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大异”中发展自己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咏絮为人谦和,快乐而文静。她以大半生的勤勉奋斗,刻苦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水墨画技术技巧,大量拜读、体悟水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生发和幻化着的画面神奇;她以千百遍的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尺幅从盈掌小品到八尺、丈二匹大幅:不唯小、不唯大,只为好,只为画面的新、奇、特、美;只为一种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自我情结和水墨材料之间的融合。她用勤奋去找寻生活中的快乐、找寻大自然的难得恩赐,她以一种如饥似渴的情感無数次地到大自然中去,面对那些山涧、溪流、巨石、树丛、山果、野花,还有那依山傍水的田地、村舍、羊群、车马等等,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速地抓取自然形象,不停地画着那些永远也画不够、画不完的艺术形象。她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和直接触摸到的景物,记在心上,让心、手、眼相应的艺术感觉在画纸上不断升华,焕发异彩;让自己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都能得到全身心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柳咏絮认为:到生活中去,把一切感知的景物画下来,哪怕是不完全的,但它们同样具备大自然的高贵品质,因为它们来自自然、来自天然,它们共同的品格,就是博大精深……
  柳咏絮把自己倾情大自然并为之奋斗当作一种家业,当作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她没有一成不变的抱住古人、前辈的艺术劳动成果不放,没有囤积别人的艺术劳动成果归为己有,她用艰辛的艺术劳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坎坷曲折却又是极为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路。她在不问断地向传统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艺术精神保持着“求大同,求大异”的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令人为之惊叹的良好状态。她深知作为一个具有艺术良知的老艺术家,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笔墨形象、艺术精神保持极为良好的“大同”不单单是一种求“象”的需要,更不是为了让读者夸奖或赞誉,而是在学习和揣摩过程中从古人前人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从中找到古人和先贤品读生活的方式方法,品读出传统的认识生活、解读生活之于绘画之间的不同质事物的认知性和作为绘画的笔墨材料与作者之间相互生发的那种必然、偶然,甚至是天机妙造。
  由以往作品问的雷同即“大同”向“大不同”转换,进而达到“大异”,这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这种成功足以让画家本人兴奋不已。这种具有历史性的精神上的狂热和满足,无疑是画家们麻木多年后的最高自我奖赏。它同时告知画家们,艺术是创造、是开拓、是进取、是不可重复的。
  柳咏絮把西画中的水彩画颜料、工具、构图方法及画面整体状态与传统中国水墨画结合起来,一下子改变了许多陈旧理念和思维定式,使自己的花鸟画创作平添了许多得心应手、无拘无束的自主、自由、自在的挥洒状态,同时也使画家创作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大大增强。柳咏絮的不少花鸟画构图、花草结构、色彩等等都相应发生了许多好看的变化,那些作为花鸟主体的形象更加随意和自由,更加轻松和靓丽,大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快感。
  许多花草用重墨托衬或以重彩花卉穿插其间,给人一种空灵、单纯、似是而非的轻松感,并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甚至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而不同墨色、颜色和不同质、不同形体的物件相互交织,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丰富了画面空间,也同时增强了作者的随意表现性,甚至表现上的积极性和快乐感。柳咏絮的作品,如《山花》《多吉》《紫藤》《杜鹃花》《醉舞》等给人以成熟、老到的美感。画面中的景物不多,但空灵中不失丰富和饱满;那些中西合璧、相辅相成手法的运用,不仅给人以灵机,也在整体上显示出柳咏絮在创作心理上的积极、聪颖和干练。
  柳咏絮表现游鱼很有一番功力。画面沉寂空灵而不清冷的处理方法,给读者的感受是洄游中的不同颜色的鱼在静谧地游动。它们在水中充实而安逸,是鲜活而有重量的。它们是有体积、有感知并快乐着的群体。它们在偌大的空间里翻转回荡,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快活和自由。
  不能忘却的还有那些恪守传统的梅兰竹菊、松石藤雀,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民风民俗意味的甘甜。散发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底蕴的浓香,让读者从中体味到中国所拥有的独到的花鸟画的神奇和深不可测,是世界上任何地域、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包容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的自尊、自强、自信和自爱。
