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桦南四中探索出了一条“强指挥、重师德、抓双主(自主德育、民主德育)、务实效”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创新之路。
强化学校德育指挥系统
面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复杂性、艰巨性,我校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做到“健全一个组织、完善两大网络、抓好三个落实、坚持六个一”。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周例会制。完善两个网络: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关工委、政教处、年级组、团委、保安、各教学班参与组建的校内法制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学校、县关工委、县公检法、辖区派出所及居委会负责人、部分家长代表组建成校外综合教育管理网络。两大网络统一由校长协调管理,定期交流工作,交换意见。做到三个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和管理网络成员,落实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六个一,要求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做到:作一次学情调查,掌握学生违规违纪程度;与重点帮扶学生谈一次话,把握学生思想学习动向;听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走访一户学生家庭,倾听家长对学校的呼声;调研一个社会单位,倾听社会对学校的呼声;参加一次德育工作会,总结当前工作得失。
从师德教育入手,
优化德育主力军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双主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自身职业道德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种法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通过学先进、树典型、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来激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警示教育活动,自查自纠行业不正之风,克服拜金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制定修改《课堂教学行为准则》、《文明教师评比细则》、出台《教师忌行忌语》,规范教师教学言行,在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
爱是师德之“魂”,爱是师生交往的粘合剂。结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正师风,献师爱”活动。对教师提出“四要”:
1.要对学生有爱的感情。
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爱生的基础,也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伟业的珍爱。学校通过专题演讲、专题讨论、典型介绍、爱生月活动等,引导教师尊重、信任、善待、宽容学生,真正做到师生间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融,思想上交流,形成充满爱意的师生和谐关系,人人为学生献上真诚的“师爱”。
2.要对学生有爱的行动。
教师要从点滴细微的事情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要求教师给“学困生”、“特困生”、“特需生”建立档案,给予特别关爱。每位教师要和学困生交朋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平等参与。提倡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和教育着每个学生。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测评满意率逐年上升。
3.要对学生有爱的能力。
即: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技术》,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能力。教师坚持“从学生视角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坚持扬长教育,“睁大眼睛找学生的优点”;运用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进步;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离异家庭学生进行有效地矫治;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和自信心。
4.要对学生有爱的技术。
爱既包含着赞赏教育,也包括着批评教育,但“赞赏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知道7~18岁的孩子本身自制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赞赏,就会使赞赏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学生往往听不得半点批评,一说就急,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恰当合理地应用批评教育很有必要,关键是要掌握好实施批评教育的技艺。首先,要端正态度,批评要尊重人格,对事不对人。允许犯错,给予改正机会,批评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其次,是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六忌六宜”。即:忌当众批评,宜个别批评;忌暴风骤雨,宜和风细雨;忌单纯批评,宜鼓励式批评;忌孤军奋战,宜同盟相助;忌马上爆发,宜冷却处理。
每学期举办一次“献师爱”专题论坛,已有70%的教师在师德论坛会上介绍了感人的爱生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师生真情,特别体现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重点关爱与帮扶。如:单亲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父母违法犯罪家庭子女、家长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等。并涌现出以赵香秋等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爱生先进典型,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构建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养成教育
近三年来,我们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构筑平等参与的平台和创设积极体验的学习情境。
(一)构建主体参与德育模式,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发展
主体参与德育模式是变教师权威管束型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其模式结构是“活动前充分参与——活动中平等展示——活动后恰当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平等参与权,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参与”“展示”“得到积极评价”,获取各种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都要邀请校学生会干部和各班长参加学校座谈会,征求意见,让学生们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开展了实践体验育人“五个一”活动。班级管理强调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让学生当一周代班班主任、当一周执勤班长、当一周科代表、当一次活动主持人、当一次小记者等。每学期都力争最大限度地给学生选择轮流上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学会服务。
(二)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养成教育
“十五”期间,我们参加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PMP评价》研究。四个学期来,学校课题组在初一与初二10个实验班中进行了认真的运作,把评价纳入校本课。双周一节的评价课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评,班级交流评审,每月班主任一次点评,学期一次总评。从实验班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册中,从班级成长足迹评比台上,从家长的反馈信息中,反映出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律意识与责任感都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能力。
市级课题《对父母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经过三年运作于去年结题。本课题主要解决因父母离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或心理负担,探索解决的办法。班主任从对话沟通入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消除疑虑、走出困境,培养抗挫力、鼓励自信心,师生主动帮扶离异家庭的学生,用爱心、友情弥补他们欠缺的亲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创设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经帮扶救助,离异家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90%有了较好转化。
(三)搭建社会教育大舞台,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平台
我们先后与辖区公、检、法、司系统共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网络,与附近社区联建道德规范教育网络,与民政局、老干部局、城建环保部门、消防及武警中队及临近街道、企业、事业单位联建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先后选聘了近百名有热情、有水平、有一定家教能力的家长志愿者为学校各学年的家长教育委员,沟通协调家校教育;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搞好家教咨询;与学校通力合作,搞好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2.明确德育任务,形成德育目标体系平台
