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的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长,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水平,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合理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快乐学习。下面结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提问的探索与实践,谈谈我的思考与认识:
1在新知识的衔接处设问,温故知新,提高思维能力
“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既做到了温故知新,又培养了知识的迁移能力。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单元、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再现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对一节课中只有连续性或可比性的前后知识点上。例如讲解《重力》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后,问: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三要素即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作用点在什么地方?重力的大小怎样知道?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与联系,引导学生思维由旧知识回顾逐步地转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有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2在重点知识处设问,突破重点,提高创新能力
重点是指每节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只需简略讲,然后再考虑如何教,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若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又难以理解,也容易忘记。这时,老师不妨在重点处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我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转盘,上面竖直放着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后面放着一只透明的杯子,玻璃前放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它。随后,我调整了一下转盘,这时学生们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玻璃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我现在要往这只杯子里倒水了,如果水没过了蜡烛会怎么样?”我问。“蜡烛当然会熄灭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笑而不答,而是拿了一瓶水,缓缓地倒向杯中。当水面没过蜡烛的火焰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火焰并没有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全都被调动起来了,听到学生们惊奇的声音,我笑眯眯地调整了转盘。这是学生们发现,刚刚在杯中扯到的蜡烛不见了,只有一杯水。
我说道:其实杯中本来没有蜡烛,大家刚才看到的杯中蜡烛是玻璃板前面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到《平面镜成像》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3在学生认识的障碍处设问,开拓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产生困难,生出疑问。教师要及时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他们产生悬疑,从而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产生顿悟和突破;当学生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又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沸点的因素》时,我当堂表演了如下魔术: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哇!”学生当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真奇怪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冷水来降低物体的温度,而学生经常认为只有提高温度才能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而在此实验中,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由于这个实验与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相悖,打破了学生原有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4在学生兴趣共同处设问,激发热情,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深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新颖别致,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提问情境,使学生喜闻乐答,在思考作答中增长见识,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力》这节新课时,老师可以带一排球,上课时将排球用力打在墙上,(球飞出去并被反弹回来),接着让学生用手拍打课桌,并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感受,从而导入到新课《力》的学习中去。学生从课堂开始解决身边的现象,激发起求知欲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饱满的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效”“实效”“高效”已经成为理想物理课的孜孜追求。在物理课堂中精心设问,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灌输为激发,这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效”、“ 实效”和“高效”。
1在新知识的衔接处设问,温故知新,提高思维能力
“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既做到了温故知新,又培养了知识的迁移能力。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单元、章、节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再现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对一节课中只有连续性或可比性的前后知识点上。例如讲解《重力》时,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后,问: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三要素即重力的方向是什么?重力的作用点在什么地方?重力的大小怎样知道?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与联系,引导学生思维由旧知识回顾逐步地转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有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2在重点知识处设问,突破重点,提高创新能力
重点是指每节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重点知识内容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紧扣重点,调整或改编教材(课本),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只需简略讲,然后再考虑如何教,用什么方法去教那些知识。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若仅凭老师的讲授,学生又难以理解,也容易忘记。这时,老师不妨在重点处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例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我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奇特的实验:
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转盘,上面竖直放着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后面放着一只透明的杯子,玻璃前放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它。随后,我调整了一下转盘,这时学生们透过玻璃清楚地看到,玻璃杯中也有一支点燃的蜡烛。
“我现在要往这只杯子里倒水了,如果水没过了蜡烛会怎么样?”我问。“蜡烛当然会熄灭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笑而不答,而是拿了一瓶水,缓缓地倒向杯中。当水面没过蜡烛的火焰时,学生惊奇地发现火焰并没有熄灭。学生们的好奇心顿时全都被调动起来了,听到学生们惊奇的声音,我笑眯眯地调整了转盘。这是学生们发现,刚刚在杯中扯到的蜡烛不见了,只有一杯水。
我说道:其实杯中本来没有蜡烛,大家刚才看到的杯中蜡烛是玻璃板前面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到《平面镜成像》合作探究中,提高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3在学生认识的障碍处设问,开拓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会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产生困难,生出疑问。教师要及时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他们产生悬疑,从而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产生顿悟和突破;当学生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又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沸点的因素》时,我当堂表演了如下魔术: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哇!”学生当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真奇怪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冷水来降低物体的温度,而学生经常认为只有提高温度才能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而在此实验中,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由于这个实验与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相悖,打破了学生原有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4在学生兴趣共同处设问,激发热情,提高联系实际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驱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深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新颖别致,注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提问情境,使学生喜闻乐答,在思考作答中增长见识,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学习《力》这节新课时,老师可以带一排球,上课时将排球用力打在墙上,(球飞出去并被反弹回来),接着让学生用手拍打课桌,并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感受,从而导入到新课《力》的学习中去。学生从课堂开始解决身边的现象,激发起求知欲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以饱满的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新课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有效”“实效”“高效”已经成为理想物理课的孜孜追求。在物理课堂中精心设问,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灌输为激发,这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效”、“ 实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