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比亚迪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20日召开股东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实现A股回归。
同时,比亚迪股份在公告中还表示,发行A股将为比亚迪建立新的融资平台,确保公司加强业务发展及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对此,有分析师认为,若比亚迪A股募资成功将极大推动其汽车工业的发展。
港股遇冷
比亚迪A股回归的事宜已经渐渐浮出水面。
据了解,此次发行A股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锂离子电池、LED光棒、相机模块、汽车、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及组件业务。
讨论此次A股回归的股东大会,距离比亚迪拆分电子业务独立上市仅三个月,实际上,比亚迪电子登陆港股并没给A股回归带来多少正面的舆论支持。
据悉,比亚迪电子登陆港股首日,投资者的冷遇让比亚迪电子很头疼,首日招股结果显示,其招股价以下限10.75元定价,公开发售仅获5594份申请,占认购总数的40.64%。
分析师认为,目前工业股在香港市场不太受欢迎,受美国次级债影响,比亚迪上市交易必然会面临股价压力。同时,冷遇投资者很可能与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有关。
之前,富士康以员工跳槽为由起诉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后因比亚迪电子申请分拆独立上市,因被告主体变更,而2007年10月,富士康集团撤回其原在香港的起诉,变更当事人后,以相同的事实和案由重新起诉,索赔51亿港元。
尽管富士康的诉讼最终没能阻止比亚迪电子上市,但对于2007年3月份就已经递交分拆上市申请的比亚迪来说,已经丧失了最好的分拆上市时机。
“如果不是富士康的诉讼缠绕,比亚迪电子原本可以在美国次级债影响香港股市之前实现上市,从而有可能避免招股价的下调。”比亚迪电子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晚于比亚迪提交分拆上市申请的阿里巴巴就在香港股市此轮暴跌之前成功实现了IPO。尽管如此,比亚迪上市的诉求依然迫切。
最近,富士康与比亚迪诉讼争端又有升级趋势,但是上市主体并非比亚迪电子,因此,分析师表示,诉讼对比亚迪回归A股影响并不大,比亚迪的回归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推进。
转战A股
从富士康的角度考虑,给比亚迪不断制造麻烦应该是阻碍其发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但是,比亚迪的中心并不是富士康致力于阻挠的手机代工产业。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向旗下汽车业务提供资金支持是比亚迪此次发行A股的真正用意。
纵使比亚迪在手机代工领域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比亚迪2007年中期年报就可以看出,近年来,比亚迪逐渐将发展重心向汽车业务倾斜,并取得不俗的增长。
2006年,比亚迪汽车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414%,达32.32亿元,并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6亿元。2007上半年,公司汽车业务的营业额同比增加35%,达到22.34亿元,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比亚迪汽车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需求也日趋扩大。
而在比亚迪对未来前景及策略的描述中也可以了解,对于电子产业,“比亚迪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提供商”,而对于汽车工业比亚迪“将致力于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路线”,领导产业显而易见。
“手机零部件代工和电池工业都是为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做技术及品牌上的支持,上市融资最终也是为了做大做强汽车工业。”有分析师认为。
国家在汽车产业政策的整体规划中提出,将在“十一五”末期完成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布局。曾经有领导和专家预言,“十一五”后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总体购并的高峰。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果汽车企业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首先解决资金之渴。
有业内专家预测,汽车产业寡头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最先得到资金的支持,谁抓住了钱匣子,谁就能在市场中占得先机。
针对目前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车企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选择比从银行贷款更为便捷。因此,比亚迪不屈不挠的上市行动意义也正在于此。
同时也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国内整体股市低迷,比亚迪在此时回归A股可能将重现比亚迪电子在上市遭冷遇的命运。在资金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时,具有保障的融资渠道成为重中之重,选择合适的发展时机、合适的融资手段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股民对股市的冷预期也给比亚迪上市带来更多的不可预知的变化。
■链接
手机代工争夺战
自2003年开始,比亚迪开始涉足手机代工业务,主要从事手机模块及组件制造,以及提供手机组装服务。
根据比亚迪的公开财报数据显示,在进入手机代工市场后的三年时间里,其业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04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30亿元;2005年,其业绩增长了4倍多,达到了19.06亿元;2006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再次增长169.3%,达到了51.35亿元。
2007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获得了51%的业绩增长,达到31.68亿元的规模。
