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98-01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既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教育。遗憾的是,尽管我们越来越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无论教学还是考试仍旧是重工具而轻人文,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必将导致其文化底蕴的缺失,抑或文化底蕴的缺失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能看到多少真实、率直的个性?能看到多少理性、多元的思想?能看到多少典雅、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又能看到多少“义”“利”并重的人生态度?身正方能做人,满腹芳华才可作文。缺少文化熏陶,缺少隽永的思想,文章的内涵一眼见底,单薄而贫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头疼医头不行,那些快餐式的文化也不行,唯有让学生走近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及其文化精品,让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而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博大而又极富个性精神的真正的文学大师。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他太丰富、太博大了。正像他的诗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看他,都会有说不尽的话题。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是一位旷达的五栖明星,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湖州画派。
苏东坡是我国作品最多,质量最优的作家之一。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最为坎坷曲折。有谁象他那样一生宦海沉浮,“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历经四朝(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几度沉浮,他把生命的苦涩化作了甘泉,慰藉了自己也润泽了苍生的心灵。他的一生,人生坎坷,艺术精湛,人格伟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难怪作家方方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失重。”
围绕苏东坡有大量的传说与作品。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苏东坡做的鱼叫“东坡鱼”,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林语堂为他写了《苏东坡传》,洪亮先生为他写了《放逐与回归》,余秋雨为他写了《苏东坡突围》,方方写了《喜欢苏东坡》,其他研究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苏东坡的一生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给我们提供了说不尽的话题,这对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语言,对丰富写作素材提供了有力支持。深受好评的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就把苏东坡作为一个话题人物,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也都把苏东坡作为写作素材,而作为文化名人的苏东坡也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了许多文化的文学的气息。
那么,怎样走近苏东坡?先从课本开始,从“两赋一词”开始,然后扩大到苏东坡的其他诗、词、文,这些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时代或环境中的心灵世界的凝聚物,作家情感的细腻与粗犷,心灵的崇高与卑微,都可以从作品中找到答案。可以说,作品是进入作家心灵深处的最直接的唯一的通道。教师可以印发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方方《喜欢苏东坡》,《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意义与影响》、《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外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学生们在苏东坡的作品中徜徉,在理论的海洋里思索。
他们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山林,那么,苏东坡就是山林中最最苍翠、最最高大、永不枯谢的那一株;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幅漫长的画卷,那么,苏东坡就是其中最最浓重、最最深厚、永不褪色的那一笔。
他们说:我们虽然读到的是诗人“柏合霜气夜凄凄、吟啸徐行迎风雨”的场景,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骨子里那种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励的坚韧,佩服他在逆境前进中的从容、坚强、乐观、不卑不亢,这就是智者在困难中的超越。
他们说:蔡尚伟的《东坡月》写道:“中国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何同样的一轮月,在他身上却不同凡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诗人望月怀人,感悟到人生离合的无常,他以怨恨的语气问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实际上当然是对牛弹琴,但诗人却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把海角天涯的思念凝聚在一起,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拉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对着自己,向着宇宙高声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这无比伟大的力量,惊动了全世界,让我的灵魂冲破云霄,穿越空间,回到了现在的世界。
他们说:李白和苏东坡同是壮志未酬,但一个是为事所困,最终悲观而死,而另一位却在大自然中悟出生存的价值。在(定风波)小序中写道:“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余独不觉”四字展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人们说李白豪迈,但我却说苏轼的豪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迈。瞧,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有对不明君主的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里有“不被用”的埋怨。但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豁达至此,又会有何烦恼呢。所以,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向苏轼学习。
正如肖依斐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的那样:“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苏东坡,就像没有人能数完全天上的星星一样。面对一位大师级人物,任何赞美,吹嘘,侃侃而谈都显得了然无味。也许万事都会回归本源,现在什么也不必说,闭上眼睛,开始背诵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夜已三更’……
