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人论世”观对文学鉴赏与创作的影响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人论世”观是儒家颇具代表性的文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在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领域,“知人论世”观不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批评;儒学思想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方法。“交友修身之道”一说,由孟子率先提出,客观上为文学提供了解读文本的原则与方法,在后世逐渐发展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对文学批评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知人论世”的內涵
  “知人论世”的观点最早见于孟子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知人”和“论世”两部分:“知人”即了解作者本身,除了分析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的个人理念、文学修养、创作风格等,还包括作者本身的家世出身、生活阅历等人生历程;“论世”即考察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把对作家的了解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灾害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特定的时代环境塑造了作者特定的价值观念与人生经历,而个人阅历与精神人格等则决定了作品的独有风貌。“知人”与“论世”相互作用,在对文学作品解读与鉴赏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知人论世”观与儒学思想的发展关系
  “知人论世”说提出的最初目的是“尚友”,其中的“友道”精神最早是一种以道义规范君臣的文化关系。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则归附于“以政治教化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局限于探讨作者的美刺态度、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教化。直到唐宋时期,“知人论世”观才真正成为以文学批评为目的的批评方法,逐渐形成宋代以来“文如其人”的批评观念,文学创作更加自由灵活,作者个人的人格精神与观念情操在作品中也越发凸显。“知人论世”批评观在历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但总体上始终围绕儒家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政教思想,强调作者的道德境界及文学思想应具有经世致用的社会作用。
  三、“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积极性与合理性
  (一)“知人”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想与情感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家庭出身等客观因素能决定不同的人生经历,进而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最终对作家创作的风格、内涵等产生重要影响。在赏析文学作品时,结合作者的家庭出身与人生经历进行理解是重要的一环。以著名词人李清照人生各个时期的词风变化为例:少女时期,李清照生活优渥、无忧无虑,其创作词风清丽明快,以《如梦令》两首最为代表;少妇时期,李清照与丈夫常年分别,故多写闺思之作,词风深婉幽怨,以《醉花阴》与《一剪梅》最为代表;寡居时期,接连遭遇丈夫逝去与国破家亡多桩祸事,她的词风便转为了沉郁凄苦,该时期的代表作为《武陵春》和《声声慢·寻寻觅觅》。由此可见,赏析作家创作风格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运用“动态”的眼光分析审视,充分考虑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经历对其创作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揣摩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求更加准确地体会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论世”有助于理解作品包含的时代内涵
  文学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时代的内容。脱离了作者创作的特定时代,空谈作品内涵,会使文学作品的赏析失去历史根基而变得空洞泛泛,而盲目地借助当今时代甚至西方的文学分析理论去赏析古代文学, 更是断不可取的行为。“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人们得以采用新的理论方法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偏颇。如对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主题的探索,多认为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但汉代正处于封建主义上升期的历史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极力鼓吹儒学三纲五常的社会大背景,直接决定了汉代人无法涌现“反封建、反礼教”的觉悟,也更不可能衍生出反“宗法制度”“包办婚姻”的先进思想。由此可见,只有懂得把握作者创作的时代基点,以古诠古、知人论世,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知人论世”对古代文学创作活动的束缚
  古代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为了达到作品为读者所广为接受的目的,通常需要遵循某些约定俗成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则便是其中之一。“知人论世”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主流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造成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也对中国古代文人开展文学创作时起到了一些束缚作用。
  (一)阻碍早期词的发展
