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出有效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co_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分析山区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上天再给你一个选择出生地的机会,你愿意选择在山区还是平原?为什么?
  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精神劲就上来了,“我愿意选择山区”,“我选平原”,“老师,我说”,课堂上马上分成两派:山区派和平原派,经过学生的陈述,理清了山区在开发上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学生还联系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感受到山区在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从问题设计看,创设让学生再次选择出生地的情境,通过假设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其参与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查找资料,并能够联系社会热点事件,激活思维的火花。
  二、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培养思考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为什么”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发动。为了能使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
  “季风气候显著”这节内容是我国气候特征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感受生活,引入季风气候:冬天你希望刮风下雨吗?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电,你希望刮风下雨吗?冬天和夏天的风向一样吗?
  (2)探究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的性质、风向:冬天参加升旗仪式时寒风吹过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夏天面对海风的吹拂,又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风为什么从高压区流出:高压泵是怎样打气的?气流是如何流的?
  (4)通过以上问题,你是否能总结出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
  这些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季节的风向,从现象到特点、成因的分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季风的成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步讨论分析,学生对我国季风气候的认识就会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清晰,对季风气候成因的理解自然更为深刻。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也是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并尽可能结合学生主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探索精神。
  三、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形成思索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冲突是在学生“认识到已有认知同具有未定因素的新刺激之间有差别以后发生的。”教学中的认知冲突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愤悱状态”,即“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发学习求知欲,培养思维能力。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习“黄河的治理”,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都比珠江大,而流量却只有珠江的五分之一,这是为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现了矛盾,学生思维开始活跃,积极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两河降水量的差异,才造成河流流量的不同。
  地理教学中,能够制造学生认知冲突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现象中,制造地理学习中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四、问题注重启发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可提供黄土塬梁峁图、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和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思考问题:这里会发生什么?为什么?
  本例中的问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中信息进行加工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从地形、气候、植被分布等自然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地图是地理信息传递必不可少的载体,地图的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形象的感知、具体的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科学理性知识,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
  五、问题设计留下空白,拓展思维空间
  在地理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还能学以致用。
  在学习黄河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问题,有学生就问:“为什么黄河中游的年平均含沙量比上游和下游要大?”然后指导学生在我国地形图上寻找答案,留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相互合作寻找,可发现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接着有学生认为泥沙流入黄河下游,下游要遭殃了。教师问为什么?学生热烈讨论,有说泥沙多了河被堵塞了,有说洪水来了下游可能会决口等。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方法不是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大脑,而是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他们会因为自己发现问题而愉快,因为成功而感到自豪,这样所得知识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用于实践中,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其他文献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要位置。创新教育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展示和交流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地理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地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有效
早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专门辟出一章对“无障碍环境”作了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强调改善人为环境,体现社会对所有公民的关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创造“无障碍环境”有什么意义?有哪些设施可以体现“无障碍环
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宣布,我国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至此,我国西部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无图空白区”被填实。  1:5万地形图的核心内容是要在地图上表示出地面上每个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用立体坐标表示的话,就是测出地面上每个点的X、Y、Z坐标值。1公里长的一条实际道路,在图上有2厘米的长度;100米长的一所房子,在图上只有2毫米长。  那么,在茫茫沙漠和皑皑雪山上,地形
一、利用地图促进抽象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发展应该在“最近发展区”,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他们觉得地理难学的原因。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如果搭一个脚手架,就有利于学生思维向高级发展。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就是这样一个脚手架。  地图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如“世界政区图”中的中国,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又用了国界线、河流等抽象的符号。任何
当地时间2011年7月9日0时,南苏丹共和国宣布正式独立,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家。它也将成为第193个被联合国承认的国家,非洲大陆第54个联合国会员国。  一、南苏丹概况  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西接中非共和国,首都朱巴(图1)。面积65万千米2(相当于法国),人口826万,分别占原苏丹面积的1/4、人口的1/5,居民多为非洲土著黑人。苏丹南方地处内陆,经长期战
地理与生存教育提出了挽救地理知识和一个自由而进步的教育观念。这是因为所处时代的紧迫性,意味着社会需要把握经济和环境危机,目前要从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分别阐释,同时还关注教育危机。本文介绍一种对地理知识教育场所的说法。笔者认为,后期资本主义颂扬自由的教育理念已被新自由主义很好地取代。  进步媒介的变化从新工党政府的半官方教育机构——QCDA,对RSA、个别学者和教育企业家如Guy Clax
地理是启迪爱国、经世致用的伟大学科  1.初中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全球化教育最好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从小知国情、懂国策(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明法规,都必须以地理知识为基础;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以具体的祖国自然环境、文化历史、人文活动等地理事实为依托;要进行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即将颁布,这标志着开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回顾这十年的课程改革路程,感慨万千!我们有激动、欣喜,有迷茫、彷徨,更有思考后的坚定。不管怎样,在这条课改的道路上,我们收获了很多东西,背负的“行囊”越来越重。因此,在课程改革新的起点上,很有必要稍作停顿,将“行囊”进行盘点,并加以选择,以利于更好地前行。  盘点行囊”中究竟收纳了什么?不妨将此分类。按照课程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熊国权教师回答:  1.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地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当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的时候,学生会降低学习动机。目标本身的属
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赵瑞明教师回答: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的地理情感是在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交流中产生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情境活动”中感知方法,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发现地理之美,产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内在需求,引起思想共鸣。如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