此时灯灭,一串泪珠从眼角滑落,猛然睁开双眼,火红的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霎时金光万丈,好久不见的感动不知从哪儿毫无预兆的洒遍全身。从来都不是一个潇洒的人,此时面对初升的太阳,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东坡词万世不倒,东坡精神光照千古。’ 喊累了,全身放松了,倒在桌子上,进而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管他‘东方之既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但和我们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学生深受震撼、深受熏陶。他们从苏东坡那里读到了文学的美,人性的美,精神的美,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思考、感动,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美文淙淙流进他们干渴的心田,那是多少武侠和超女无法替代的啊!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既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并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教育。遗憾的是,尽管我们越来越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无论教学还是考试仍旧是重工具而轻人文,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必将导致其文化底蕴的缺失,抑或文化底蕴的缺失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匮乏。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能看到多少真实、率直的个性?能看到多少理性、多元的思想?能看到多少典雅、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又能看到多少“义”“利”并重的人生态度?身正方能做人,满腹芳华才可作文。缺少文化熏陶,缺少隽永的思想,文章的内涵一眼见底,单薄而贫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头疼医头不行,那些快餐式的文化也不行,唯有让学生走近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及其文化精品,让他们的精神和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而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博大而又极富个性精神的真正的文学大师。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他太丰富、太博大了。正像他的诗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看他,都会有说不尽的话题。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是一位旷达的五栖明星,诗词文书画,无所不能。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湖州画派。
苏东坡是我国作品最多,质量最优的作家之一。苏东坡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
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最为坎坷曲折。有谁象他那样一生宦海沉浮,“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历经四朝(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几度沉浮,他把生命的苦涩化作了甘泉,慰藉了自己也润泽了苍生的心灵。他的一生,人生坎坷,艺术精湛,人格伟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难怪作家方方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失重。”
围绕苏东坡有大量的传说与作品。苏东坡做的肉叫“东坡肉”,苏东坡做的鱼叫“东坡鱼”,苏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苏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苏东坡吃的点心叫“东坡饼”,苏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林语堂为他写了《苏东坡传》,洪亮先生为他写了《放逐与回归》,余秋雨为他写了《苏东坡突围》,方方写了《喜欢苏东坡》,其他研究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苏东坡的一生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给我们提供了说不尽的话题,这对丰富学生的思想和语言,对丰富写作素材提供了有力支持。深受好评的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就把苏东坡作为一个话题人物,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也都把苏东坡作为写作素材,而作为文化名人的苏东坡也为我们的作文增添了许多文化的文学的气息。
那么,怎样走近苏东坡?先从课本开始,从“两赋一词”开始,然后扩大到苏东坡的其他诗、词、文,这些作品都是作家在特定时代或环境中的心灵世界的凝聚物,作家情感的细腻与粗犷,心灵的崇高与卑微,都可以从作品中找到答案。可以说,作品是进入作家心灵深处的最直接的唯一的通道。教师可以印发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方方《喜欢苏东坡》,《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意义与影响》、《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外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学生们在苏东坡的作品中徜徉,在理论的海洋里思索。
他们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山林,那么,苏东坡就是山林中最最苍翠、最最高大、永不枯谢的那一株;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幅漫长的画卷,那么,苏东坡就是其中最最浓重、最最深厚、永不褪色的那一笔。
他们说:我们虽然读到的是诗人“柏合霜气夜凄凄、吟啸徐行迎风雨”的场景,但是我们能感受到他骨子里那种笑对人生苦难的胸襟,体会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自勉自励的坚韧,佩服他在逆境前进中的从容、坚强、乐观、不卑不亢,这就是智者在困难中的超越。
他们说:蔡尚伟的《东坡月》写道:“中国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何同样的一轮月,在他身上却不同凡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诗人望月怀人,感悟到人生离合的无常,他以怨恨的语气问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实际上当然是对牛弹琴,但诗人却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把海角天涯的思念凝聚在一起,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拉近了心灵之间的距离,对着自己,向着宇宙高声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这无比伟大的力量,惊动了全世界,让我的灵魂冲破云霄,穿越空间,回到了现在的世界。
他们说:李白和苏东坡同是壮志未酬,但一个是为事所困,最终悲观而死,而另一位却在大自然中悟出生存的价值。在(定风波)小序中写道:“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余独不觉”四字展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人们说李白豪迈,但我却说苏轼的豪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迈。瞧,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有对不明君主的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里有“不被用”的埋怨。但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豁达至此,又会有何烦恼呢。所以,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向苏轼学习。
正如肖依斐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的那样:“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苏东坡,就像没有人能数完全天上的星星一样。面对一位大师级人物,任何赞美,吹嘘,侃侃而谈都显得了然无味。也许万事都会回归本源,现在什么也不必说,闭上眼睛,开始背诵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夜已三更’……
此时灯灭,一串泪珠从眼角滑落,猛然睁开双眼,火红的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霎时金光万丈,好久不见的感动不知从哪儿毫无预兆的洒遍全身。从来都不是一个潇洒的人,此时面对初升的太阳,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东坡词万世不倒,东坡精神光照千古。’ 喊累了,全身放松了,倒在桌子上,进而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管他‘东方之既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但和我们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学生深受震撼、深受熏陶。他们从苏东坡那里读到了文学的美,人性的美,精神的美,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思考、感动,中华文化的精华从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美文淙淙流进他们干渴的心田,那是多少武侠和超女无法替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