学校在构建“三全”德育格局基础上,又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校教育任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还自编《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以开展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评选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做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
3.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为了给学生创造参与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先后开展了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扶贫解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城乡手拉手活动,绿色环保卫士活动主动参与干家务、为父母分忧减负献孝心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会宣传及读书演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增强公民意识。
大力推进德育民主化建设进程,提高德育实效性
1.创设民主和谐的德育气氛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对所要进行的德育活动、要求、方法、意义,采用事先预告、座谈、公告等方法,让学生明白、理解,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孕育并发展了强烈的责任意识,产生“爱校、荣校”的集体荣誉感,发自内心地呼喊出“今天我以校荣,明天校以我荣”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心声。
在实行德育民主时,我们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座谈会、调查会、信访接待等各种对话机制、接待机制、调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学生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申诉权。学生坦率地反映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悦与疑虑,热情地提出各种建议和企盼。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满足他们渴求获知,提高自身素质之内在要求。
2.寓德育要求于自主实践活动之中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寓德育要求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中,把学生视为有主观能动性的受育主体和自育主体。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创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学会自尊、自强、自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由于学生自觉地将德育要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所得到的自育效果往往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效果。
3.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保证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主人翁的地位,观念是先导,制度是保证。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1)强化学生参与机制。配备班主任学生助理,学生列席德育工作会议,学生参与德育计划制定。
(2)强化学生信息汇集机制。由政教处、学生会、团委通过座谈会调查了解学生状况,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对话会,完善学生干部例会制度。
(3)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增设学生管理委员会,组建各年级联合班委、联合团支部。
(4)强化学生监督评估机制。设立学生自律监督岗,每周二、四为校长接待日,接受学生当面申诉。
(5)强化学生参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评选表彰制度,成绩突出者重奖。
(6)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与外教对话沟通、参与社区德育实践基地活动,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城乡手拉手、军训、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真正使德育入脑入心,从而增强了德育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的实效性。
强化学校德育指挥系统
面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复杂性、艰巨性,我校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做到“健全一个组织、完善两大网络、抓好三个落实、坚持六个一”。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行周例会制。完善两个网络: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关工委、政教处、年级组、团委、保安、各教学班参与组建的校内法制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学校、县关工委、县公检法、辖区派出所及居委会负责人、部分家长代表组建成校外综合教育管理网络。两大网络统一由校长协调管理,定期交流工作,交换意见。做到三个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和管理网络成员,落实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坚持六个一,要求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做到:作一次学情调查,掌握学生违规违纪程度;与重点帮扶学生谈一次话,把握学生思想学习动向;听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走访一户学生家庭,倾听家长对学校的呼声;调研一个社会单位,倾听社会对学校的呼声;参加一次德育工作会,总结当前工作得失。
从师德教育入手,
优化德育主力军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双主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自身职业道德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种法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通过学先进、树典型、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来激发教师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通过警示教育活动,自查自纠行业不正之风,克服拜金主义腐朽思想;通过制定修改《课堂教学行为准则》、《文明教师评比细则》、出台《教师忌行忌语》,规范教师教学言行,在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
爱是师德之“魂”,爱是师生交往的粘合剂。结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正师风,献师爱”活动。对教师提出“四要”:
1.要对学生有爱的感情。
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爱生的基础,也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伟业的珍爱。学校通过专题演讲、专题讨论、典型介绍、爱生月活动等,引导教师尊重、信任、善待、宽容学生,真正做到师生间人格上平等,情感上相融,思想上交流,形成充满爱意的师生和谐关系,人人为学生献上真诚的“师爱”。
2.要对学生有爱的行动。
教师要从点滴细微的事情做起,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校要求教师给“学困生”、“特困生”、“特需生”建立档案,给予特别关爱。每位教师要和学困生交朋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平等参与。提倡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和教育着每个学生。学生家长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测评满意率逐年上升。
3.要对学生有爱的能力。
即:要求教师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技术》,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能力。教师坚持“从学生视角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与学生交流;坚持扬长教育,“睁大眼睛找学生的优点”;运用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进步;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离异家庭学生进行有效地矫治;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进取心和自信心。
4.要对学生有爱的技术。
爱既包含着赞赏教育,也包括着批评教育,但“赞赏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知道7~18岁的孩子本身自制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赞赏,就会使赞赏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学生往往听不得半点批评,一说就急,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恰当合理地应用批评教育很有必要,关键是要掌握好实施批评教育的技艺。首先,要端正态度,批评要尊重人格,对事不对人。允许犯错,给予改正机会,批评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其次,是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六忌六宜”。即:忌当众批评,宜个别批评;忌暴风骤雨,宜和风细雨;忌单纯批评,宜鼓励式批评;忌孤军奋战,宜同盟相助;忌马上爆发,宜冷却处理。
