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作品通过塑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是怎样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也通过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侵蚀下,社会各阶层的人是怎样共同构成一种巨大的、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魂灵。
【关键词】孔乙己 形象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位穷困潦倒、迂腐麻木、懒惰却又不失善良品性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小说全文不足3000字,但却以极其凝练的笔墨,表现了相当深广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作品通过塑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是怎样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另一方面,作品也通过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侵蚀下,社会各阶层的人是怎样共同构成一种巨大的、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魂灵。作品在展现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时,还通过展现环绕在孔乙己周围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小说构思精巧,语言、动作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讽刺中含着同情,庄谐俱备,读后发人深思。
我从小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后来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
我初读《孔乙己》,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如今自己教了31年初中语文,每次讲授《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来表述的。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小说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2.1 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2.2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3.1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3.2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3.3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3.4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5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4.1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4.2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文中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描写有: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穷的生活。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其遭遇折射出了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现了科举时代没落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腐的魂魄,孔乙己是科举场中人物梦想破灭的最佳写照。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忠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的奔走着,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无丝毫的悔悟,仍然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于是导致了他在生活方面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他轻视劳动,四肢不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和戕贼的。
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是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他身上有这样几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1)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是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着这样的理念。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但讨饭抛头露脸,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他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却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2)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
(3)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总之,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简单,可悲又可怜,迂腐善良的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吧!
参考文献
[1] 林志浩.鲁迅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 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 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关键词】孔乙己 形象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位穷困潦倒、迂腐麻木、懒惰却又不失善良品性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小说全文不足3000字,但却以极其凝练的笔墨,表现了相当深广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作品通过塑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是怎样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另一方面,作品也通过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侵蚀下,社会各阶层的人是怎样共同构成一种巨大的、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魂灵。作品在展现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时,还通过展现环绕在孔乙己周围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小说构思精巧,语言、动作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讽刺中含着同情,庄谐俱备,读后发人深思。
我从小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后来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
我初读《孔乙己》,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如今自己教了31年初中语文,每次讲授《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来表述的。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小说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2.1 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2.2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3.1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3.2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3.3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3.4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5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4.1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4.2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文中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描写有: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穷的生活。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其遭遇折射出了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现了科举时代没落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腐的魂魄,孔乙己是科举场中人物梦想破灭的最佳写照。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忠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的奔走着,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无丝毫的悔悟,仍然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于是导致了他在生活方面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他轻视劳动,四肢不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和戕贼的。
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是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他身上有这样几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1)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是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着这样的理念。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但讨饭抛头露脸,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他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却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2)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
(3)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总之,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简单,可悲又可怜,迂腐善良的弱势群体的代表人物吧!
参考文献
[1] 林志浩.鲁迅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 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 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