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学生读几遍课文就能明白的内容上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潜藏的内容,收集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大语文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是语文知识,浸润的是语文文化,拓展的是语文视野。
课文内容中一定有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线索,这条线索也是联系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连接点,找到这个连接点,恰当的运用这个连接点,课堂就会主线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带给学生探险的感受。
《四季之美》是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编在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这篇课文,有必要围绕清少纳言对于生活态度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做文章。将教学过程、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像剥一颗竹笋一样,一层一层的逐渐显出精神内核来。
一、“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课文中标注的是文章的作者,一般人也会一位这就是作者的名字。因为这四个字看起来很像是日本的名字,学生也会认为这就是作者的名字。但是,它并不是作者的名字,“清少纳言”是作者的姓加上她的官职。作者姓“清”叫什么今天已经不知道,只知道她的官名是“少纳言”。由这个名字的“很有意思”,我们继续探究清少纳言这个人生活的时代,她一生取得的成就,会发现也“很有意思”。清少纳言的文章跟今天的现代文完全没有区别,但清少纳言生活的时代离今天却有点儿远,她距学生四年级学过的《暮江吟》的作者白居易晚了一百多年,而且清少纳言尤其喜欢白居易的诗歌,深受其影响。她的成就也不简单,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所著《枕草子》为日本第一部散文集,为日本的散文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了这些,有利于学生对作者做全面的了解,对理解课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学一开始就使学生对作者怀着一种敬仰的情感,学生更有兴致学习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将探究“很有意思”作为本文教学的一条线索
二、“很有意思”的闲适情趣。
按今天的话说,清少纳言是性情中人。其出身贵族,又被选进宫中任职少纳言,处理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责任不是特别的重大。在宫中与皇后的关系又处理得很不错,形同姐妹,这个就为她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独特的体验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比如第一自然段描写黎明时的天空,用了一系列天空颜色的变化,以及动作的变化来变现天空在黎明时的变化。这样细腻的观察,都是与清少纳言的生活相关的。悠游的生活使她具有细腻的心理品质,对一切都感到“很有意思”。倘若清少纳言与皇后相处不好,整天提心吊胆;倘若她担任的是大纳言,整天处理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赏鉴大自然的变化呢?就像鲁迅先生美学评论中指出的一样:“饥区的灾民不会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
短短的文章中处处都是这种细腻的情感,悉心的体察。比如,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说“固然美”却将笔触转到漆黑雨夜中的萤火虫,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秋天的黄昏,除了描写人们共同关注的大雁、归鸦等事物,更描绘了风声、虫鸣平添一种独特的韵味。冬天不是去赞美白雪,却捕捉到早晨手捧火炉走过长廊的温馨。以上可以看出清少纳言独特的情感体验。作为“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教学中应该领着学生重点感受她对生活的独特的情趣,对事物独有的情缘。诚然,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文章学生读过学过的不少,写出有独特韵味,独特体验的各有千秋。而这种独特的体验是跟清少纳言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已。所以教学本文,应该紧紧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很有意思”。不单单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的观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独特韵味的营造,同时,我们要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明白“美的表达来源于观察,来源于生活。”
三、“很有意思”的独特表达。
我们都知道,内容容易看到,形式却难体察。语文教学更在于让学生借鉴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清少纳言不愧开创了日本文学的新时代,奠定了日本散文的基础。《四季之美》中也能看出作者表达的独到之处。
“……最美是……”的开头“很有意思”。这样的开头除了学生惯常知道的总写开头,总括本段所述内容外,清少纳言的不一般之处在于句式的富于变化。每一段都这样开头,句式整整齐齐,就像是站在队列前边的标兵一样,但后边的句式却富于变化,描写或長或短,错落有致。词语也“很有意思”,“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
动静结合“很有意思”。本文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第一自然段描写天空黎明时分的天空,用“鱼肚白、红晕”等写出了天空的颜色变化,用“泛、染、飘”等动词和“一点儿一点儿、微红”等叠词写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仅把自然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呈现这些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时候,渗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对景物韵致的独到的把握。
