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表达 提高语用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科普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科普文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才能实现语言、情感和兴趣顺利“接轨”。认真思考每一篇科普文的教学价值,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体会文本语言特色,理清序,读出趣,品出味、悟出情,挖掘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咀嚼品评,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练习,让学生积累、内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体会文本语言特色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体会文本语言特色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1-02
  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科普文(见表格),课文形式多样,有诗歌、儿歌、童话、科学小品等。这些科普文内容丰富,有的向学生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有的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总体来看,科普文的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说明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对这类课文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在上这类课时,关注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一味地分析,一篇课文学完了,在学生脑海中只留下干瘪的科学常识。科普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如果仅是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更应该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特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那么,科普文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如何挖掘科普类课文中可以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资源,实现语言、情感和兴趣的顺利“接轨”。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每一个学段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充分利用科普文自身的优势,认真思考每一篇科普文的教学价值,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低段科普文以语言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但是,它所传达的知识与科学课程要求的不同,它的性质仍然是语文教学,对科普知识的学习应是简单的了解。从教材上看,低段科普文大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孩子们讲述科学知识。所以,教学中,应把握住低段语文教学的本质,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感知语言的规范和表达方式,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例如《棉花姑娘》(一年级下册)一课的目标确定为:1.认识“姑、娘、蚜、盼、治、啄、斑”7个字,会写“只、星、雪、帮、请、就”6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与语气;3.认识一些益虫和益鸟。
  再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二年级下册)一课的目标确定为:1.会认4个字,会写9个字;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懂得诗歌也是一种表现科普知识的文体;3.知道把太阳比作向导这种打比方的方法;4.模仿课文某一段写一写。
  从上述课文的教学目标看,目标的定位是合理的,把握住了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注重了最基础的字词训练。
  二、体会文本语言特色
  阅读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学会表达。在阅读中与文本语言亲密接触,品味、体悟、学习和鉴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1.理清“序”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中传递的科学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时,可采用设置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很短时间内理清课文的脉络,揣摩文本的表达顺序。如《我是什么》一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了水的循环变化规律,让我们感受到生动有趣的“水之旅”。在学习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划出“我”的变化,师辅以板书:汽→云→雨→雪→雹子。通过初读,学生对水的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用句式“我是水,我会变成( )、( )、( )、( )和( )”,连起来说一说水的变化。《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设置这样的填空,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设置“我变成什么”?“青蛙怎么长大的?”重点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清事物间的关系,还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
  2.读出“趣”
  低段科普文浅显的儿童化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美的图画,特别神奇有趣,吸引着孩子们。因此,低年级的教学一定要有趣味,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类文的乐趣。教学中,不同的文体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读出不同韵味,来感受用这种文体介绍科学知识的趣味。
  ①问答式读
  儿歌《比尾巴》采用三问三答式,朗朗上口,教学中可采取师生对答、小组对答、同桌对答、好朋友对答的方式进行朗读,学生在一问一答不仅积累了语言,还了解了动物尾巴不同特点的知识。
  ②分角色读
  低段科普文大多以童话的形式呈现,特别适合分角色朗读,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朗读起来觉得特别有趣,兴致极高。如《棉花姑娘》一课,棉花姑娘对三个小动物说的话都是一样的:“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让学生分别扮演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和青蛙,通过角色朗读,学生体会到棉花姑娘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融入到真实的故事情境中。在读中理解了为什么三个小动物都没有把棉花姑娘的病治好的原因,在交流中知道不同的动物捉不同的害虫这样的科学知识。
  ③表演读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让学生戴上不同动物的头饰演一演,学生在表演对话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小壁虎——爬呀爬,小鱼——游来游去,摇尾巴;小燕子——飞来飞去,摆尾巴;老牛——树下吃草,甩尾巴。在演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有各自的功能,壁虎的尾巴能再生的科学知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抓住文本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生动有趣。
  3.品出“味”
  科普文普遍表现手法平实,语言科学准确,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准确和精妙,初步明白作者的表述是怎么准确、怎么严密的,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是什么》一文,在体会“雹”打、“雨”落、“雪”飘这一环节时,让学生通过动作去感受,同样都是落的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文字表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再如一位老师上《最大的“书”》一课中,这样引导学生感悟“慢慢”一词的准确和精妙。(原文: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师:地质队员话中“慢慢”这个词可以去掉吗?去掉读一读。
  生:不能去掉。句子中“很久很久以前”这个词,说明陆地变成大海是用了很长时间。
  生:句子中的“很多很多万年”,说明海底上升变成高山是用了很长时间慢慢变成的。
  师:是呀,一个“慢慢”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词的准确。那为什么每句话不都写上“慢慢”呢?
