潜在的、深层的理知认识,而不同于一般认识论中的理性认识。“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我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理”与“情”融合而成的“意”,可以以自觉意识的形态存在,也可以以非自觉的意识(潜意识)的形态存在。在潜意识中还包含着由历史性积淀、遗传而来的“种族集体无意识”和由社会性积累而来的“个人无意识”。在《故乡的土》这首诗中,诗人将对故土的理性认识同自己对故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包含自觉意识,又包含非自觉意识的“意”,即对故土的发自内心的挚爱。
诗题叫做“故乡的土”,这里其实包含了双层的意思。它既可指故乡的泥土,又可指祖国。诗人着眼于“祖国”,又从故乡的泥土这小处着手,使得全诗含蕴深远,形象鲜明。在这里,“故乡的土”属于具象性意象,诗人借用故乡的土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情感。这种具象性意象我们在阿赫玛托娃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例如,在诗歌《爱》中,她这样描写“爱”:
有时像条小蛇蜷成一团,
偎在心田施展法术,
有时像只小鸽子
整天在白色窗台上叽叽咕咕,
她把爱比作小鸽子,比作小蛇。用“小蛇”、“小鸽子”这样的具象性意象去表达爱这样一个抽象的理念。再比如说,在《吟唱最后一次会晤》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竟把左手的手套
戴在右手上。
诗人把内心的绝望与彷徨用“戴错手套”这样的具象性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意象对于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必须包容它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对于具象性意象来说就是抽象,对于非具象性意象来说就是具象。在《故乡的土》这一诗中诗人让诗的具象性意象与抽象达到了相容的自然和谐的状态。另外,从整首诗着眼,我们只看到“故乡的土”这一意象,可能会觉得单一。但是,就像庞德所说:“意象是在顷刻间理智和感情结合成一个综合体,或一个结节,呈现在诗人眼前。一个诗人写了一堆作品也许还不如找到一个‘意象’有价值。”“故乡的土”这看似单一的意象却足以架构我们与诗人内心感情的桥梁。
在诗中,诗人通过“故乡的土”这一意象作为我们感知诗人情感的桥梁,但诗人在诗中却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鉴了民歌中正反相衬的手法“不是……,而是……”,但诗人只取前半部,而舍去后半部,留给读者自己体会,使诗充满弦外话。如她说:
我们不把它珍藏在香蘘里佩带在胸前,
我们也不声嘶力竭地为它编写诗篇,
……
第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但我们可以把它牢牢地记在心上,或者说,但它对于我们始终非常珍贵。第二句话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它,而不用故作姿态。阿赫玛托娃想纵情讴歌故土的可贵,却又极言它的平淡,无非是想暗示我们:故土的真正价值,不是人们的一时感觉所能感知,而是无价之宝。只有“躺在它怀里就化作它”,这一意象才能揭开这个奥秘,但诗人始终没有道明,留给我们仔细体味。
除了言外之意,诗中还充满了对立的分裂,“但那不是二元意义的对立及分裂与循环,而是一元之内的对立及分裂与循环”。例如诗中诗人一面写故土“不扰乱我们心酸的梦境”,一面又说“我们也不把它看成天国一般”;一面写它不过是“套鞋上的土,牙齿间的沙,我们踩它、嚼它、践踏它”,一面又说“当我们躺在它的怀抱里,我们就变成了它”。从这些对立的分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这样的情感:不管是处于平静,还是经历风雨,我们要经得起各种波澜的考验,始终保持对祖国真挚的信念。
《故乡的土》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可是,当我们躺在它的怀抱里,我们就变成了它,/因此,我们才如此自然地把它称为自己的家。”这两句话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论是《抛下祖国,任敌人蹂躏……》,还是《故乡的土》,它们都深切地体现了诗人不管处于何种境遇,对于祖国忠贞不渝的爱。从《抛下祖国,任敌人蹂躏……》到《故乡的土》,既是诗人故土情节的不断深化,又体现了诗人艺术造诣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阿赫玛托娃著.乌兰汗译.俄罗斯文学肖像——乌兰汗译作选[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2-512.