很多课文都跟《四季之美》一样都有一条暗藏的线索,牵拉住这条线索,课堂就有条理,环节就显紧凑,学生就犹如置身语言探险的旅程中一样,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
课文内容中一定有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线索,这条线索也是联系作者、编者、教师、学生的连接点,找到这个连接点,恰当的运用这个连接点,课堂就会主线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带给学生探险的感受。
《四季之美》是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编在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这篇课文,有必要围绕清少纳言对于生活态度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做文章。将教学过程、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像剥一颗竹笋一样,一层一层的逐渐显出精神内核来。
一、“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课文中标注的是文章的作者,一般人也会一位这就是作者的名字。因为这四个字看起来很像是日本的名字,学生也会认为这就是作者的名字。但是,它并不是作者的名字,“清少纳言”是作者的姓加上她的官职。作者姓“清”叫什么今天已经不知道,只知道她的官名是“少纳言”。由这个名字的“很有意思”,我们继续探究清少纳言这个人生活的时代,她一生取得的成就,会发现也“很有意思”。清少纳言的文章跟今天的现代文完全没有区别,但清少纳言生活的时代离今天却有点儿远,她距学生四年级学过的《暮江吟》的作者白居易晚了一百多年,而且清少纳言尤其喜欢白居易的诗歌,深受其影响。她的成就也不简单,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所著《枕草子》为日本第一部散文集,为日本的散文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了这些,有利于学生对作者做全面的了解,对理解课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学一开始就使学生对作者怀着一种敬仰的情感,学生更有兴致学习文章。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将探究“很有意思”作为本文教学的一条线索
二、“很有意思”的闲适情趣。
按今天的话说,清少纳言是性情中人。其出身贵族,又被选进宫中任职少纳言,处理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责任不是特别的重大。在宫中与皇后的关系又处理得很不错,形同姐妹,这个就为她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独特的体验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比如第一自然段描写黎明时的天空,用了一系列天空颜色的变化,以及动作的变化来变现天空在黎明时的变化。这样细腻的观察,都是与清少纳言的生活相关的。悠游的生活使她具有细腻的心理品质,对一切都感到“很有意思”。倘若清少纳言与皇后相处不好,整天提心吊胆;倘若她担任的是大纳言,整天处理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赏鉴大自然的变化呢?就像鲁迅先生美学评论中指出的一样:“饥区的灾民不会去种兰花,贾府上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
短短的文章中处处都是这种细腻的情感,悉心的体察。比如,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只说“固然美”却将笔触转到漆黑雨夜中的萤火虫,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秋天的黄昏,除了描写人们共同关注的大雁、归鸦等事物,更描绘了风声、虫鸣平添一种独特的韵味。冬天不是去赞美白雪,却捕捉到早晨手捧火炉走过长廊的温馨。以上可以看出清少纳言独特的情感体验。作为“很有意思”的清少纳言,教学中应该领着学生重点感受她对生活的独特的情趣,对事物独有的情缘。诚然,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文章学生读过学过的不少,写出有独特韵味,独特体验的各有千秋。而这种独特的体验是跟清少纳言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是作者生活经历生活观念的外在表现而已。所以教学本文,应该紧紧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很有意思”。不单单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的观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独特韵味的营造,同时,我们要渗透美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明白“美的表达来源于观察,来源于生活。”
三、“很有意思”的独特表达。
我们都知道,内容容易看到,形式却难体察。语文教学更在于让学生借鉴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清少纳言不愧开创了日本文学的新时代,奠定了日本散文的基础。《四季之美》中也能看出作者表达的独到之处。
“……最美是……”的开头“很有意思”。这样的开头除了学生惯常知道的总写开头,总括本段所述内容外,清少纳言的不一般之处在于句式的富于变化。每一段都这样开头,句式整整齐齐,就像是站在队列前边的标兵一样,但后边的句式却富于变化,描写或長或短,错落有致。词语也“很有意思”,“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
动静结合“很有意思”。本文所写景致不多,但作者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第一自然段描写天空黎明时分的天空,用“鱼肚白、红晕”等写出了天空的颜色变化,用“泛、染、飘”等动词和“一点儿一点儿、微红”等叠词写出了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仅把自然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呈现这些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时候,渗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对景物韵致的独到的把握。
很多课文都跟《四季之美》一样都有一条暗藏的线索,牵拉住这条线索,课堂就有条理,环节就显紧凑,学生就犹如置身语言探险的旅程中一样,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