  愿柳咏絮的花鸟画创作能沿着自己的面貌和丰姿坚定走下去,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问:请您谈谈什么是“纯粹审美主体”?  答:“纯粹审美主体”这个概念,是鉴于迄今美学界对“审美主体”概念的混用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与没有现实的审美能力的“非审美主体”相对的具有现实的审美能力的主体。换言之,这个概念与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同义。  众所周知,迄今,美学界几乎无不是把人——主体,直接地等同于“审美主体”,——这正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荒谬的美学观念的根源。“纯粹审
期刊
中国古代玺印的数量繁多,其材质也十分丰富。而晶玉类玺印的的数量很少,因其材质特殊且珍贵,制作工艺也尤为讲究,历来备受关注。汉代卫宏《汉官旧仪》记载:“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在古代根据个人喜好有佩戴印章的习惯,而佩戴玉印则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金、银、铜等金属玺印的独特艺
期刊
旭年生于武威。那里出过贾诩、李益,出过马踏飞燕,鸠摩罗什在此讲经弘法,高僧昙曜在此开凿天梯山石窟。自古就不乏一流的功业、智慧和浪漫。20世纪50年代,武威还出土过一批极重要的简牍,足可以书法重镇称之。旭年成长于斯,成年后求学于杭州,最后定居北京。家乡赋予了他朴健明朗的气质,杭州和北京锻造了他的功力、开拓了他的胸襟。  旭年没有辜负钟灵毓秀的杭州。他的山水,法乳董巨,浸淫“吴门四家”和“四僧”,他很
期刊
丁欣,江苏溧阳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著有《丁欣诗选》《紫烟青霭作浮生》。  题泸州冷餐饮品  夜光杯引月光长,人在清宵琥珀乡。时与舌头来打逗,两三粒是桂花香。  越陇山  盘空飞老鹳,穿岭瞰游龙。烟锁关中远,云归陇上浓。崔巍何所向,雄莽总相从。知入故秦地,聚来皆乱峰。  游烂柯山  信是仙人宅,飞云一线斜。残枰落红雨,古洞漾青霞。樵唱无多点,棋声空剩些。当年烂柯处,对语只秋花。  题福严寺扫叶图 
期刊
2020年4月12日,由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奖仪式在线举行。  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公益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倡导人文精神”为使命,秉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价值观,以书法为媒,关心长者,慈护儿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广泛播撒中华文化的人文关怀。基金会成立至今,深耕于慈善事业、国学传播、公益支持等领域,先后推出“西部助学”“公益敬老”“亲子公益课程”
期刊
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两个基本素质,一是求真务实,有着脚踏实地的精神;二是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在其凤的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处处表现着求真务实与独立自由这两种精神的结合。  作为一位学者,需要冷静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作为艺术家,又要有激情与想象力。我在其凤的书法作品中,可以解读出理性与浪漫的自然融合。他脚踏实地、深人传统,临帖很广,读帖很深,从帖到碑,从古典到近现代,从天马行空
期刊
任何一个崇佛的国良,其佛教建筑在等级上虽然不及宫殿建筑,但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数量、规模和材料可与宫殿建筑媲美,而且综合了多种造型艺术手段,较之宫殿建筑具有更加广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珍贵的审美价值。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以及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教化,融合了古代哲学智慧,不仅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对于处在统治地位的帝王和
期刊
首都博物馆藏明人沈周《仿倪云林山水卷》,纸本水墨,纵33.2厘米,横204厘米。此卷锦包首,外签条楷书题写“沈石田用倪云林法,清群移藏”。  手卷引首“石田逸品”四字行楷书。前隔水处有鉴藏印多方,分别为“游侠处士”朱文印、“頵公审定”朱文印、“达受印信”白文印、“吴氏珍藏”白文印、“会稽章氏宛委山馆鉴藏金石书画之印”朱文印。  画心绘西山秋景,采用倪瓒“一河两岸式”平远构图,景致简略,境界开阔。右
期刊
李方其人,清俊雅逸,充满中国人所向往的浩然之气。当然,他还具备优秀书家所拥有的敏锐的感悟力、深刻的思想力,以及多方面的才华。  李方性格、爱好形成的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家庭;二是社会生活、工作环境;三是地域独特的风貌及文化。李方其父为新疆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李敦木。在父亲影响、指导下,李方儿时即习字临帖,且一直沉醉于遒劲、流丽、充满韵味的“二王”法帖之中。“晋韵”,可謂中国书法的魂魄,无论各种书体、
期刊
据颜氏族谱《陋巷志》记载,陋巷颜氏,乃黄帝后裔,自春秋战国始,家声大振,人才辈出。颜氏一代始祖颜回系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学集大成者,四十代祖颜真卿乃唐世四朝名臣,书法巨擘。余自幼听父辈讲述颜回身居陋巷,苦读寒窗,真卿公帚扫黄泥,习书练字的传奇故事。每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熟读颜氏家训,习练颜氏法帖,已成为颜氏子孙的传家宝瑜和必修之课。所以,余学书法颜为宗,不法二门。于《颜家庙》《颜勤礼》及颜氏三稿用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