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108-01
“说话”,也就是口头表达,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语言(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语言修养。人们也常常把口头表达好坏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认为口才是一个人的力量和价值的具体体现。职业中学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面试、谈话、汇报、谈判、演讲等活动,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 培养“说”的心理机制,让学生“愿说”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愿意做的事,一般都与个人对这件事的兴趣及动机有关。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必须从此入手。
动机是学习过程中起着制约学习倾向性、持久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动因。它是由人的学习需要与引起这种需要的外部诱因结合而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在现实生活、学习、未来事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清生活与事业都离不开“说”的现实性,树立起“说”也是人生需要的强烈意识。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备课,多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上,教师要安排多种说的练习,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社会经济德育课现象、法律案例发表看法,对那些有独创性、想象丰富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激活学生“说”的动机。
二、 培养学生“说”的信心,让学生“敢说”
职中生平时好说好动,但为什么一到上课单独发言就面红耳赤、低头无语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学生不敢说,与教学氛围和教师的教学作风不无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教学氛围。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总是怀着热爱、亲近、理解和期望的情感,喜悦而耐心地倾听,孩子毫无顾忌。若要在学校形成这种氛围,就必须消除学生心头的种种顾虑,创设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学生羞于开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批评,不能提过高地的要求,而应当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讲话的勇气。
从管理学角度讲,要体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原则。如果一个教师过分追求师道的权威、师授的尊严,而学生只能唯书唯师,不许越雷池一步,那么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生绝对不能养成课堂积极发言甚至大胆争论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破除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教学观,大胆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想法,亲近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实,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积极辩论,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进行质疑。这样,在科学面前、在真知面前,师生一律平等,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教学主体的地位、知识主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 、培养学生“说”的规范性,让学生“会说”
从愿说、敢说到会说,实质上是由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在内的心理因素或者说非智能因素转化为智能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量上加大“说”的积累。即在教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当然,学生的“会说”还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要求学生把话说得规范、流畅,自己必须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课后的工作语言,还是生活中的交际语言,都必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职中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不能“一刀切”,可以经过下四个阶段,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阶段,要求讲普通话,声音响亮(以全班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为准)、口齿清晰,内容以读课文为主;第二阶段要求正确地阐述,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阐述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要求背条条框框;第三阶段要求富有自信的表情、仪态大方,训练内容主要是就某一个问题当众表达个人观点;第四阶段,由同学或老师提出议题,说话人围绕所提问题即兴发言,要求有针对性、有逻辑性,如谈谈“怎样产生班干部”、“我的金钱观”、“怎么看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怎样合理消费”等等。在提高要求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立足于战胜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力争后一阶段胜过前一阶段,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这样可以防止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的自卑和优等生的骄傲。
职中生的原有基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差,对学习(包括对德育课)兴趣的提高本身就有一个过程,因此,要把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完全培养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教师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德育课堂才能因此而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学生才能因此而插上“能言善辨”的翅膀,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大显才华,有所作为。
“说话”,也就是口头表达,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语言(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语言修养。人们也常常把口头表达好坏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认为口才是一个人的力量和价值的具体体现。职业中学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面试、谈话、汇报、谈判、演讲等活动,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 培养“说”的心理机制,让学生“愿说”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愿意做的事,一般都与个人对这件事的兴趣及动机有关。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必须从此入手。
动机是学习过程中起着制约学习倾向性、持久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动因。它是由人的学习需要与引起这种需要的外部诱因结合而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在现实生活、学习、未来事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清生活与事业都离不开“说”的现实性,树立起“说”也是人生需要的强烈意识。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备课,多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上,教师要安排多种说的练习,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社会经济德育课现象、法律案例发表看法,对那些有独创性、想象丰富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激活学生“说”的动机。
二、 培养学生“说”的信心,让学生“敢说”
职中生平时好说好动,但为什么一到上课单独发言就面红耳赤、低头无语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学生不敢说,与教学氛围和教师的教学作风不无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说”的教学氛围。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总是怀着热爱、亲近、理解和期望的情感,喜悦而耐心地倾听,孩子毫无顾忌。若要在学校形成这种氛围,就必须消除学生心头的种种顾虑,创设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学生羞于开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批评,不能提过高地的要求,而应当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讲话的勇气。
从管理学角度讲,要体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原则。如果一个教师过分追求师道的权威、师授的尊严,而学生只能唯书唯师,不许越雷池一步,那么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生绝对不能养成课堂积极发言甚至大胆争论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必须破除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教学观,大胆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想法,亲近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实,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积极辩论,允许学生对老师讲的进行质疑。这样,在科学面前、在真知面前,师生一律平等,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教学主体的地位、知识主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 、培养学生“说”的规范性,让学生“会说”
从愿说、敢说到会说,实质上是由包括兴趣、情绪、意志等在内的心理因素或者说非智能因素转化为智能因素的过程,其中又蕴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量上加大“说”的积累。即在教师示范、指导的前提下,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当然,学生的“会说”还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要求学生把话说得规范、流畅,自己必须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课后的工作语言,还是生活中的交际语言,都必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职中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不能“一刀切”,可以经过下四个阶段,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阶段,要求讲普通话,声音响亮(以全班每个同学都听得清楚为准)、口齿清晰,内容以读课文为主;第二阶段要求正确地阐述,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阐述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要求背条条框框;第三阶段要求富有自信的表情、仪态大方,训练内容主要是就某一个问题当众表达个人观点;第四阶段,由同学或老师提出议题,说话人围绕所提问题即兴发言,要求有针对性、有逻辑性,如谈谈“怎样产生班干部”、“我的金钱观”、“怎么看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怎样合理消费”等等。在提高要求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立足于战胜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力争后一阶段胜过前一阶段,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这样可以防止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的自卑和优等生的骄傲。
职中生的原有基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差,对学习(包括对德育课)兴趣的提高本身就有一个过程,因此,要把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完全培养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教师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德育课堂才能因此而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学生才能因此而插上“能言善辨”的翅膀,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大显才华,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