  相比起诗歌多用来抒发雅正高洁的情志,中晚唐时期的词体多呈现出婉媚柔丽、绮罗香艳的词风。在崇尚诗“雅正”的权威型文人群体看来,词的文学形式与“载道、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正统思想大相径庭,与“知人论世”的儒家诗教悖离矛盾,为保持同当时主流文化的一致,许多词论者对词表现出全然的鄙薄态度,不仅将词归为“末道小技”,还对当时许多后世评价很高的词人,如柳永、李清照等大加批判,很多有失公允。如在柳永所作《八声甘州》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将词人的思乡苦闷与相思揉合,在这倚栏杆处,形成了自己的忧患意识,也借此观照他人。这些词作相较柳永早期而言,感情层次已经明显深化,但在当世却仍遭到很多文人的片面否定。在以上过程中,“知人论世”批评模式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自身的局限性,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色彩,也“劝退”了相当数量的词人进行创作,在词论发展早期严重阻碍了词的发展。
  (二)间接限制了世俗文学的创作活动
  “知人论世”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时代背景结合并进行分析与挖掘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涵盖政治、社会与民生问题,“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原则也同样重视文学作品中透露的政治理念,这间接促成了古代文人在开展文学创作时对“敏感话题”的自觉回避或避讳,阻碍了文学在艺术和情感上的自由表达。以《红楼梦》为例,书中人物贾宝玉身上“亦正亦邪”的人格及其所宣扬的人格尊严与价值,与儒家正统思想文化分庭抗礼,这样的文学作品注定是被那个时代的封建阶级所不容的,所以《红楼梦》在清代长期未能逃脱被销毁的命运。该时期受到政治压迫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如蒲松龄的通俗小说集《聊斋志异》,清人李渔的话本小说《无声戏二集》等都曾一度被列为禁书。在这种受“知人论世”观和“教化论”思想支配的封建时代,世俗文学的发展无疑受到了极大阻碍。   五、“知人论世”对古代文学批评鉴赏的局限性
  任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都不可能至臻至善,“知人论世”的原则在文学批评中同样存在局限性。
  (一)过于重视“知人”与“论世”思维,会忽视作者人格的多重属性
  “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原则在分析作者人格时,过分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未考虑到作者人格构成的多重属性。同一时代环境对不同人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单调套用社会对情感的“一对一”模式,便很可能对作品的解读造成误解。其次,文学创作存在超越自身阶级或落后于自身阶级的特点,例如纵观历史,我们不否认文人中有“出庙堂之高仍忧其民”者,也不否认有寒门士子“跃龙门继而忘其民”者,在文学批评时不能单纯以阶级划分的方法“以全概偏”。最后,“知人论世”观不能完全兼顾作者创作时情绪的偶然性。文学创作多“即兴之作”,即兴之际,文人可在短时间内情绪由喜转悲或由悲化喜,其作品的思想情感等也会与同期多数作品有所不同。“知人论世”观无法充分预计这些“不可控”因素。
  (二)过于偏重“知人”的教化功能,易轻视作品本身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知人论世”观局限于探讨作者的美刺态度、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政治教化状况,误导人们过于重视文学作品的道德境界和社会功能,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然而,缺失了对作品艺术角度分析的文学批评终究是残缺的,以道德为尺度来衡量文学作品注定是不可取的,注定会人为地提高或贬低文学作品的价值。这对文学鉴赏极为不利。
  (三)受史料真伪考证的限制,“论世”的时代背景难以全部真实复原
  在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为了考证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会应用到大量的史料及文学作品。受年代间隔所限,使用二手材料成为一种必须且广泛的做法,面对无限的二手乃至三手材料,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又成为影响“论世”文学批评开展的重要阻碍。当代对《史记》《战国策》等史书进行考证时,会发现其中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偏差,甚至为历史杜撰。例如学者杨宽对《齐策四》和《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对比考证时便发现其中所讲“孟尝君复相之事”并非历史事实。正因为整件事并不存在,所以后世在相关文学作品中就该事件中的相关人物展开的一系列争论或引用等就失去了意义。又如在对比考证《齐策六》和《史记·鲁仲连列传》时,杨宽指出:“《史》云‘田单围聊城’,吴师道皆辨之,谓非事实……又云又称燕将得书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此论《史记》之误也。而《策》文亦有误。而后人在此二书所载的史料之上又多加延伸出各种三手资料,使我们了解到的“世”已经不是历史上最原本的那个,甚至与最初的历史相差甚远。当我们用这些真实度不等的史料来对作品展开“论世”时,不可避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也是“论世”时客观存在的局限。
  六、结语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双向逆反的批评方法,是文学鉴赏中的重要原则,“知人”和“论世”相互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封建主流思想的代表性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化论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文本,充分重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价值,避免僵化地套用和执行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理论及批评方法需要不断完善,“知人论世”观也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补充添加新元素,摒弃僵化落伍的成分,以求在当代众多文学理论及批评方法中保持先进地位。
  作者简介:刘爽(1999—),女,山东青岛人,东北农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炳范,赵歌东.论儒家诗教原则的确立[J].孔子研究,2016(10).
