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们几个老师小聚,内容很自然地就转到了学生身上,并集中到“网络交友”这个话题。哀其不幸的有之,怒其不争的也有之,呼吁一律禁止的也有之,认为不能管得太紧的也有之……引起我深切的思考——
一
大人们常常会抱怨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不强,明辨是非能力弱智,而又都把孩子看得特别金贵,磕碰不起,所以就会给出很多规矩不许孩子越雷池半步,比如说不许看小说,不许喝酒,不许打架,不许玩网络游戏,不许结交网友等。偏偏不少孩子常常会被准确言中,犯下一些叫人大跌眼镜的低级错误,这就更加让大人们——家长、老师振振有词:你们这些孩子啊!随之而来就是变本加厉更多的不许可。
其实,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强”或者“弱智”,归结到根本,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并不拥有完全的对自己负责的机会。——你会说,对于学生,除了高中、大学,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限制理所当然,法所许可。但深入研究就能够发现,我们大人管得实在是太多。法律层面上,我们是监护人;学习层面上,我们是导师。监护和导师,有没有自己的边界呢?我们似乎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多时候是打着“爱”的旗号,无所顾忌地突破了监护和导师对于一个人尊重的边界,肆无忌惮——无数的规矩放在那里,无数的“不许”放在那里。——所以,有很多大人们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甚至不可调和。
等到我们抱怨孩子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应当也反思一下,在这样的缺乏里面,我们这一帮所谓的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大人们应当负起多大的责任呢?
人生的经验必得有了充分的经历才能够自主获得。我在乡下看到过一群被圈养的鸡,即便被我恶作剧般敞开了篱笆,这一群可怜的囚徒们也仅仅就是到院子里转悠一会,再心安理得地回到它们的囚笼里,咯咯咯地叫几声,相互间啄一啄羽毛,一副幸福的模样!我很为它们的不争而难过和生气,但现在我倒是明白了,一日日的囚禁,它们早习惯了,并且真的依赖起这样的鸡笼生活了。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是这样被我们大人们惯坏了?
二
互联网以不可阻挡的汹汹气势闯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信息时代大踏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时代真的变了!
教育固然不必成为时尚的应声虫,但是,教育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高高在上自命清高。教育的花朵在枝头绽放,赢得众生的膜拜和夸奖,但教育的根子在生活的泥土里,在滚滚的红尘当中。我们必得站得稳,我们才可能向前冲。
我经常听到现在的孩子玩电脑受到限制的新闻,想玩网游,就得如何用多少分数来换取,因此引起的家庭冲突、师生矛盾屡见不鲜。为什么要限制呢?我们会振振有词,这一帮坏小子,你要是不管,天就掉下来了。可是,天掉下来了吗?
我听我老爸说笑过,小的时候,他的爸爸总是唉声叹气,说你这臭小子,长大了可怎么办!然后到了我这一辈,我老爸就老说我这不行那不对,直到我研究生毕业,上了班,他还是唠叨不停。——我虽然理解长辈们的心情,但绝不意味着我就赞同他们的无孔不入。他们在老去,我们在成长。世界是他们的,但也是我们的,并且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谁更加应当对这个世界负责呢?谁更加应当尽早树立起这样一份责任感呢?毫无疑问,是我们年轻的一辈!
所以我就非常理解现在的学生对电脑、对互联网带来的一切新生事物的向往。这本是一股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如何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毕竟,我们的学生大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明辨是非、厘清好坏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师长们的作用就在于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策略。步步紧逼,不让孩子有丝毫自己的空间,这是不对的;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也显然是错误的。
三
回到我们网络交友的话题上来。
退一步说,这样的网络交友,是学校和老师能够令行禁止的吗?你管得再严,你能管得住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吗?前些年我们曾经纠结过许不许学生带手机,现在看,带不带手机已经是无须多说的话题了,手机早成为若干学生的读书标配之一了。
大家为什么会热衷于网络交友呢?——首先是它的新奇性,这最易受到学生的追捧。其次是它天然的神秘性,多么陌生的“朋友”,我们可以无话不谈啦!跨越了千山万水,瞬间就可以心意相通。最后是它的虚拟性。生活中的我可能不那么优秀,比如长得不好看,比如不够有才华,但是网络却可以弥补,大大满足下虚荣的心理吧!