每学期举办一次“献师爱”专题论坛,已有70%的教师在师德论坛会上介绍了感人的爱生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师生真情,特别体现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重点关爱与帮扶。如:单亲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父母违法犯罪家庭子女、家长外出打工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等。并涌现出以赵香秋等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爱生先进典型,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构建自主体验式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养成教育
近三年来,我们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构筑平等参与的平台和创设积极体验的学习情境。
(一)构建主体参与德育模式,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发展
主体参与德育模式是变教师权威管束型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其模式结构是“活动前充分参与——活动中平等展示——活动后恰当评价”。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平等参与权,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参与”“展示”“得到积极评价”,获取各种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自主、自律、自强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都要邀请校学生会干部和各班长参加学校座谈会,征求意见,让学生们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开展了实践体验育人“五个一”活动。班级管理强调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让学生当一周代班班主任、当一周执勤班长、当一周科代表、当一次活动主持人、当一次小记者等。每学期都力争最大限度地给学生选择轮流上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管理、学会服务。
(二)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学生的自主养成教育
“十五”期间,我们参加了省级课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PMP评价》研究。四个学期来,学校课题组在初一与初二10个实验班中进行了认真的运作,把评价纳入校本课。双周一节的评价课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互评,班级交流评审,每月班主任一次点评,学期一次总评。从实验班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册中,从班级成长足迹评比台上,从家长的反馈信息中,反映出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律意识与责任感都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养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能力。
市级课题《对父母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经过三年运作于去年结题。本课题主要解决因父母离异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或心理负担,探索解决的办法。班主任从对话沟通入手,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消除疑虑、走出困境,培养抗挫力、鼓励自信心,师生主动帮扶离异家庭的学生,用爱心、友情弥补他们欠缺的亲情,及时纠正不良习惯,创设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经帮扶救助,离异家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90%有了较好转化。
(三)搭建社会教育大舞台,让学生在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平台
我们先后与辖区公、检、法、司系统共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网络,与附近社区联建道德规范教育网络,与民政局、老干部局、城建环保部门、消防及武警中队及临近街道、企业、事业单位联建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先后选聘了近百名有热情、有水平、有一定家教能力的家长志愿者为学校各学年的家长教育委员,沟通协调家校教育;协助学校办好家长学校,搞好家教咨询;与学校通力合作,搞好与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2.明确德育任务,形成德育目标体系平台
学校在构建“三全”德育格局基础上,又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校教育任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还自编《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以开展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评选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做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
3.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为了给学生创造参与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先后开展了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扶贫解困、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城乡手拉手活动,绿色环保卫士活动主动参与干家务、为父母分忧减负献孝心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会宣传及读书演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增强公民意识。
大力推进德育民主化建设进程,提高德育实效性
1.创设民主和谐的德育气氛
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对所要进行的德育活动、要求、方法、意义,采用事先预告、座谈、公告等方法,让学生明白、理解,以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在参与中孕育并发展了强烈的责任意识,产生“爱校、荣校”的集体荣誉感,发自内心地呼喊出“今天我以校荣,明天校以我荣”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心声。
在实行德育民主时,我们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座谈会、调查会、信访接待等各种对话机制、接待机制、调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保障学生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申诉权。学生坦率地反映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悦与疑虑,热情地提出各种建议和企盼。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满足他们渴求获知,提高自身素质之内在要求。
2.寓德育要求于自主实践活动之中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坚持寓德育要求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中,把学生视为有主观能动性的受育主体和自育主体。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通过自主创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学会自尊、自强、自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由于学生自觉地将德育要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所得到的自育效果往往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效果。
3.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保证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主人翁的地位,观念是先导,制度是保证。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德育民主机制。
(1)强化学生参与机制。配备班主任学生助理,学生列席德育工作会议,学生参与德育计划制定。
(2)强化学生信息汇集机制。由政教处、学生会、团委通过座谈会调查了解学生状况,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对话会,完善学生干部例会制度。
(3)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增设学生管理委员会,组建各年级联合班委、联合团支部。
(4)强化学生监督评估机制。设立学生自律监督岗,每周二、四为校长接待日,接受学生当面申诉。
(5)强化学生参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类评选表彰制度,成绩突出者重奖。
(6)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与外教对话沟通、参与社区德育实践基地活动,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城乡手拉手、军训、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真正使德育入脑入心,从而增强了德育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