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他的诗集《吉檀迦利》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相较于诗歌,他的小说创作学界则少有关注。泰戈尔的小说不同于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和早期的情节小说,它既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也不注重讲述情节生动的故事,而是带给人一种散文化、意象化的独特韵味。所以,当读者以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衡量泰戈尔的小说时,就不免有所诟病。事实上,泰戈尔的小说不是要反映现实,而是要呈现出一种审美追求,“通过文学作品达到纯粹审美观照的境界”,重在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我们在这里把他的小说归为写意小说。
王义军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中给写意小说的定义是:“本着通过人生艺术化以救亡图存和继承民族美学传统的思路,在创作小说时,不用于塑造丰富独特的人物性格、讲述生动曲折的故事,而是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具有无限张力、能传达作者的人生和宇宙意识的意蕴和意境。具有这种品格的小说,就是写意小说。”泰戈尔的小说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意念,他笔下的人物和场景都是其理想和意念的化身。“写意小说并不强调叙事视角的内化,它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主观情感客观化,又可以使宇宙人情化。” 泰戈尔的小说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性小说,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意念客观化到人物和情境之上。抒情,是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是直抒胸臆,它的核心是情;而写意,则侧重于整体性的创造境象,强调在直观的把握中去领略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的核心是境。
泰戈尔小说的写意美
在泰戈尔的写意小说中,人物塑造被置于不再突出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景物和意念的经营。纵观他的小说,找不到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典人物形象,他们都像一个个淡淡的影子,一个个模糊的轮廓:《女乞丐》中的科莫尔、《河边台阶的诉说》中的库苏姆和《太阳和乌云》中的小女孩等等,她们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个性特征和激烈的内心冲突,除善良单纯之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完全可以用另一篇小说中的人物替换。他们是凝结着作者主观情感体验的意象化人物,作为一种抒情元素成为文本叙述中“有意味”的独特存在。
宁静的中午,在山顶凉爽的树阴下,16岁的奥莫尔辛赫,用温和的语调缓慢地朗读着《罗摩衍那》。每当读到为非作歹的罗波那劫走悉多的时候,他就义愤填膺,怒不可遏。10岁的科莫尔代碧,用她那双沉静的鹿眼望着他的脸,静静地听着他朗读,每当听他读到悉多在无忧林中恸哭的时候,她的睫毛上就挂满了泪花。广阔的天宇渐渐地升起了星光,萤火虫在黑暗的暮色中闪着光亮,这时候他们俩便手拉手回到茅屋。科莫尔代碧自尊心很强;要是谁说了她几句,她就会把脸藏在奥莫尔辛赫的怀里,哭泣不止。如果奥莫尔辛赫对她婉言安慰,小心翼翼地吻着她那挂满泪水的面颊,为她拭去泪水,那么这个女孩儿的一切痛苦就会消逝。
读者脑海里可能浮现一幅美丽的画面,但人物形象却是模糊的轮廓,善良单纯的男孩儿和女孩儿,没有突出的性格,人物像美丽的意象符号融进小说营造的宁静和谐的画面里,没有时间的流动,只有空间的定格,是美丽乡村理想和真善美意念的表达。
科莫尔的母亲,躺在茅屋里的病榻上。寒风透过破旧的房舍,猛烈地吹进室内。倒在草铺上的寡妇,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没有人点灯,屋里黑洞洞的。科莫尔一大早就出去乞讨,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惶恐不安的寡妇每听到脚步声,就以为科莫尔回来了,因而十分激动。寡妇多次想挣扎着起来,去寻找科莫尔,但是她起不来。这位母亲怀有多少热切希望,哭泣着向神仙祈求。
我们看到一个生病母亲对女儿的担心和焦虑,但这些是叙述的而不是描摹出来的,这位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她是怎样的惶恐,又是如何地期盼女儿,如何地担忧焦虑,我们没有清晰的把握。然而这些模糊的画面,却浸满了作者的情感,对于科莫尔的担心,对于这对母女的同情,对于母亲对女儿爱的感动浸满纸面。生病的母亲和其他母亲一样,是作者对于母爱理解的意象化。