懂得了学生的为什么,也许就知道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且放马儿跑一程,看看再说。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都设计好了,自以为让学生在“无菌”的环境里生活成长就是尽到了师长的责任。殊不知,这世上哪里会有真空的生活?在“无菌”的环境呆得久了,天然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甚至会消失。等到了那时候,状况百出,大家措手不及,谁之过?
所以,网络交友,疏导比禁止高明。与其把学生逼到了暗处,不如大大方方地跟学生们开诚布公:网络交友,有什么可新鲜的?爸妈不禁止,老师不禁止。这是网络时代,谁不是这互联网上的一只“虫”呢?
有时候,你不给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你不给学生犯错误摔跟头的机会,他怎么能健康成长?
2015年第6期《读写月报·新教育》刊载潘海燕老师回忆恩师臧仲伦先生的文章《生死乃天道,至情留人间》,其中说到臧先生和师母没有孩子,五十多岁时收养了一个取名艾丽的孤儿。艾丽调皮捣蛋,恨不得上房揭瓦,师母伤透了脑筋,先生却从不着急。甚至艾丽学着抽烟,也不制止。只是说——抽烟不好,会长黄牙,对肺不好,艾丽那么美的嗓音,烟抽多了,就成老太婆了,不甜美了。——我们也许会说臧先生有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其实,臧先生根本就没有带着“育人”的理念,一定要说有,那也只是他对人的天然的尊重。臧先生说——千转万转,每个人最终还是要做回他自己。在此之下,潘海燕老师这样写道:这话大家虽都这么说,但若轮到自己,却又无不以世俗的标准衡量自身,绑架儿女,评价他人,少有人像先生一样耐心等待,静静守望的。——多年后,在外面浪够了,艾丽回家了。“回来的艾丽像是换了一个人,她身上野性的东西少了,留下的是丰富的朴素。”——最终她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配音演员。
四
对于人性的唤醒,对于人性的尊重——离开了这些,教育将不复存在,更加遑论尊重网络交友这样今时今日已非常普遍的人际交往了。
网络交友,且放马儿跑一程。只是,我们的马儿,还有多少独立跑的能力呢?
(作者单位: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一
大人们常常会抱怨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不强,明辨是非能力弱智,而又都把孩子看得特别金贵,磕碰不起,所以就会给出很多规矩不许孩子越雷池半步,比如说不许看小说,不许喝酒,不许打架,不许玩网络游戏,不许结交网友等。偏偏不少孩子常常会被准确言中,犯下一些叫人大跌眼镜的低级错误,这就更加让大人们——家长、老师振振有词:你们这些孩子啊!随之而来就是变本加厉更多的不许可。
其实,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强”或者“弱智”,归结到根本,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并不拥有完全的对自己负责的机会。——你会说,对于学生,除了高中、大学,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限制理所当然,法所许可。但深入研究就能够发现,我们大人管得实在是太多。法律层面上,我们是监护人;学习层面上,我们是导师。监护和导师,有没有自己的边界呢?我们似乎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多时候是打着“爱”的旗号,无所顾忌地突破了监护和导师对于一个人尊重的边界,肆无忌惮——无数的规矩放在那里,无数的“不许”放在那里。——所以,有很多大人们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甚至不可调和。
等到我们抱怨孩子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我们是否应当也反思一下,在这样的缺乏里面,我们这一帮所谓的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大人们应当负起多大的责任呢?
人生的经验必得有了充分的经历才能够自主获得。我在乡下看到过一群被圈养的鸡,即便被我恶作剧般敞开了篱笆,这一群可怜的囚徒们也仅仅就是到院子里转悠一会,再心安理得地回到它们的囚笼里,咯咯咯地叫几声,相互间啄一啄羽毛,一副幸福的模样!我很为它们的不争而难过和生气,但现在我倒是明白了,一日日的囚禁,它们早习惯了,并且真的依赖起这样的鸡笼生活了。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是这样被我们大人们惯坏了?
二
互联网以不可阻挡的汹汹气势闯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信息时代大踏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时代真的变了!
