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国各行各业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的今天,教育界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家十五课题下达了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的通知,目标转向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者,使数学真正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我深深的为这个决策振奋着,并督促自己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能为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践创新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以理论和解题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面对锐不可挡的改革大潮,又显得举手无措。那么,如何把创新和实践两个环节具体的溶入课堂,我浅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首先,教师要有实践和创新的目标意识,并注意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素材,你会发现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以习题为主,都可以改编成实践问题或创新问题。教师要以课本为蓝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为自身的创造开拓一个空间。例如,初中代数第二册第九章“分式”中有一节活动探究课《a=bc型数量关系》,是在本章结束后进行的,但是我发现它可以和本章第一节分式的概念结合起来改编成很好的实践和创新问题。首先,我把课题改变为a=b/c型问题,并策划了“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测量一大捆电线的长度”这样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浪费的问题。学生分成了很多小组讨论,想出了很多大人看起来千奇百怪的办法,有测电流电压法,有缠绕测周长法,有测体积法,有测重量法等等。最后教师总结最简捷的方法是测重量法,并把它归结为列分式问题,使学生的方法得到理论支持,认识到建立分式的概念在生活之中的重要性。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又自然地进入创新阶段,让学生思考该公式还可以解决生活当中的哪些计算问题,适当地渗透方法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想出了该公式的十几种适用情况,收获真是不小。一个抽象的公式竟然被学生发现有那么多的用途,这难道不是数学建模思想的体现吗?
再例如,几何第一册第一章“线段、角”,在认识角这一节中,把学生天天见到的问题编成了实践问题:“四点五十分时,手表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一个平角吗?”学生立刻从手上拿下自己的手表观察起来,先通过独立思考再通过讨论阐明自己的理由,那不是一个平角。“几点几分时能形成一个平角?”学生似乎意识到了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马上指出在六点整时会形成一个平角,在十二个小时之内一共有十二个平角,学生的灵感被击活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认识到生活之中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可以是直接来自于课本的,也可以是经过教师加工的,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以学生的群体素质为基础实施的。实践目标与创新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河北省某年数学中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出租车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若出现在市中考试题上无可厚非,但出现在全省中考试题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众所周知,河北省的偏远贫穷地区是很多的,很多地方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出租车,如何谈的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其次,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例如,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整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小课件,相当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服务。我给他们分别起名字叫“实践之窗”和“创新时空”,并在“实践之窗”中插入著名的科学家的头像,在“创新时空” 中插入发散思维的图标,在学生解决了问题以后会模拟老人的声音对他们寄予希望,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通过 POWERPOINT 软件或 FLASH 软件的动画效果使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如果学校的设备非常先进,还可以组织学生拍摄生活小短片,把身边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角度反映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导演这样一段影片:两个学生学了正方形以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井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井盖要作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希望同学们做出解答。看完以后,课堂上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用纸做的正方形和圆形井盖,通过亲手实践,学生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这样使学生领悟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
第三,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的制定必须为总目标服务。目标教学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从最早的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模式,到现在成为教学的主流派之一,目标意识时刻都成为它的灵魂。一般来说,一节课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时也称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有层次的、扎实地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向能力目标迈进。不能为追求形式而走过场。
目标教学有如此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他顺应时代的发展,总是反映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与国家的总目标相吻合的,是为了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过渡。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时期,每个教师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南辛店联办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实践创新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大量存在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以理论和解题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和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面对锐不可挡的改革大潮,又显得举手无措。那么,如何把创新和实践两个环节具体的溶入课堂,我浅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首先,教师要有实践和创新的目标意识,并注意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素材,你会发现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以习题为主,都可以改编成实践问题或创新问题。教师要以课本为蓝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为自身的创造开拓一个空间。例如,初中代数第二册第九章“分式”中有一节活动探究课《a=bc型数量关系》,是在本章结束后进行的,但是我发现它可以和本章第一节分式的概念结合起来改编成很好的实践和创新问题。首先,我把课题改变为a=b/c型问题,并策划了“如何用最简捷的方法测量一大捆电线的长度”这样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解决不好就会造成浪费的问题。学生分成了很多小组讨论,想出了很多大人看起来千奇百怪的办法,有测电流电压法,有缠绕测周长法,有测体积法,有测重量法等等。最后教师总结最简捷的方法是测重量法,并把它归结为列分式问题,使学生的方法得到理论支持,认识到建立分式的概念在生活之中的重要性。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又自然地进入创新阶段,让学生思考该公式还可以解决生活当中的哪些计算问题,适当地渗透方法论。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想出了该公式的十几种适用情况,收获真是不小。一个抽象的公式竟然被学生发现有那么多的用途,这难道不是数学建模思想的体现吗?
再例如,几何第一册第一章“线段、角”,在认识角这一节中,把学生天天见到的问题编成了实践问题:“四点五十分时,手表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一个平角吗?”学生立刻从手上拿下自己的手表观察起来,先通过独立思考再通过讨论阐明自己的理由,那不是一个平角。“几点几分时能形成一个平角?”学生似乎意识到了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马上指出在六点整时会形成一个平角,在十二个小时之内一共有十二个平角,学生的灵感被击活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认识到生活之中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可以是直接来自于课本的,也可以是经过教师加工的,在总体目标的统领下,以学生的群体素质为基础实施的。实践目标与创新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河北省某年数学中考试题中,有一道关于出租车的问题,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考察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若出现在市中考试题上无可厚非,但出现在全省中考试题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众所周知,河北省的偏远贫穷地区是很多的,很多地方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出租车,如何谈的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其次,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例如,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整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小课件,相当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服务。我给他们分别起名字叫“实践之窗”和“创新时空”,并在“实践之窗”中插入著名的科学家的头像,在“创新时空” 中插入发散思维的图标,在学生解决了问题以后会模拟老人的声音对他们寄予希望,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通过 POWERPOINT 软件或 FLASH 软件的动画效果使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如果学校的设备非常先进,还可以组织学生拍摄生活小短片,把身边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角度反映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导演这样一段影片:两个学生学了正方形以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井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井盖要作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希望同学们做出解答。看完以后,课堂上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用纸做的正方形和圆形井盖,通过亲手实践,学生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这样使学生领悟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
第三,实践目标和创新目标的制定必须为总目标服务。目标教学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从最早的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模式,到现在成为教学的主流派之一,目标意识时刻都成为它的灵魂。一般来说,一节课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有时也称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有层次的、扎实地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向能力目标迈进。不能为追求形式而走过场。
目标教学有如此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他顺应时代的发展,总是反映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与国家的总目标相吻合的,是为了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过渡。在这个历史的转折时期,每个教师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南辛店联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