  〔2〕曾禮军.孔子的《诗》教观探微[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3〕杨兴华,陈艳丽.儒家诗教与“礼乐”传统[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
其他文献
据《明史本纪》第十七《世宗一》载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皇帝回故乡钟祥的经历:乙卯,幸承天,太子监国。辛酉,次真定,望于北岳。丁卯,次卫辉,行宫火。三月己巳,渡河,祭大河之神。辛未,次钧州,望于中岳。甲戌,免畿内被灾税粮。庚辰,至承天。辛已,谒显陵。甲申,享上帝龙飞殿,奉睿宗配,秩于国社,国稷,遍群祀。戊子,御龙飞殿受贺,诏赦天下,给复承天三年,免湖广明年田赋五之二,畿内、河南三之一。夏四月壬子
期刊
青山,飞地的家  小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世界的认知,基本局限于厂子里,厂子就是我的世界。  我生长在三线兵工厂青山厂,厂如其名,一个绿水青山的好地方。与外界接触不多,我总是认为,这里就是我的家。那时,父母常常念叨老家,那是他们的家,也是我的老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只是老家人们的亲近,更多的是外部世界新鲜感的吸引,感觉对老家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所以,当语文老师让写可爱的家乡时,我那些同学写了
期刊
调皮的风,使坏  月潜入水底,睡上一觉,进入梦  调皮的风,使坏,风起,浪涌  捉弄睡美人,月醒来,怒目圆睁  冲出水面,和风激战,巨浪掀天  风败北,回头,水里的月真好看  风,卷土重来;月,怒发冲冠  邂逅  风中的裙纱,浅浅的芳,秒杀  动感的世界,飘飘,摇曳的花  色彩斑斓的,枝丫牵手着枝丫  心有灵犀,离去的背影,望她  远去,雾一样融化,湖畔人家  期待这地方需要我  变成了,一片白云
期刊
一  罗曼萍做梦也没想到就在自己生日那天,怀端正对她说,我们分床吧。  今年5月5日,罗曼萍足满55岁,从市新华书店退休,刚好又拿到了退休证。怀端正是5年前从人事局退休的。  晚上,怀端正和罗曼萍来到小区“好缘来”餐馆,一番庆祝之后,便沿着花园里曲径幽深的小路漫步,幸福的眼神径直向着路灯下的小路延伸。最后歇坐在楼栋前“景观湖”边的长条靠椅。  喷泉在色彩斑斓的灯光的照射下,变幻出千奇百怪的效果。令
期刊
滦河,奔腾流入渤海。河北迁安人化腐朽为神奇,变害河为利河,用汗水和智慧打造出一个幽美的休闲乐园。滦河水,你流出了一个著名的北方水城,你托起了迁安人的城市梦想。  “南有天堂苏杭,北有迁安水乡”。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烛影摇红,是江南水乡的婉约;斜拉锁桥、彩虹桥耸入云天,雄姿勃发,是北方水城的磅礴。在这里,你可以徜徉湖畔卸去满身的疲惫,静观湖上的云卷云舒,聆听林间的低吟浅唱;你也可以乘游艇划开碧绿的湖
期刊
提要:古典芭蕾基训具有严格的程式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专业芭蕾的训练中,从低班至高班,每个年级都拥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侧重点。低班到高班的上升过程,正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低班的芭蕾基训作为基础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只有认识并把握好低班的教学特点,才能以科学的方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芭蕾人才。  关键词:芭蕾基训;低班教学;基础性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鼎
期刊
4月30日的黎明,晨曦透过薄如蝉翼的窗帘,温柔地抚触饱经沧桑的脸庞;鸟声穿越明净半掩的牖扇,清脆地在聪敏的耳畔萦怀。  醒来寝起,倚栏仰望天际,旭日冉冉升腾,和煦地辉映绚丽斑斓的朝霞;阳光晕开彩云,照耀原野青烟袅袅,洒向丘壑乳雾茫茫。  此前选择该日造访慕名已久的兰武村采风观光,相逢这等好天气,仿佛大自然顺应我的意愿而作出的特别安排。无尽的欢悦,陶然于心。  跨过钢筋混凝土筑就的兰武桥,汽车自兰武
期刊
时间宽恕了我们  彼此在地下安静下来  连风也是静止的了  此刻,所有的仇敌都握手言和  毕竟,尘世间那么多沉重的东西  再也握不住了  百年之后,我们并排躺下  小匣子似乎不太拥挤  从前在乎的三室两厅  此刻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时光比轻还轻  有时会互相问候一声  想一想过去,名与利皆如过眼云烟  那些过于看重的,皆在不齿之列  两个人并排躺着,想想未来  未来还有那么多日子可期,希望还在  
期刊
蝉唱声声  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就像友善的朋友,会不经意地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与我们一道演绎生活的乐章。这里就以夏蝉的鸣声为例,来说说这个现象。  听母亲讲,那年夏天,我刚刚半岁,躺在院子槐树下摇篮里哭闹,上面树枝间忽然响起蝉的鸣叫,我立时噤声,呈现用心聆听的神态。这应该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蝉鸣吧。  长大一些,听见夏日悠扬婉转持续不断的蝉声,我问母亲,这蝉为什么总是叫个不停?母亲说,它是在呼唤自
期刊
母亲养鸡  大集体时代,农村个体经济受限制,而养鸡却是被允许的,因此家家户户都把养鸡作为一项重要的副业。小时候,我常常看到母亲为养鸡的事而忙碌。  三月初,是孵化小鸡的最佳时段。母亲开始留意抱窝母鸡并储备种蛋。选择母鸡的方法,是在鸡窝里放几个用蛋壳做成的假鸡蛋,若有母鸡卧在上面打盹,逗一下它,会大叫且啄人,这就是合格的母鸡。一旦选中,母亲就会对它的饮食特别优待,别的鸡吃谷,母鸡吃米,喝米汤水,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