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但是效果甚微,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现代中职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探索产生这种困境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把握德育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
1 目前中职德育工作现状
1.1 中职校学生现状,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愈来愈困难,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通过层层选拔之后剩下的生源,进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
1.1.1 学生心理现状偏差。一是,入学成绩差,缺少学习积极性,有厌学情绪;二是,人际交往能力较薄弱,自我为中心;三是,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自卑、性格孤僻等现象较多;四是,单亲、空巢等问题家庭成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定扭曲与伤害;五是,多数为独生子女,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1.1.2 学生成长中,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时代“全球村”概念下,“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一些不良东西,改变学生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取巧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加上社会“重高中轻中职”的认识偏差,“中职无用论”使学生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1.1.3 学生成长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所致。中职学生中,农村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占绝大部分;空巢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期家庭教育缺乏,缺少关爱;独生子女娇惯等问题凸显,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1.2 中职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原因, 对于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1.2.1 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因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轻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给德育教育蒙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学生道德行为、心理素质及能力养成的培养,使学生的公民道德、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坚毅勇敢的品质和自我管理等素质欠缺。
1.2.2 由于中职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开放,生活方式新潮怪异,早恋现象的愈演愈烈,学校也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教育为主吧……”
1.2.3 德育教育内容、方法存在不足。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因为一些德育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2 改进方式,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出德育教育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应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1 创新德育观念,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面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其根本在于德育观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中职德育始终要牢牢把握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三义”、“三观”、“三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如果一成不变地沿用中职校几十年一贯的“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不好使”了,或者是仅仅开设德育课程也已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传承、改进、强化”应是主题词,成立一个以主管领导为核心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齐力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梳理一个“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突破困局,改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被动局面。
2.2 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重视实训工作的管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顶岗实习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书面汇报实习期间的最大感受,总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由德育老师和专业老师共同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3 实施“健康心理”工程,改善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健康良好稳固的心理环境,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错事?心理非常态、扭曲、甚至是变态情况下,因此,帮助学生培养建立健康良好稳固的心理环境-实施“健康心理”工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种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4 夯实基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引导全体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5 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学生的教育,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
2.5.1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优化育人环境、发挥文化设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与强化“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二是,抓好仪式教育,建立校园严肃、正气的教育氛围,如:重视组织好升国旗仪式,好人好事表扬引导等。三是,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四是,用好主题班会,结合学生关切的热点话题,多采用互动的交流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讨论与思想改变。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中,寓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德育工作应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5.2 要重视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建设, 家庭教育和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事物的看法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无不给子女打上烙印,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教师和家长再教育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施教的能力、方法和技巧,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学习和实践中,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2.5.3 构建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凡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浸透着须许许多多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正的风气,通过各种渠道袭击学生,腐蚀他们的思想,起着消极作用,为此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德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还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努力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校教育工作予以积极支持,消除社会对学校各种不良影响,扩展社会的积极因素,使社会的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共同教育好学生。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只有三者和与统一,才能使中学生德育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总之,中职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面对新形势和压力,只要在传承中积极改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才能更好为教育服务,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 目前中职德育工作现状
1.1 中职校学生现状,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愈来愈困难,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通过层层选拔之后剩下的生源,进入中职学校,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
1.1.1 学生心理现状偏差。一是,入学成绩差,缺少学习积极性,有厌学情绪;二是,人际交往能力较薄弱,自我为中心;三是,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自卑、性格孤僻等现象较多;四是,单亲、空巢等问题家庭成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定扭曲与伤害;五是,多数为独生子女,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1.1.2 学生成长中,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对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时代“全球村”概念下,“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一些不良东西,改变学生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取巧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加上社会“重高中轻中职”的认识偏差,“中职无用论”使学生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1.1.3 学生成长中,不良的家庭教育所致。中职学生中,农村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占绝大部分;空巢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成长期家庭教育缺乏,缺少关爱;独生子女娇惯等问题凸显,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1.2 中职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原因, 对于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
1.2.1 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因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轻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给德育教育蒙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学生道德行为、心理素质及能力养成的培养,使学生的公民道德、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坚毅勇敢的品质和自我管理等素质欠缺。
1.2.2 由于中职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开放,生活方式新潮怪异,早恋现象的愈演愈烈,学校也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教育为主吧……”
1.2.3 德育教育内容、方法存在不足。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因为一些德育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甚至无效。
2 改进方式,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出德育教育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应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1 创新德育观念,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面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其根本在于德育观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中职德育始终要牢牢把握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三义”、“三观”、“三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如果一成不变地沿用中职校几十年一贯的“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不好使”了,或者是仅仅开设德育课程也已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改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传承、改进、强化”应是主题词,成立一个以主管领导为核心的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齐力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梳理一个“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突破困局,改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被动局面。
2.2 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重视实训工作的管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顶岗实习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用书面汇报实习期间的最大感受,总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由德育老师和专业老师共同配合,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3 实施“健康心理”工程,改善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健康良好稳固的心理环境,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错事?心理非常态、扭曲、甚至是变态情况下,因此,帮助学生培养建立健康良好稳固的心理环境-实施“健康心理”工程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中职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种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缓解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2.4 夯实基础,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引导全体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最活生生的人格榜样,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不能只是道德的传声筒和会说话的教科书,教师应该成为鲜活的、人格丰满的生活者,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才会心服口服,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5 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学生的教育,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
2.5.1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在优化育人环境、发挥文化设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与强化“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二是,抓好仪式教育,建立校园严肃、正气的教育氛围,如:重视组织好升国旗仪式,好人好事表扬引导等。三是,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四是,用好主题班会,结合学生关切的热点话题,多采用互动的交流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讨论与思想改变。
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中,寓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德育工作应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5.2 要重视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建设, 家庭教育和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性格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事物的看法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无不给子女打上烙印,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教师和家长再教育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施教的能力、方法和技巧,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学习和实践中,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2.5.3 构建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社会外部环境, 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凡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浸透着须许许多多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不正的风气,通过各种渠道袭击学生,腐蚀他们的思想,起着消极作用,为此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德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还要主动联系社会各界,努力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校教育工作予以积极支持,消除社会对学校各种不良影响,扩展社会的积极因素,使社会的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共同教育好学生。 总之,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若其一偏废,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会出现危机。只有三者和与统一,才能使中学生德育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总之,中职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面对新形势和压力,只要在传承中积极改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才能更好为教育服务,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