泰戈尔的小说缺少西方情节小说的“情节整一性”与“时间秩序感”,他的一些小说开头总要写一段“闲话”来引出要写的故事,或指出写故事的原因。比如《河边台阶的诉说》在讲述库苏姆的故事之前先写了一段抒情性的台阶自述;《太阳与乌云》开头先写太阳和乌云的嬉戏来引出主人公的故事。它在逻辑结构的外形上表现出“散化”和“缀段”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小说在空间化叙事上的整一性和秩序感,形成美学上的“对称”与“和谐”之美,而这种空间感被深层的“意”和“神”所统摄。不像传统写实小说那样是以时间结构全文,他的小说中时间概念往往很模糊,而是运用一个个空间结构,塑造意境。他没有遵循时间顺序来引出或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随着作者或人物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浓厚的情感化色彩,打上了鲜明的意象化烙印,象征或隐喻了某种文本意义。小说的构思不再是由形象到观念,而是由意念到形象和具象。因此,小说中的情境就不再是对于现实的模仿,而是对于意念的拟想。
河水和陆地仿佛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芒果林下边的河滩上,生长着一片腰果树林,恒河的水已经漫到了那里。在河湾处有三堆破旧的砖头,已被水包围。系在岸边槐树上的渔船,随着早晨的潮水漂浮、动荡——充满青春活力的顽皮的潮水,在嬉戏,在击打着渔船的两舷,犹如揪住小船的鼻子,开着甜蜜的玩笑。
环境描写大多融入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情绪,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开铺陈,营造出了表现人物命运、心理、情绪的特殊情境,传递人物的心声和作者的呐喊。例如:
长期来,我总是同时感觉到库苏姆双脚的触摸和她的脚镯的响声——可是,今天却突然听不到她那脚镯的声音。因此,在这黄昏时刻,河水好像在呜咽,风在拂弄着芒果树的枝叶,悲悲楚楚,凄凄切切。
库苏姆没有来,河水像在呜咽,树叶也变得凄凄切切,完全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意象化场景被深深烙上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色彩,支撑文本叙述的大多是一个个意象化场景的拼接组合,这些完全转化成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有意味”的场景,与真实的现实场景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距离,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表现,生成了文本描写的神似状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结合,作者善于捕捉意念的瞬间闪动之美,然后以联想性的思维,将相关意象联系在一起。小说不对现实模仿,而是再造一个心理和意念化的现实,由此构成一个臆想性的小说空间。
写意精神与古典诗学
人的心灵体验是通过表达(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艺术符号、科学符号、行为符号)来使人理解的。这种表达依赖于符号又超越符号,让人直接感受它所“意味”的、指代的东西。也就是说,以“有限”来表达写“无限”,使人从有限的表达中获得无限的领悟。这是写意的最高艺术效果。“有限”与“无限”是泰戈尔哲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有限”是指现实的生活,具体的事物,当下的人生。“无限”是指超越性的永恒,最高的存在,理想化的人生境界。泰戈尔的小说不重在写实,而是运用写意的手法来传达人物和景物背后的无限境界。泰戈尔曾在其散文《事实与真实》中谈道:“我们的心灵徘徊在知识王国里,那个知识王国的形状是两面都写了字的,它的一面写着‘事实’,另一面写着‘真实’。按事物本来面目所发生的事叫事实,这个事实却依赖于真实而存在。”再多的事实终都归于唯一的真实。写意精神的确立就是不注重外在事物的描画,而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诗歌的写意精神深层次地影响着其小说创作。他善于抒情和营造意境,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有诗的痕迹,人物成为一个个美的意象,情境成为一个个蕴含作者情绪和心象的意境。泰戈尔曾谈到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受感情的激励,“世界总是日以继夜地抚触着我们的心。由于这个抚触,总有一些响声从我们心弦上发出”。以情感为出发点,不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浸染着作者的情感,呈现出有着内在无限张力的写意美。
“味”是印度古典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最早的系统的戏剧诗学著作 《舞论》中,就已提出了“味”的概念,而且把“味”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之所以作品中要追求“味”,是因为有“味”才有情,而“情之为情,因为它们使人感知艺术作品的意义”(《舞论》)。也就是说,印度诗学中的“味”论,主要强调了艺术和情感的关系,即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以“味”作为艺术美的整体体现是泰戈尔诗学的基本思想之一。他认为“味”在文艺作品中是一种整体的情调,给人以整体性的审美感受。“某个诗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象,把一束束情感,缚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使它们在人心面前清晰起来,由此我们获得了欢悦。”作为一个诗人,他强调:“就在情味里,也就是在所有方面的心灵感受里,我们以特殊的方式认识自己,在那个认识里有特殊的享乐。”泰戈尔作为印度古典诗学的现代继承者,这种情味论对泰戈尔的诗学观有着很深的影响,也成为泰戈尔小说写意精神的基础。