[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5.
[3]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M].昆仑出版社,2005:71,120.
[4]俞兆平.诗美解悟[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23.
[5]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7.
[6]顾蕴璞.诗国寻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黄玫.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景与情[J].中国俄语教学,2005,(3).
关键词: 阿赫玛托娃 《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 《故乡的土》 故土情节
阿赫玛托娃是二十世纪初俄国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她的诗歌的风格是俄国诗歌的古典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有机结合。她生前曾出版过六种单行本的诗集,其中包括多首爱国诗。本文选取《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和《故乡的土》这两首诗进行解析,以最大限度地求取“窥一斑而见全貌”的结果,了解阿赫玛托娃的内心活动及其创作艺术。
阿赫玛托娃对于祖国有她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是阿赫玛托娃于1922年创作的以祖国为主题的无题诗。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它描绘了诗人对革命的茫然却又不忍抛下自己祖国而远逃外乡的心理画象。她鄙视、同情那些卖国求荣及出逃他乡的人,就像诗中所说的:
……
我厌恶他们粗俗的奉承,
我不会为他们献出歌曲。
……
我永远怜悯沦落他乡的游子,
他像囚徒,像病夫。
……
在艺术上,作者采用了她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即内心独白,如:“我厌恶他们粗俗的奉承,/……/我永远怜悯沦落他乡的游子,/……”这种“我”的独白,“我”与“你”的对白在阿赫玛托娃的诗中比比皆是。例如:
我爱上了你/却产生了苦恼
……
不过我不喜欢黄昏的到来,
不爱海风,不愿说“你走开”。
我不祈求智慧和力量。
但,要让我取取暖,烤烤火!
这种内心独白使诗歌蕴含了戏剧化的特征,赋予了言语行动性。对话的言语表述无论如何隐秘,它都是内心运动暴露无遗的外在表征。内心的运动,能使言语之流湍急、汹涌、闪烁变化不定。尤其是内心独白,其性质就是自己讲述自己,就是客观的。因此,内心独白更能赋予诗歌言语以活力,更能客观地反映诗人内心的活动。而通过这首诗中的内心独白,我们更能了解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迷茫又挚爱的复杂感情。
从《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中我们感悟了诗人对祖国的忠实的信念,也看到了诗人开始走出早年所参加的阿克梅派的影响,不再拘泥于“室内情”,而开始写一些讴歌祖国的好诗。如果说《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反映了诗人早年对于祖国的情感,那么在《故乡的土》一文中则折射出诗人晚年时期对于祖国的认识。虽然这两首诗的创作时间跨度达39年,但这两首诗就其情感主线来讲却具有某种承接性。《故乡的土》标题下所引的两行诗正是《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这首诗的最后两行。这表明,诗人所写的关于祖国的主题诗是一脉相承的,研究它们,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思想的发展与艺术的升华。
相对于《抛弃国土,任敌人蹂躏……》这首诗来讲,《故乡的土》的新意在于:它是诗人在晚年,在经过坎坷的生命历程后,对于祖国的更平和却更深刻的认识。思想境界跟艺术造诣都非常地深。
在《故乡的土》一诗中我们看似平平淡淡的眼前景(故乡的泥土),却是诗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反映了非平常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对于故土(祖国)的珍贵情谊。在诗中,诗人不露斧凿地使情与景交融,还让诗歌的理与情并茂。“理”是人对外界生活概念性的本质把握,但在美的创造过程中,理往往和情感、想象、感知等交融在一起,成为审美感受中潜在的、深层的理知认识,而不同于一般认识论中的理性认识。“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我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理”与“情”融合而成的“意”,可以以自觉意识的形态存在,也可以以非自觉的意识(潜意识)的形态存在。在潜意识中还包含着由历史性积淀、遗传而来的“种族集体无意识”和由社会性积累而来的“个人无意识”。在《故乡的土》这首诗中,诗人将对故土的理性认识同自己对故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包含自觉意识,又包含非自觉意识的“意”,即对故土的发自内心的挚爱。