作为目前全球重要的手机代工厂商的富士康,比亚迪在手机代工业务方面的发展,显然对其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实际上,从富士康在对比亚迪诉讼的持久性和专一性上也可以看出,比亚迪在手机代工市场已经对富士康构成最大的威胁。
同时,比亚迪股份在公告中还表示,发行A股将为比亚迪建立新的融资平台,确保公司加强业务发展及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对此,有分析师认为,若比亚迪A股募资成功将极大推动其汽车工业的发展。
港股遇冷
比亚迪A股回归的事宜已经渐渐浮出水面。
据了解,此次发行A股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锂离子电池、LED光棒、相机模块、汽车、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及组件业务。
讨论此次A股回归的股东大会,距离比亚迪拆分电子业务独立上市仅三个月,实际上,比亚迪电子登陆港股并没给A股回归带来多少正面的舆论支持。
据悉,比亚迪电子登陆港股首日,投资者的冷遇让比亚迪电子很头疼,首日招股结果显示,其招股价以下限10.75元定价,公开发售仅获5594份申请,占认购总数的40.64%。
分析师认为,目前工业股在香港市场不太受欢迎,受美国次级债影响,比亚迪上市交易必然会面临股价压力。同时,冷遇投资者很可能与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有关。
之前,富士康以员工跳槽为由起诉比亚迪窃取其商业机密,后因比亚迪电子申请分拆独立上市,因被告主体变更,而2007年10月,富士康集团撤回其原在香港的起诉,变更当事人后,以相同的事实和案由重新起诉,索赔51亿港元。
尽管富士康的诉讼最终没能阻止比亚迪电子上市,但对于2007年3月份就已经递交分拆上市申请的比亚迪来说,已经丧失了最好的分拆上市时机。
“如果不是富士康的诉讼缠绕,比亚迪电子原本可以在美国次级债影响香港股市之前实现上市,从而有可能避免招股价的下调。”比亚迪电子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晚于比亚迪提交分拆上市申请的阿里巴巴就在香港股市此轮暴跌之前成功实现了IPO。尽管如此,比亚迪上市的诉求依然迫切。
最近,富士康与比亚迪诉讼争端又有升级趋势,但是上市主体并非比亚迪电子,因此,分析师表示,诉讼对比亚迪回归A股影响并不大,比亚迪的回归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推进。
转战A股
从富士康的角度考虑,给比亚迪不断制造麻烦应该是阻碍其发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但是,比亚迪的中心并不是富士康致力于阻挠的手机代工产业。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向旗下汽车业务提供资金支持是比亚迪此次发行A股的真正用意。
纵使比亚迪在手机代工领域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比亚迪2007年中期年报就可以看出,近年来,比亚迪逐渐将发展重心向汽车业务倾斜,并取得不俗的增长。
2006年,比亚迪汽车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414%,达32.32亿元,并成功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16亿元。2007上半年,公司汽车业务的营业额同比增加35%,达到22.34亿元,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比亚迪汽车的市场地位不断提升,需求也日趋扩大。
而在比亚迪对未来前景及策略的描述中也可以了解,对于电子产业,“比亚迪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手机部件及组装服务提供商”,而对于汽车工业比亚迪“将致力于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路线”,领导产业显而易见。
“手机零部件代工和电池工业都是为汽车产业的领先地位做技术及品牌上的支持,上市融资最终也是为了做大做强汽车工业。”有分析师认为。
国家在汽车产业政策的整体规划中提出,将在“十一五”末期完成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布局。曾经有领导和专家预言,“十一五”后期将是中国汽车产业总体购并的高峰。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如果汽车企业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首先解决资金之渴。
有业内专家预测,汽车产业寡头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最先得到资金的支持,谁抓住了钱匣子,谁就能在市场中占得先机。
针对目前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车企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选择比从银行贷款更为便捷。因此,比亚迪不屈不挠的上市行动意义也正在于此。
同时也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国内整体股市低迷,比亚迪在此时回归A股可能将重现比亚迪电子在上市遭冷遇的命运。在资金成为制约国内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时,具有保障的融资渠道成为重中之重,选择合适的发展时机、合适的融资手段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而股民对股市的冷预期也给比亚迪上市带来更多的不可预知的变化。
■链接
手机代工争夺战
自2003年开始,比亚迪开始涉足手机代工业务,主要从事手机模块及组件制造,以及提供手机组装服务。
根据比亚迪的公开财报数据显示,在进入手机代工市场后的三年时间里,其业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04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30亿元;2005年,其业绩增长了4倍多,达到了19.06亿元;2006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再次增长169.3%,达到了51.35亿元。
2007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获得了51%的业绩增长,达到31.68亿元的规模。
作为目前全球重要的手机代工厂商的富士康,比亚迪在手机代工业务方面的发展,显然对其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实际上,从富士康在对比亚迪诉讼的持久性和专一性上也可以看出,比亚迪在手机代工市场已经对富士康构成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