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远程学习者时间管理的策略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时间管理是学习者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一个学习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支持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案例分析认为,在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要靠课程的精心设计、辅导教师的“穿针引线”、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及学习者的自身努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支持才能完成。其中,时间管理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是自我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者时间管理的辅助者,同时也是其他因素、条件作用的中介;技术是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学习者时间管理的必要工具。
  【关键词】 时间管理;网络学习;远程学习者;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51—07一、前言
  所谓学习时间管理,是指学习者为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或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计划和监控所采取的可行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1]学习时间管理涉及在学习活动中对时间的有效分配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态度、计划、调控与效能。学习时间管理不仅是学习者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同时也是学习者的一种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远程学习情境中,多数学习者还缺乏这项能力。一项调查显示,在网上学习者遇到的困难中,排在首位的是“不善管理时间,时间效率不高”。[2]成人学习在时间上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学习时间具有零散性、片段性和不确定性,学习状态多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3]另一项研究也认为,成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外界压力过重和自信心不足是成人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4]鉴于此,时间管理对成人学习尤为必要,它对于提高成人学习绩效,减少辍学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的网络学习中,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管理支持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本文形成的一个初衷。本文中,笔者将以自己参加的一个网络课程学习为例,通过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反思,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支持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以期能为其他网上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学习者时间管理的研究,近些年在国内逐步得到重视,但研究的重点还存在一些偏向。一项对1996年至2010年关于这一主题的144篇文献的分析表明,目前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时间管理研究比较多,接近总文献量的80%,而对于小学生、中职生、研究生、远程学习者、成人学习者的时间管理所进行的研究较少,受关注度较低。[5]笔者分别以关键词“远程”和“时间管理”、“成人”和“时间管理”在中国知网(CNKI)内搜索,检索后发现与成人与远程学习的时间管理高度相关的论文仅14篇,其中论文13篇,硕士论文1篇。文献数量基本符合上述研究结论。
  从内容角度来看,14篇涉及成人与远程学习时间管理的论文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实证研究论文7篇,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对学习者的调查来分析学习者的时间管理。比如张守荣、何艳茹的研究,通过自制的问卷对网院学习者进行调查,认为“学习活动前,成人网络学习者有较好的时间管理准备状态;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时间不足,课程学习时间少;学习者对其时间管理自我评价满意度较高;性别、婚姻对学习者学习时间管理状况有影响。” [6]刘少燕、雷丹等,通过量表对自考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考生的时间价值感较高,时间监控观偏低;被试对时间管理的信心较高,但是对自己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却偏低;男生的时间监控观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不曾考试不通过的学生的时间价值感与时间监控观都显著高于曾经考试不通过的学生。” [7]姚瑶则在其硕士论文《远程教育中成人时间管理研究》中,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为对象,调查分析了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倾向,认为“远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传统学习者相比,持有较高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他们的时间监控观和时间价值感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8]
  第二类是从技术角度通过应用实例对时间管理进行探讨。比如黄翠银、梁玉玫的研究,探讨了时间管理工具Google Calendar在成人学习时间管理中的应用。[9]雷宇鸣、梁玉玫通过对一个基于Web3.0 概念的个人门户网站“阔地网络”的分析, 探讨了网站技术本身对学习者时间管理的支持。[10]
  第三类是通过教学过程分析来探讨学习者的时间管理问题。比如闫寒冰、潘思强的研究,通过一个具体的远程学习案例,“论证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在提高支持服务的主动性,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节奏、养成学习习惯,以及规范助学教师工作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11]
  相对于实证研究而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但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认为,对学习者时间管理的支持是远程教育机构的责任。比如刘炳辉从学习支持服务的角度,强调了对学习者时间管理提供支持的重要性,认为远程教育机构要从训练学习者时间管理行为、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建立在线时间管理监控系统三个方面对学习者的时间管理进行学习支持。[12]
  第二类观点认为,要根据成人学习者自身特点和规律来分析时间管理。比如王广新的研究,在描述远程学习者时间管理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学习者时间管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和干预方法。[13]
  第三类观点强调利用各种技术工具支持学习者进行时间管理。比如邱婷、刘朝霞等借鉴德国时间管理专家塞维特( Lothar J·Seiwert)的 DISG 时间管理模型分析远程学习,引入了传统的日志法、四象限法、时间管理模板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时间管理软件来支持学习者的时间管理。[14]狄晓暄、李新宇等探讨了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同样也引介了几种管理学的时间管理方法。[15]
