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上学生基础薄弱,呈现两极分化,有爱学语文从中找到乐趣的学生,有觉得语文简单不重视转攻别的学科的学生,有自觉性不强拿着上课时间发呆走神的学生。为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我试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让学生在语文预习过程中,自己设计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魏书生老师说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灌输的容器,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学,自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让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比老师单纯抛出问题效果更好。在早自习预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由小组长收集,汇总到课代表那。要求小组长和课代表对问题进行筛选,力求所提出的问题是典型性的,有价值的。
部分简单问题我会要求小组内部解决;钻牛角尖的问题我会单个和学生讨论解决;典型性问题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例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搜集起来的问题有:
1.侍萍是否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她的动作和她的行为为何相互矛盾?
2.周朴园想不想见侍萍?他前后态度转变为什么那么大?
3.周朴园为什么要把鲁侍萍塑造成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年轻小姐”的形象?
4.周朴园对侍萍是不是有真正的感情?
5.侍萍一开始很想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改口不认周萍?
6.《雷雨》人物关系太复杂,这部戏是不是太“巧”了?是不是太像一部戏了?
这些问题都让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我直接将这些问题投影在多媒体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展示,由学生自己解决,老师适当点拨。事实证明,学生能自己踊跃地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多方面去找依据谈自己看法。而我也没有拘泥于一定要按预设的课程安排一步步走,而是通过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对《雷雨》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引导他们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抓人物性格特征。于是,这堂课就自然地“活”了起来。
安排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能帮助老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二、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
生不爱举手,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形成一种以举手为耻的观念,而一些想举手爱举手的同学也总是在老师提问时低下他们的头。在这种情况下,我思考了一下,安排三步走:
第一步,是充分了解学生,改变自己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未必是学生不会答题,而有时是老师的问话技巧有问题,没能有效提问。再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没能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点起来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受了嘲笑,没有面子,下次就不怎么愿意站起来回答,部分学生还可能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设置简单的问题给基础一般的学生答,设置有难度的问题给基础扎实的学生答,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需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对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肯定学生。
第二步,捕捉学生回答,进行良性引导。例如在《茶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对茶馆中哪一些人物比较感兴趣,我们就分析哪个人物。学生有的说刘麻子,有的说王淑芬,有的说康顺子。然后我们班上有个学生蹦出了两个字:难民。学生们都笑了。那是个艺术班的学生,平时很调皮,上语文课注意力一直不集中,很少回答问题。当时我没说他瞎回答,也没批评他,而是充分肯定了他的回答。由他当时说的“难民”一词,加上了一个“们”字,引导学生思考“难民从那里来”,由此去看旧时代的社会现实,一下子引回课文主题上。
第三步,建立激励机制。学生答得好,要赞美,要肯定,要学会在学生身上找优点。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激励学生,不吝惜表扬。
三、小组带动,进行讨论,在全班形成自主学习的风气。
我将学生按座位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组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例如有的组起名为“火箭队”,有的组起名为“加菲猫队”。每组选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负责小组讨论。
平時的小组讨论分为三个部分,一个课前预习,二是课中展示,三是课后交流。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小组长收集问题,部分问题小组内部解决,部分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课堂中展示过程中,平时的讲读课中会展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短时间讨论,推举小组成员发言。而在讨论课中,则要求课代表负责主持,通过小组讲解展示学习问题,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课后交流过程中,小组可以对余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或者是在下课之前,在一篇课文将要结束时,老师留 2到 3 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课前讨论能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内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后讨论能查漏补缺,巩固课堂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最后,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的语文课,才是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寓教于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让他们乐学、爱学、勤学、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一、让学生在语文预习过程中,自己设计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魏书生老师说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灌输的容器,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学,自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让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比老师单纯抛出问题效果更好。在早自习预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由小组长收集,汇总到课代表那。要求小组长和课代表对问题进行筛选,力求所提出的问题是典型性的,有价值的。
部分简单问题我会要求小组内部解决;钻牛角尖的问题我会单个和学生讨论解决;典型性问题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样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例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搜集起来的问题有:
1.侍萍是否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她的动作和她的行为为何相互矛盾?
2.周朴园想不想见侍萍?他前后态度转变为什么那么大?
3.周朴园为什么要把鲁侍萍塑造成为一个大户人家的“年轻小姐”的形象?
4.周朴园对侍萍是不是有真正的感情?
5.侍萍一开始很想见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改口不认周萍?
6.《雷雨》人物关系太复杂,这部戏是不是太“巧”了?是不是太像一部戏了?
这些问题都让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的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我直接将这些问题投影在多媒体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展示,由学生自己解决,老师适当点拨。事实证明,学生能自己踊跃地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多方面去找依据谈自己看法。而我也没有拘泥于一定要按预设的课程安排一步步走,而是通过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对《雷雨》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引导他们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抓人物性格特征。于是,这堂课就自然地“活”了起来。
安排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问题,鼓励学生去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能帮助老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二、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
生不爱举手,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形成一种以举手为耻的观念,而一些想举手爱举手的同学也总是在老师提问时低下他们的头。在这种情况下,我思考了一下,安排三步走:
第一步,是充分了解学生,改变自己提问技巧。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未必是学生不会答题,而有时是老师的问话技巧有问题,没能有效提问。再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没能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点起来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受了嘲笑,没有面子,下次就不怎么愿意站起来回答,部分学生还可能因此产生抵触心理。设置简单的问题给基础一般的学生答,设置有难度的问题给基础扎实的学生答,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需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对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肯定学生。
第二步,捕捉学生回答,进行良性引导。例如在《茶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问学生对茶馆中哪一些人物比较感兴趣,我们就分析哪个人物。学生有的说刘麻子,有的说王淑芬,有的说康顺子。然后我们班上有个学生蹦出了两个字:难民。学生们都笑了。那是个艺术班的学生,平时很调皮,上语文课注意力一直不集中,很少回答问题。当时我没说他瞎回答,也没批评他,而是充分肯定了他的回答。由他当时说的“难民”一词,加上了一个“们”字,引导学生思考“难民从那里来”,由此去看旧时代的社会现实,一下子引回课文主题上。
第三步,建立激励机制。学生答得好,要赞美,要肯定,要学会在学生身上找优点。哲学家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激励学生,不吝惜表扬。
三、小组带动,进行讨论,在全班形成自主学习的风气。
我将学生按座位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每组都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例如有的组起名为“火箭队”,有的组起名为“加菲猫队”。每组选一个组长和一个副组长,负责小组讨论。
平時的小组讨论分为三个部分,一个课前预习,二是课中展示,三是课后交流。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小组长收集问题,部分问题小组内部解决,部分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课堂中展示过程中,平时的讲读课中会展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短时间讨论,推举小组成员发言。而在讨论课中,则要求课代表负责主持,通过小组讲解展示学习问题,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课后交流过程中,小组可以对余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或者是在下课之前,在一篇课文将要结束时,老师留 2到 3 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充分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常言道:“真理愈辩愈明。”课前讨论能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内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后讨论能查漏补缺,巩固课堂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完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任务,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最后,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进来的语文课,才是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寓教于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让他们乐学、爱学、勤学、全面发展、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