“韵”是印度古典诗学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韵,便得益于印度古典诗学中的韵。欢增的《韵光》是最早系统地阐释“韵”这一范畴的诗学著作,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诗的灵魂是韵。”泰戈尔将韵律视为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个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的体现。同时,韵律也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转。泰戈尔在他的《美与文学》中指出:“善与恶,哀与乐,生与死等一切现象都在抛起和掉落,不断变换着,创造宇宙音乐的韵律。”正是这种独特的哲学辩证思维,使得泰戈尔的小说不是追求现实描写的真实,而是追求精神上的真实,这也是写意精神的本质所在。
“曲语”(即曲折的表达方式)也是印度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概念。婆摩诃的《诗庄严论》是对梵语文学理论的初步总结,其中提出 “庄严”是诗美的主要因素。而“庄严”的实质是“曲语”。他论述了谐音、明喻和隐喻等39种庄严。曲语实质上是从有限中暗示出无限。泰戈尔运用隐喻,暗示出其情绪和意念。如《乌云和太阳》中作者通过对乌云和太阳的描写来隐喻男女主人公的关系——
那一天,太阳和乌云在天空中互相追逐着,位于路旁被雨水冲洗过的碧绿的田野,在阳光和云影的辉映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市场附近,停着一辆大马车,离它不远有一家食品杂货店。在这个商店里,一伙毗湿奴派的行脚僧,在琴鼓饶拔的伴奏下唱着歌:来吧,来吧,回来吧!
这段是男女主人公历尽波折将要再次相见的情景。阳光和云影交相辉映,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隐喻出男女主人公历尽苦难,涅槃重生将是一番美好的前景。文中在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时不断穿插乌云和太阳的景色描写,这些并不是實景,而是作者拟想的景象,来隐喻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和彼此的关系。
情味论谈及艺术与情感的关系,“韵”和“曲语”指明艺术的暗示功能,寻求有限中的无限。这些诗学传统中的精华与写意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写意重在传达物态的意态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情致。这便是泰戈尔小说的写意精神的体现。
王义军的《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中给写意小说的定义是:“本着通过人生艺术化以救亡图存和继承民族美学传统的思路,在创作小说时,不用于塑造丰富独特的人物性格、讲述生动曲折的故事,而是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具有无限张力、能传达作者的人生和宇宙意识的意蕴和意境。具有这种品格的小说,就是写意小说。”泰戈尔的小说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意念,他笔下的人物和场景都是其理想和意念的化身。“写意小说并不强调叙事视角的内化,它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主观情感客观化,又可以使宇宙人情化。” 泰戈尔的小说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性小说,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意念客观化到人物和情境之上。抒情,是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是直抒胸臆,它的核心是情;而写意,则侧重于整体性的创造境象,强调在直观的把握中去领略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的核心是境。
泰戈尔小说的写意美
在泰戈尔的写意小说中,人物塑造被置于不再突出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景物和意念的经营。纵观他的小说,找不到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典人物形象,他们都像一个个淡淡的影子,一个个模糊的轮廓:《女乞丐》中的科莫尔、《河边台阶的诉说》中的库苏姆和《太阳和乌云》中的小女孩等等,她们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个性特征和激烈的内心冲突,除善良单纯之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一个小说里的人物完全可以用另一篇小说中的人物替换。他们是凝结着作者主观情感体验的意象化人物,作为一种抒情元素成为文本叙述中“有意味”的独特存在。
