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有效的合作学习,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合作学习 含义 理念 关键因素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合作学习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积极寻求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合作学习方式和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也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数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当中,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小组活动为基点,目标设计为先导,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合作学习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这种方式本意在于建设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弘扬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养成彼此尊重、互相友爱的好风气,同时形成礼貌谦让,助人为乐的美德。
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含义
“有效”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合作学习有效与否的主要指标,判断学生进步、发展与否应主要看合作学习是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是否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树立。
二、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理念
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以及参与程度。
数学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小组组建还是活动的展开上,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
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遵循“最近发展”的原则,巧妙地设置梯度适中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参与,让全体学生沿着一个个台阶自然地登上题目的“峰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渐渐地提升到一个又一个的最高点,亲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二项式定理展开式》引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来抢答,今天星期一,10天后会是星期几?
生:星期四
师:100天后呢?
生:星期三
师:83天后是星期几?
虽然有困难,但还是有许多同学能得出答案星期二。
师:8100天后是星期几?
巨大的数字使学生手足无措,一片茫然,但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索、交流,一些同学克服了困难,得出了答案。
生:8100=(7+1)100,展开后最后一项一定是1,而前面各项都是7的倍数,所以8100整除7余1,8100天后是星期二。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搭建平台,通过小组间有效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増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步形成有效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轨道。
(2)要注重教师角色的定位
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好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合作学习中,两者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在调研听课中我发现,一些教师在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后,便走到学生中间,似乎是在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但才一会就又回到讲台前,根本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而当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评定,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就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如果教师角色定位错了,合作学习的开展会处于混乱的无序状态,如果学生参与率低了,合作学习就开展不起来,合作学习将会变成“花架子”“巧摆设”这些教师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质;从而会导致合作学习的低效和无效。
(3)要注重教师的有效调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宣布讨论活动,围坐一起的小组就开始大声讨论,每个学生都在张嘴,发言的很多,嗓门也大,加上教室空间又小,根本不知道谁在作中心发言,更不必说听清彼此的观点,因此组间大喊大叫,加剧了教室内的喧哗。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要精到,实施中又充分有效的调控,不仅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
案例:在七年级数学课上,教师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抢到题目并且做对的小组每题加10分,看看哪个小组最后得到的分数多。活动开始后,教室内就乱成了一团,有的前面小组每个人都抢到题目在黑板上做,多数小组都抢不到题目。还有的学生为“是谁先抢到题目”争执、吵闹起来,此时教师未能控制教室里的状况,只能草草地宣布活动结束或从头设计。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本来设计了合作学习的环节,但实际的课堂教学秩序却变的混乱不堪,这种设计不精心又缺乏调控导致了合作学习的失败。
三、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每个老师面临而且需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关键处理好以下因素: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的特色,采用参与式、讨论试、探讨式、发散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抓住时机使用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议,达到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并使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性的学习中,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灵活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4到6人为宜,同时保证每组至少有1到2名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的中坚和核心;并且尽量将关系融洽的学生编在一起。二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男女生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某些角色的互换和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这样的优化组合,缩小组间差别,使学生在互助合作基础上学习。
构建一套有序的合作流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是否有一套有序的合作流程分不开的。在此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把握一条“精”而不“细”的原则——即讲解精到,但不把问题分析过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学、互学、优秀学生最后总结等方式达到最终深入把握知识的目的。具体实施可分4个步骤: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组内讨论,学生组间交流,教师引导评价。通过训练使之成为习惯。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从而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课堂流程。
创建一个和谐、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激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进、引导和点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智慧都得到展现。
实践表明,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我们期待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展现他们独特的魅力,发挥他们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与学》王铮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2009年5月第三页至第六页
2.《中学数学教与学》欧光宇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2008年9月第二十四页至二十五页
3.《中学生数理化》李峰 教科版2009年一月第四版等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合作学习 含义 理念 关键因素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合作学习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积极寻求适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的合作学习方式和策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也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数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当中,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小组活动为基点,目标设计为先导,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合作学习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这种方式本意在于建设一种新的课堂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弘扬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养成彼此尊重、互相友爱的好风气,同时形成礼貌谦让,助人为乐的美德。
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呢?笔者有以下见解。
一、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含义
“有效”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合作学习有效与否的主要指标,判断学生进步、发展与否应主要看合作学习是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否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是否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树立。
二、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理念
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以及参与程度。
数学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无论是小组组建还是活动的展开上,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为根本目标。
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遵循“最近发展”的原则,巧妙地设置梯度适中的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参与,让全体学生沿着一个个台阶自然地登上题目的“峰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渐渐地提升到一个又一个的最高点,亲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二项式定理展开式》引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同学们来抢答,今天星期一,10天后会是星期几?