  生:那样会显得重复。
  生:用上不同词,这段话更富有变化了。
  师:岩石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下大自然神奇而漫长的变化!而课文介绍时用词准确,富有变化,使句子更生动,我们要学习运用。
  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品出“慢慢”一词反映了地质变化的缓慢过程,感知作者用词的精妙、准确。同时也明白科普文用词严密,才能准确表达科学知识。相信,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语言的敏感性定会增强,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悟出“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科普文虽然简洁通俗,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根据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我是什么》中有这样一段话“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读这段话时,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读一读、动一动、想一想,感受水的活泼可爱,既理解得深入准确又学得快乐。最后让学生演一演,学生的情被调动了,朗读起来有声有色。
  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科学家所推测的五种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划出相关语句,并从这些词语“突然、大量、慢慢地、渐渐地”了解科学家们作了哪些推测,学生在读中理解了恐龙可能灭绝的原因,此时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了惋惜之情。
  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挖掘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咀嚼品评,积累语言,感受语言。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教材所选的科普类,语言都是非常精炼、优美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让学生积累、内化,创造性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用能力。
  1.找准训练点
  识字学词是低段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科普文特有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如《回声》一课,青蛙妈妈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么形成的,其中的动词“碰、返”运用非常准确,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设置这样一个练习:我站在高山上呼喊,声音___到高山要____回来,我就听到自己的声音了,这就是回声。《我是什么》 在体会“雹”打、“雨”落、“雪”飘这一环节时,作者用不同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同一个“落”的意思,如何让这些词成为积极词汇,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____打下来,____落下来,____飘下来。”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子,找准训练点,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2.捕捉空白点
  在低段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表达。《最大的“书”》一文,看书中的插图找找岩石上的东西 ,(原文这样写:“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模仿课文来说说岩石上还写了什么字?学生这样说:“你看,这是树叶留下的脚印,叫树痕;这是小鱼儿留下的足迹,叫鱼痕……”
  《风娃娃》一课最后一段,风娃娃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在此处可设计一个读写结合: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告诉风娃娃,人们责怪它的原因。“风娃娃呀,____。”
  3.拓展延伸点
  恰当地迁移文本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习得说明的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小壁虎借尾巴》三、四、五自然段的写法相似,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知识,仿照课文续说一个自然段:小壁虎爬呀爬,爬到____,他看见____。小壁虎说:“____?” ____说:“____。”学了《雷雨》后,设置这样的练习,雷雨前____,雷雨中____,雷雨后____。然后,播放一段月食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月食的变化:月食前____,月食中____,月食后____。这样,学生既拓展了知识,又训练了语言。
  《恐龙的灭绝》一课,学习完课文后,表格式联系让学生进一步弄清了有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表格“……”处让学生大胆想象,不可一世的恐龙,缘何今日无影无踪?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些? 带着无数问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
  低段科普类文教学,既要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又要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 2012. 4
  [2]《小学语文》 2013.1
  [3]《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2
  [4]《语文报(教师版 小学)》 2011.5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直以来偏重于文言基础的积累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反反复复的训练中消失殆尽。这种忽视文言文语言内蕴一味强化文言知识的教学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对文言文文本语言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文言文中凝练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内涵,使传统的经典文化在课堂上再次显现魅力获得学生的喜欢。  【关键词】深度解读 文言文
期刊
【摘要】排课工作是高等院校日常教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二级排课是近年来出现的适应医学教育实际的新型排课管理模式。二级排课能够有效减轻学校教务部门工作压力,提高排课工作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二级排课模式与传统排课模式的区别,并具体说明了二级排课模式的运行流程。对于医学院校运用二级排课模式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 二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4-01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三个特殊经历让自己萌发了决心研究此课题的灵感:  第一个特殊经历:老师们已参加过多次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培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它离自己很遥远,学校和教师个人无能为力。  第二个特殊经历:区域内一流学校均设重点班、尖刀班,校内压力空前,求异创新迫在眉睫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课堂魅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呢,这就需要在授课时以饱满的激情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关键词】激情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45-01
期刊
【摘要】在教师教育中,以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为指导,设计培养教师群体审议能力的课程旨在从动态的课程观出发使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能力切实得到提高。本着施瓦布课程审议理论的初衷,本文尝试从动态课程观、课程主体、课程方法论的角度对培训课程做出总体的设计与预期。另外,让教师在具体的学校层面践行课程审议也是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根本愿景。  【关键词】施瓦布 实践课程理论 教师 群体审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中国梦”的提出,给研究生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利用时下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媒体,可以创新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思路,把“中国梦”通过新媒体等渠道,结合“专业梦”和“学科梦”,谱写研究生党建工作新篇章。  【关键词】中国梦 专业梦 学科梦 研究生党建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度立项项目“实践导向下的环境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期刊
【摘要】教学反思是每一位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必修课,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还要关注导学案和学生之间的契合程度。教师应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把教学经验理论化,以创新的意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反思 导学案 师生互动 自我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5
期刊
【摘要】中高职3+2衔接教育是我国构建完整职教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中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创新开展中高职3+2衔接教育为例,全面介绍了学院开展中高职3+2衔接教育试点改革过程所采取的改革思路和创新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3+2衔接教育 实践与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5-0
期刊
【摘要】不同学科教学有其不同的特色,教学所达到的目标也各自不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其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主要针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托时事政治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时事政治 思想政治 教学 亮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6-01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共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德育融入学科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一并把抓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得到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