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自然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课,其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并向他们进行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上好小学自然实验课呢?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堂学生分组实验课至少需要1节课的准备。首先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只靠我校现有的仪器是不能按要求完成的,有的实验甚至无法开展的。所以,就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对缺少的器材,我多数是用学具和自制教具来补充。为此,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制作实验,这样一来,既准备好了器材,又培养了学生的制作能力,从而一举两得。其次是实验的试做,不管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也不管这个实验简单与否,都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试做,才能知道还差什么,哪儿出现了遗漏,然后再加以补充、改进。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心组织教学是保证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切实验工作都应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获得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精心的准备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铺垫。对于学生实验来说,内容多,时间短,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每一堂实验课,绝不能照本宣科。
如我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实验中制作好小孔成像的演示器,再指导学生做成像实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分析——讨论——总结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从而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晴朗的树丛中常常会看耀眼的光斑亮点呢?”并指导学生分析。原来,树叶与树叶之间有缝隙或树叶被虫子吃个窟窿,太阳光照射下来,这些缝隙和窟窿就相当于实验中的小孔,太阳就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从而形成了小孔成像,即光斑亮点就是太阳的像。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又由理论实验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过程,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验问题,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自然实验课的兴趣教育
自然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在教学方法上还要富有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例如学习第一堂实验课《用感官辨认物体》一课时,我考虑到这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堂实验课。首先,要让他们对此课感兴趣,达到喜欢学、喜欢做的目的。于是,我就抓住儿童好奇、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首先介绍实验情况,然后让学生全都闭上眼睛,我再悄悄地拿出洗脸盆,用筷子敲打几下。问:“你们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在敲盆子。”因为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事情,学生容易感知。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是看到的。”因为有的学生在偷偷地看老师,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从正面引导学生,指着自己的眼睛,有意识地问:“眼睛是闭上的,怎么能看得见声音呢?”这下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声音是用耳朵听来的。再让学生听一些熟悉的声音,如吹口哨、手摇铃等,然后在黑板上画上耳朵这个感官,并讲解:“耳可以听声音。”为了让学生对自然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我特地发给每个学生一颗糖,让他们尝尝后,问:“糖是什么味儿呢?”学生便齐声回答:“甜的。”我又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用舌头尝的。”这样一来,通过具有游戏性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了实验课的趣味,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感官辨认能力,达到了实验课预期的目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由于小学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很多自然现象他们是很难分辨清楚的,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正确地引导,灌输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然而,没有正确的基础知识,就没有思维赖以存在的土壤。如我在上《用符号记录天气》一课,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春天为什么会下雨,冬天为什么会下雪”等等。然后说:“你们想解开这些秘密吗?在今后的自然课中就会找出答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制作天气符号的卡片。”接着就教学生如何记录一周的天气。如画上小太阳就表示晴天,画上云朵就表示阴天,并填上当天的天气符号以作示范。学生往往认为不下雨就是晴天,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并联系实际比较晴天和阴天的不同。白天,天空中云较少,能看见太阳,室外物体有影子;夜晚,天空中云也较少,能看见星星、月亮、该天就为晴天。反之,天空中云比较多,不能看见太阳,室外物体没有影子,夜晚云也多,该天就为阴天。另外,天气有时也是瞬息万变的,晴转多云或晴转阴等情况是常见的,如昨天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却是春雨绵绵,我就告诉学生,不要把短暂的天气情况作为一天的天气来记录。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在填图卡上分为上午,下午两部分来记录。这样,通过我深入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辨认天气自然现象,更有利于课外活动实验的开展。
总之,实验教学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堂学生分组实验课至少需要1节课的准备。首先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只靠我校现有的仪器是不能按要求完成的,有的实验甚至无法开展的。所以,就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对缺少的器材,我多数是用学具和自制教具来补充。为此,我就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制作实验,这样一来,既准备好了器材,又培养了学生的制作能力,从而一举两得。其次是实验的试做,不管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演示实验,也不管这个实验简单与否,都需要通过一次或多次试做,才能知道还差什么,哪儿出现了遗漏,然后再加以补充、改进。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心组织教学是保证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切实验工作都应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获得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因此,精心的准备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铺垫。对于学生实验来说,内容多,时间短,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每一堂实验课,绝不能照本宣科。
如我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实验中制作好小孔成像的演示器,再指导学生做成像实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分析——讨论——总结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从而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晴朗的树丛中常常会看耀眼的光斑亮点呢?”并指导学生分析。原来,树叶与树叶之间有缝隙或树叶被虫子吃个窟窿,太阳光照射下来,这些缝隙和窟窿就相当于实验中的小孔,太阳就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从而形成了小孔成像,即光斑亮点就是太阳的像。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又由理论实验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过程,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验问题,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自然实验课的兴趣教育
自然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要生动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在教学方法上还要富有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掌握有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例如学习第一堂实验课《用感官辨认物体》一课时,我考虑到这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堂实验课。首先,要让他们对此课感兴趣,达到喜欢学、喜欢做的目的。于是,我就抓住儿童好奇、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首先介绍实验情况,然后让学生全都闭上眼睛,我再悄悄地拿出洗脸盆,用筷子敲打几下。问:“你们知道我在干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在敲盆子。”因为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事情,学生容易感知。我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是看到的。”因为有的学生在偷偷地看老师,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回答出这样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从正面引导学生,指着自己的眼睛,有意识地问:“眼睛是闭上的,怎么能看得见声音呢?”这下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声音是用耳朵听来的。再让学生听一些熟悉的声音,如吹口哨、手摇铃等,然后在黑板上画上耳朵这个感官,并讲解:“耳可以听声音。”为了让学生对自然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我特地发给每个学生一颗糖,让他们尝尝后,问:“糖是什么味儿呢?”学生便齐声回答:“甜的。”我又接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用舌头尝的。”这样一来,通过具有游戏性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了实验课的趣味,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感官辨认能力,达到了实验课预期的目的。
四、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由于小学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很多自然现象他们是很难分辨清楚的,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正确地引导,灌输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然而,没有正确的基础知识,就没有思维赖以存在的土壤。如我在上《用符号记录天气》一课,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春天为什么会下雨,冬天为什么会下雪”等等。然后说:“你们想解开这些秘密吗?在今后的自然课中就会找出答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制作天气符号的卡片。”接着就教学生如何记录一周的天气。如画上小太阳就表示晴天,画上云朵就表示阴天,并填上当天的天气符号以作示范。学生往往认为不下雨就是晴天,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并联系实际比较晴天和阴天的不同。白天,天空中云较少,能看见太阳,室外物体有影子;夜晚,天空中云也较少,能看见星星、月亮、该天就为晴天。反之,天空中云比较多,不能看见太阳,室外物体没有影子,夜晚云也多,该天就为阴天。另外,天气有时也是瞬息万变的,晴转多云或晴转阴等情况是常见的,如昨天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却是春雨绵绵,我就告诉学生,不要把短暂的天气情况作为一天的天气来记录。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在填图卡上分为上午,下午两部分来记录。这样,通过我深入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辨认天气自然现象,更有利于课外活动实验的开展。
总之,实验教学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