宁静的中午,在山顶凉爽的树阴下,16岁的奥莫尔辛赫,用温和的语调缓慢地朗读着《罗摩衍那》。每当读到为非作歹的罗波那劫走悉多的时候,他就义愤填膺,怒不可遏。10岁的科莫尔代碧,用她那双沉静的鹿眼望着他的脸,静静地听着他朗读,每当听他读到悉多在无忧林中恸哭的时候,她的睫毛上就挂满了泪花。广阔的天宇渐渐地升起了星光,萤火虫在黑暗的暮色中闪着光亮,这时候他们俩便手拉手回到茅屋。科莫尔代碧自尊心很强;要是谁说了她几句,她就会把脸藏在奥莫尔辛赫的怀里,哭泣不止。如果奥莫尔辛赫对她婉言安慰,小心翼翼地吻着她那挂满泪水的面颊,为她拭去泪水,那么这个女孩儿的一切痛苦就会消逝。
读者脑海里可能浮现一幅美丽的画面,但人物形象却是模糊的轮廓,善良单纯的男孩儿和女孩儿,没有突出的性格,人物像美丽的意象符号融进小说营造的宁静和谐的画面里,没有时间的流动,只有空间的定格,是美丽乡村理想和真善美意念的表达。
科莫尔的母亲,躺在茅屋里的病榻上。寒风透过破旧的房舍,猛烈地吹进室内。倒在草铺上的寡妇,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没有人点灯,屋里黑洞洞的。科莫尔一大早就出去乞讨,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惶恐不安的寡妇每听到脚步声,就以为科莫尔回来了,因而十分激动。寡妇多次想挣扎着起来,去寻找科莫尔,但是她起不来。这位母亲怀有多少热切希望,哭泣着向神仙祈求。
我们看到一个生病母亲对女儿的担心和焦虑,但这些是叙述的而不是描摹出来的,这位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她是怎样的惶恐,又是如何地期盼女儿,如何地担忧焦虑,我们没有清晰的把握。然而这些模糊的画面,却浸满了作者的情感,对于科莫尔的担心,对于这对母女的同情,对于母亲对女儿爱的感动浸满纸面。生病的母亲和其他母亲一样,是作者对于母爱理解的意象化。
泰戈尔的小说缺少西方情节小说的“情节整一性”与“时间秩序感”,他的一些小说开头总要写一段“闲话”来引出要写的故事,或指出写故事的原因。比如《河边台阶的诉说》在讲述库苏姆的故事之前先写了一段抒情性的台阶自述;《太阳与乌云》开头先写太阳和乌云的嬉戏来引出主人公的故事。它在逻辑结构的外形上表现出“散化”和“缀段”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小说在空间化叙事上的整一性和秩序感,形成美学上的“对称”与“和谐”之美,而这种空间感被深层的“意”和“神”所统摄。不像传统写实小说那样是以时间结构全文,他的小说中时间概念往往很模糊,而是运用一个个空间结构,塑造意境。他没有遵循时间顺序来引出或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随着作者或人物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浓厚的情感化色彩,打上了鲜明的意象化烙印,象征或隐喻了某种文本意义。小说的构思不再是由形象到观念,而是由意念到形象和具象。因此,小说中的情境就不再是对于现实的模仿,而是对于意念的拟想。
河水和陆地仿佛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芒果林下边的河滩上,生长着一片腰果树林,恒河的水已经漫到了那里。在河湾处有三堆破旧的砖头,已被水包围。系在岸边槐树上的渔船,随着早晨的潮水漂浮、动荡——充满青春活力的顽皮的潮水,在嬉戏,在击打着渔船的两舷,犹如揪住小船的鼻子,开着甜蜜的玩笑。
环境描写大多融入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情绪,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开铺陈,营造出了表现人物命运、心理、情绪的特殊情境,传递人物的心声和作者的呐喊。例如:
长期来,我总是同时感觉到库苏姆双脚的触摸和她的脚镯的响声——可是,今天却突然听不到她那脚镯的声音。因此,在这黄昏时刻,河水好像在呜咽,风在拂弄着芒果树的枝叶,悲悲楚楚,凄凄切切。
库苏姆没有来,河水像在呜咽,树叶也变得凄凄切切,完全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意象化场景被深深烙上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色彩,支撑文本叙述的大多是一个个意象化场景的拼接组合,这些完全转化成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有意味”的场景,与真实的现实场景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距离,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表现,生成了文本描写的神似状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结合,作者善于捕捉意念的瞬间闪动之美,然后以联想性的思维,将相关意象联系在一起。小说不对现实模仿,而是再造一个心理和意念化的现实,由此构成一个臆想性的小说空间。
写意精神与古典诗学