  这方面的国际研究也有很多。比如对在线学习时间量与学习效果关系的研究。Boyd研究认为,时间因素、学习者的自我驱动、确保学习历程的能力等是学习者在线学习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Besich 通过访谈发现,成功学习者对于学好在线课程的影响因素首先强调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16]再比如对学习者时间管理策略的研究。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Barry J·Zimmerman等在《自我调节学习》一书中提出了6条被证实有效的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确立有规律的学习时段;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使用固定的学习区域;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学会对分心的事物说“不”;自我奖励学习上的成功。[17]相关研究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在下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借鉴了上述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从学生支持的视角看学习者的时间管理,把它看做是远程教育机构的一种责任,强调技术对学习者时间管理的支持等。再就是从教学过程分析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也是借鉴了前面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
  三、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为便于分析,我们借鉴了我国教学论专家李秉德先生对教学过程提出的“七要素”分析法。他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及教师七个要素。由于这七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对这七个要素做了简约,把他们分别承载在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的设计,环境分析,反馈的设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条件的分析)、教师(教学设计的执行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社会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其他因素作用的中介)、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结果的体现者)、技术(包括对学习环境的营造、技术支持的反馈)四个维度中,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分解,探讨如何通过这些要素实现对远程学习者时间管理的支持。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在对个案的分析中,使用了美国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Johnson
其他文献
【摘 要】  碎片化、微型化学习资源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泛在学习发展的需要。微课是基于单个知识点、微型、完整的教学单位。基于语义本体技术和语义关联技术构建微课,使微型学习资源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非正式学习的需要,又使海量的碎片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成为在职成人继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对基于本体技术的微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围绕基于语义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  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  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  蟋蟀莫相催。
摘 要:作为制度文化层次的重要方面,语言承载了文化的意蕴,是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产生及发展方向有着限定作用。从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选取了习语作为研究语料,探究语言表达模式与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审美方式之间的关系特征。  关键词:语义;文化;习语;审美方式  作者简介:吴军群(1990-),男,硕士,安徽黄山人
摘 要:田耳的获奖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里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底层物质世界,过着凄苦无望的生活,生活带给他们的多是不幸与压抑,但是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芒并未因此黯淡,同时,善与恶,美与丑,各种光环也在他们身上复杂交织。在创作中,田耳将视角不断下沉,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还原,体现了他对普通民众深切的怜悯和关注,在他的笔下,人性的丰富和复杂被深度挖掘。  关键词:底层;人性;复杂  作者
摘 要:一个特定群体的历史文献表达着至少四个层面的内容:族群历史记忆的书写、群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政治身份的折射、建构自我和表达认同。瑶族《过山榜》正是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等方面的一种表征,并使之一代代地传承来建构自我,表达认同。  关键词:瑶族;历史记忆;《过山榜》;文本表达;表征研究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摘 要】  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各机构发布自己的学习、教学和考核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也十分常见。本文分析了44份公开获取的英国大学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旨在评估机构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技术促进学习的创新和为这种创新提供空间。文章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从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三个方面评价这些学校各自的机构战略。研究發现,在这些战略中,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比破坏性创新
摘 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曾多次被译成外文。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敏福德翁婿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翻译目的和策略不同,两个译本有很大差异。通篇看来,杨宪益偏于直译,最接近原著,霍克斯偏于意译,多处加入了阐释性语言。文章讨论了差异较为明显的第二十八回,从微观上
摘 要:对于苏童,了解更多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坚持不懈地给我们展示了温暖潮湿的江南,而这江南就像一副华美的皮囊,里面裹着流淌着脓。而对于以短篇小说见长的苏童来说,长篇小说大概是他的突破和梦想,但长篇小说带给他的并不如短篇那样容易。从《蛇为什么会飞》、《碧奴》、《河岸》到《黄雀记》,相对于苏童诸多的中短篇收获到众口一致的赞誉,他每一部长篇小说的发表带来的是困惑和疑问。《黄雀记》不是一部
话题导入  《一个拥有金子般心灵的男孩》是一篇随笔,文章以祖母的视角讲述了圣诞节期间的一次甜蜜回忆。作者带着当时只有三岁的外孙进入一栋大楼办事,外孙被糖果吸引,一位善良的秘书见此询问男孩是否需要糖果,外孙在经过作者同意后拿了一根糖果棒但忘了说谢谢,作者提醒小男孩,问他应该说什么,小男孩马上转身说也要给祖母拿一根糖果棒。小男孩的单纯可爱令作者忍俊不禁,多年后回忆仍觉温馨甜蜜。文章语言特征鲜明,画面感
摘 要:“妙喻”与“活法”是苏轼与杨万里的山水诗中特有的写作技巧,一个用“妙喻”写出豪气,一个用“活法”写出灵动。但二人的特有之处又有共通之处,二人既有悠然之气,又有对人生禅理和自然生趣的探求,可谓是曲意相同却独居特色。  关键词:妙喻;活法;豪气;灵动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苏轼与杨万里皆是以山水诗著称的宋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