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80-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些做法和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往往是“当局者迷”,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因此下面我就浅谈以下教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及自己的看法。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越清、讲得越多就越好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解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状况,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内容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之三: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也是教学上的一大误区。
1.“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3.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误区在所难免,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反思,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不断趋于完善。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些做法和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往往是“当局者迷”,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因此下面我就浅谈以下教师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误区及自己的看法。
误区之一:教师讲得越清、讲得越多就越好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清晰透沏且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得清,学生却未必听得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长,分解难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状况,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力争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目标,但是,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紧扣教材,围绕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环与否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凭着自己对教材的切身感受去适度地旁征博引,合理地拓宽加深。
误区之二:教师觉得内容简单,学生就学得容易
教师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况且,有时教师对教材的难点不清楚,习题讲得不透彻,也会导致简单问题变为学生的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切实掌握是另一回事。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之三: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也是教学上的一大误区。
1.“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3.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误区在所难免,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反思,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不断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