教育固然不必成为时尚的应声虫,但是,教育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高高在上自命清高。教育的花朵在枝头绽放,赢得众生的膜拜和夸奖,但教育的根子在生活的泥土里,在滚滚的红尘当中。我们必得站得稳,我们才可能向前冲。
我经常听到现在的孩子玩电脑受到限制的新闻,想玩网游,就得如何用多少分数来换取,因此引起的家庭冲突、师生矛盾屡见不鲜。为什么要限制呢?我们会振振有词,这一帮坏小子,你要是不管,天就掉下来了。可是,天掉下来了吗?
我听我老爸说笑过,小的时候,他的爸爸总是唉声叹气,说你这臭小子,长大了可怎么办!然后到了我这一辈,我老爸就老说我这不行那不对,直到我研究生毕业,上了班,他还是唠叨不停。——我虽然理解长辈们的心情,但绝不意味着我就赞同他们的无孔不入。他们在老去,我们在成长。世界是他们的,但也是我们的,并且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谁更加应当对这个世界负责呢?谁更加应当尽早树立起这样一份责任感呢?毫无疑问,是我们年轻的一辈!
所以我就非常理解现在的学生对电脑、对互联网带来的一切新生事物的向往。这本是一股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如何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毕竟,我们的学生大都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明辨是非、厘清好坏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师长们的作用就在于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策略。步步紧逼,不让孩子有丝毫自己的空间,这是不对的;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也显然是错误的。
三
回到我们网络交友的话题上来。
退一步说,这样的网络交友,是学校和老师能够令行禁止的吗?你管得再严,你能管得住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吗?前些年我们曾经纠结过许不许学生带手机,现在看,带不带手机已经是无须多说的话题了,手机早成为若干学生的读书标配之一了。
大家为什么会热衷于网络交友呢?——首先是它的新奇性,这最易受到学生的追捧。其次是它天然的神秘性,多么陌生的“朋友”,我们可以无话不谈啦!跨越了千山万水,瞬间就可以心意相通。最后是它的虚拟性。生活中的我可能不那么优秀,比如长得不好看,比如不够有才华,但是网络却可以弥补,大大满足下虚荣的心理吧!
懂得了学生的为什么,也许就知道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且放马儿跑一程,看看再说。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都设计好了,自以为让学生在“无菌”的环境里生活成长就是尽到了师长的责任。殊不知,这世上哪里会有真空的生活?在“无菌”的环境呆得久了,天然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甚至会消失。等到了那时候,状况百出,大家措手不及,谁之过?
所以,网络交友,疏导比禁止高明。与其把学生逼到了暗处,不如大大方方地跟学生们开诚布公:网络交友,有什么可新鲜的?爸妈不禁止,老师不禁止。这是网络时代,谁不是这互联网上的一只“虫”呢?
有时候,你不给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你不给学生犯错误摔跟头的机会,他怎么能健康成长?
2015年第6期《读写月报·新教育》刊载潘海燕老师回忆恩师臧仲伦先生的文章《生死乃天道,至情留人间》,其中说到臧先生和师母没有孩子,五十多岁时收养了一个取名艾丽的孤儿。艾丽调皮捣蛋,恨不得上房揭瓦,师母伤透了脑筋,先生却从不着急。甚至艾丽学着抽烟,也不制止。只是说——抽烟不好,会长黄牙,对肺不好,艾丽那么美的嗓音,烟抽多了,就成老太婆了,不甜美了。——我们也许会说臧先生有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其实,臧先生根本就没有带着“育人”的理念,一定要说有,那也只是他对人的天然的尊重。臧先生说——千转万转,每个人最终还是要做回他自己。在此之下,潘海燕老师这样写道:这话大家虽都这么说,但若轮到自己,却又无不以世俗的标准衡量自身,绑架儿女,评价他人,少有人像先生一样耐心等待,静静守望的。——多年后,在外面浪够了,艾丽回家了。“回来的艾丽像是换了一个人,她身上野性的东西少了,留下的是丰富的朴素。”——最终她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配音演员。
四
对于人性的唤醒,对于人性的尊重——离开了这些,教育将不复存在,更加遑论尊重网络交友这样今时今日已非常普遍的人际交往了。
网络交友,且放马儿跑一程。只是,我们的马儿,还有多少独立跑的能力呢?
(作者单位: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