生:星期四
师:100天后呢?
生:星期三
师:83天后是星期几?
虽然有困难,但还是有许多同学能得出答案星期二。
师:8100天后是星期几?
巨大的数字使学生手足无措,一片茫然,但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索、交流,一些同学克服了困难,得出了答案。
生:8100=(7+1)100,展开后最后一项一定是1,而前面各项都是7的倍数,所以8100整除7余1,8100天后是星期二。
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搭建平台,通过小组间有效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増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步形成有效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学习轨道。
(2)要注重教师角色的定位
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好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合作学习中,两者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在调研听课中我发现,一些教师在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后,便走到学生中间,似乎是在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但才一会就又回到讲台前,根本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而当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评定,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就直接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如果教师角色定位错了,合作学习的开展会处于混乱的无序状态,如果学生参与率低了,合作学习就开展不起来,合作学习将会变成“花架子”“巧摆设”这些教师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质;从而会导致合作学习的低效和无效。
(3)要注重教师的有效调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宣布讨论活动,围坐一起的小组就开始大声讨论,每个学生都在张嘴,发言的很多,嗓门也大,加上教室空间又小,根本不知道谁在作中心发言,更不必说听清彼此的观点,因此组间大喊大叫,加剧了教室内的喧哗。因此,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要精到,实施中又充分有效的调控,不仅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
案例:在七年级数学课上,教师安排了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抢到题目并且做对的小组每题加10分,看看哪个小组最后得到的分数多。活动开始后,教室内就乱成了一团,有的前面小组每个人都抢到题目在黑板上做,多数小组都抢不到题目。还有的学生为“是谁先抢到题目”争执、吵闹起来,此时教师未能控制教室里的状况,只能草草地宣布活动结束或从头设计。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本来设计了合作学习的环节,但实际的课堂教学秩序却变的混乱不堪,这种设计不精心又缺乏调控导致了合作学习的失败。
三、数学课堂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每个老师面临而且需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关键处理好以下因素: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的特点,结合所学内容的特色,采用参与式、讨论试、探讨式、发散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抓住时机使用合作学习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议,达到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合作的必要性,并使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性的学习中,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灵活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4到6人为宜,同时保证每组至少有1到2名较优秀的学生,作为小组的中坚和核心;并且尽量将关系融洽的学生编在一起。二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男女生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某些角色的互换和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这样的优化组合,缩小组间差别,使学生在互助合作基础上学习。
构建一套有序的合作流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是否有一套有序的合作流程分不开的。在此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把握一条“精”而不“细”的原则——即讲解精到,但不把问题分析过细,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学、互学、优秀学生最后总结等方式达到最终深入把握知识的目的。具体实施可分4个步骤: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组内讨论,学生组间交流,教师引导评价。通过训练使之成为习惯。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从而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课堂流程。
创建一个和谐、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激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进、引导和点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智慧都得到展现。
实践表明,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我们期待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展现他们独特的魅力,发挥他们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与学》王铮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2009年5月第三页至第六页
2.《中学数学教与学》欧光宇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2008年9月第二十四页至二十五页
3.《中学生数理化》李峰 教科版2009年一月第四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