诗题叫做“故乡的土”,这里其实包含了双层的意思。它既可指故乡的泥土,又可指祖国。诗人着眼于“祖国”,又从故乡的泥土这小处着手,使得全诗含蕴深远,形象鲜明。在这里,“故乡的土”属于具象性意象,诗人借用故乡的土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情感。这种具象性意象我们在阿赫玛托娃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例如,在诗歌《爱》中,她这样描写“爱”:
有时像条小蛇蜷成一团,
偎在心田施展法术,
有时像只小鸽子
整天在白色窗台上叽叽咕咕,
她把爱比作小鸽子,比作小蛇。用“小蛇”、“小鸽子”这样的具象性意象去表达爱这样一个抽象的理念。再比如说,在《吟唱最后一次会晤》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竟把左手的手套
戴在右手上。
诗人把内心的绝望与彷徨用“戴错手套”这样的具象性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意象对于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必须包容它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对于具象性意象来说就是抽象,对于非具象性意象来说就是具象。在《故乡的土》这一诗中诗人让诗的具象性意象与抽象达到了相容的自然和谐的状态。另外,从整首诗着眼,我们只看到“故乡的土”这一意象,可能会觉得单一。但是,就像庞德所说:“意象是在顷刻间理智和感情结合成一个综合体,或一个结节,呈现在诗人眼前。一个诗人写了一堆作品也许还不如找到一个‘意象’有价值。”“故乡的土”这看似单一的意象却足以架构我们与诗人内心感情的桥梁。
在诗中,诗人通过“故乡的土”这一意象作为我们感知诗人情感的桥梁,但诗人在诗中却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鉴了民歌中正反相衬的手法“不是……,而是……”,但诗人只取前半部,而舍去后半部,留给读者自己体会,使诗充满弦外话。如她说:
我们不把它珍藏在香蘘里佩带在胸前,
我们也不声嘶力竭地为它编写诗篇,
……
第一句话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但我们可以把它牢牢地记在心上,或者说,但它对于我们始终非常珍贵。第二句话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它,而不用故作姿态。阿赫玛托娃想纵情讴歌故土的可贵,却又极言它的平淡,无非是想暗示我们:故土的真正价值,不是人们的一时感觉所能感知,而是无价之宝。只有“躺在它怀里就化作它”,这一意象才能揭开这个奥秘,但诗人始终没有道明,留给我们仔细体味。
除了言外之意,诗中还充满了对立的分裂,“但那不是二元意义的对立及分裂与循环,而是一元之内的对立及分裂与循环”。例如诗中诗人一面写故土“不扰乱我们心酸的梦境”,一面又说“我们也不把它看成天国一般”;一面写它不过是“套鞋上的土,牙齿间的沙,我们踩它、嚼它、践踏它”,一面又说“当我们躺在它的怀抱里,我们就变成了它”。从这些对立的分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这样的情感:不管是处于平静,还是经历风雨,我们要经得起各种波澜的考验,始终保持对祖国真挚的信念。
《故乡的土》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可是,当我们躺在它的怀抱里,我们就变成了它,/因此,我们才如此自然地把它称为自己的家。”这两句话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国古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无论是《抛下祖国,任敌人蹂躏……》,还是《故乡的土》,它们都深切地体现了诗人不管处于何种境遇,对于祖国忠贞不渝的爱。从《抛下祖国,任敌人蹂躏……》到《故乡的土》,既是诗人故土情节的不断深化,又体现了诗人艺术造诣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阿赫玛托娃著.乌兰汗译.俄罗斯文学肖像——乌兰汗译作选[Z].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2-512.
[2]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5.
[3]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M].昆仑出版社,2005:71,120.
[4]俞兆平.诗美解悟[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23.
[5]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7.
[6]顾蕴璞.诗国寻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黄玫.阿赫玛托娃抒情诗中的景与情[J].中国俄语教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