人的心灵体验是通过表达(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艺术符号、科学符号、行为符号)来使人理解的。这种表达依赖于符号又超越符号,让人直接感受它所“意味”的、指代的东西。也就是说,以“有限”来表达写“无限”,使人从有限的表达中获得无限的领悟。这是写意的最高艺术效果。“有限”与“无限”是泰戈尔哲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有限”是指现实的生活,具体的事物,当下的人生。“无限”是指超越性的永恒,最高的存在,理想化的人生境界。泰戈尔的小说不重在写实,而是运用写意的手法来传达人物和景物背后的无限境界。泰戈尔曾在其散文《事实与真实》中谈道:“我们的心灵徘徊在知识王国里,那个知识王国的形状是两面都写了字的,它的一面写着‘事实’,另一面写着‘真实’。按事物本来面目所发生的事叫事实,这个事实却依赖于真实而存在。”再多的事实终都归于唯一的真实。写意精神的确立就是不注重外在事物的描画,而注重内在精神的传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诗歌的写意精神深层次地影响着其小说创作。他善于抒情和营造意境,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有诗的痕迹,人物成为一个个美的意象,情境成为一个个蕴含作者情绪和心象的意境。泰戈尔曾谈到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受感情的激励,“世界总是日以继夜地抚触着我们的心。由于这个抚触,总有一些响声从我们心弦上发出”。以情感为出发点,不论人物还是景物都浸染着作者的情感,呈现出有着内在无限张力的写意美。
“味”是印度古典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最早的系统的戏剧诗学著作 《舞论》中,就已提出了“味”的概念,而且把“味”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味产生于别情、随情和不定情的结合”。之所以作品中要追求“味”,是因为有“味”才有情,而“情之为情,因为它们使人感知艺术作品的意义”(《舞论》)。也就是说,印度诗学中的“味”论,主要强调了艺术和情感的关系,即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以“味”作为艺术美的整体体现是泰戈尔诗学的基本思想之一。他认为“味”在文艺作品中是一种整体的情调,给人以整体性的审美感受。“某个诗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象,把一束束情感,缚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使它们在人心面前清晰起来,由此我们获得了欢悦。”作为一个诗人,他强调:“就在情味里,也就是在所有方面的心灵感受里,我们以特殊的方式认识自己,在那个认识里有特殊的享乐。”泰戈尔作为印度古典诗学的现代继承者,这种情味论对泰戈尔的诗学观有着很深的影响,也成为泰戈尔小说写意精神的基础。
“韵”是印度古典诗学中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韵,便得益于印度古典诗学中的韵。欢增的《韵光》是最早系统地阐释“韵”这一范畴的诗学著作,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诗的灵魂是韵。”泰戈尔将韵律视为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个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的体现。同时,韵律也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转。泰戈尔在他的《美与文学》中指出:“善与恶,哀与乐,生与死等一切现象都在抛起和掉落,不断变换着,创造宇宙音乐的韵律。”正是这种独特的哲学辩证思维,使得泰戈尔的小说不是追求现实描写的真实,而是追求精神上的真实,这也是写意精神的本质所在。
“曲语”(即曲折的表达方式)也是印度古典诗学中的一个概念。婆摩诃的《诗庄严论》是对梵语文学理论的初步总结,其中提出 “庄严”是诗美的主要因素。而“庄严”的实质是“曲语”。他论述了谐音、明喻和隐喻等39种庄严。曲语实质上是从有限中暗示出无限。泰戈尔运用隐喻,暗示出其情绪和意念。如《乌云和太阳》中作者通过对乌云和太阳的描写来隐喻男女主人公的关系——
那一天,太阳和乌云在天空中互相追逐着,位于路旁被雨水冲洗过的碧绿的田野,在阳光和云影的辉映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市场附近,停着一辆大马车,离它不远有一家食品杂货店。在这个商店里,一伙毗湿奴派的行脚僧,在琴鼓饶拔的伴奏下唱着歌:来吧,来吧,回来吧!
这段是男女主人公历尽波折将要再次相见的情景。阳光和云影交相辉映,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隐喻出男女主人公历尽苦难,涅槃重生将是一番美好的前景。文中在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时不断穿插乌云和太阳的景色描写,这些并不是實景,而是作者拟想的景象,来隐喻男女主人公的处境和彼此的关系。
情味论谈及艺术与情感的关系,“韵”和“曲语”指明艺术的暗示功能,寻求有限中的无限。这些诗学传统中的精华与写意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写意重在传达物态的意态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情致。这便是泰戈尔小说的写意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