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液晶显示器画面闪烁解决方法探讨

来源 :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LCD显示屏有某程度上的闪烁,机制上的差异和纠正方法影响到成功率。讲述LCD显示屏上出现闪烁的原因,并且提出避免闪烁的方法。
  关键词:LCD;闪烁;像素
  
  1 LCD显示技术
  
  虽然不断改良,但是LCD显示屏的基本操作仍旧不变。LCD显示屏的像素阵不断地被背底光照耀,光消除了在CRT发现的一类闪烁(磷点随每一刷新周期作脉动闪光))。反之,LCD像素夹在上下两块带有彼此垂直坑纹的玻璃板之间,如图1所示。这些坑纹对准液晶体,组成通道,给背底光通过往屏幕的前方。透射的光量取决於液晶体的方位。并且与施加的电压成比例。
  上下两板是彼此垂直偏光的。两板之间的电压调校液晶体於扭曲模式中,以配合每一板的偏光。来自背底光的光线穿过已调校的液晶体。反之,当液晶体没有被调校时,光线就被阻隔,调校的分量与施加电压成比例,并且担当为光度控制。
  外层板是滤色镜片(RGB),红、绿、蓝区(每一称为子像素)被纳入於每一像素里,与每一原色相关的色区被分开寻址,故此能够显示全色彩和光度。像素数目决定了显示屏的清晰度。表1列出各种不同视像格式的像素阵列大小。须注意像素阵列大小的数目不是直接转为宽高比,因为像素不是呈典型的正方形。
  
  2 LCD闪烁的原因
  
  有离子杂质而令到像素恶化,这是导致影像残留的原因,常见於旧的TFT-LCD屏板上颜色变淡。
  LCD屏幕的结构是对称的(图1),正压与负压任一个都可利用来调校液晶体,其中可以充份利用这方面的是将公共电压移到视频信号的中点(5V),现在视频信号上下摆动於公共电压(Vcom)上,於是在像素上制造出一个“净零效果”。这个发生在液晶体上的净零效果消除了老化和影像残留问题。这种技术要在清晰度上作出协调,因为视频信号行走5V至全亮度,代替10V。要在显示屏上获得一个净零效果,可以在整个LCD画面上使用各种不同的反转模式。最简单类型是帧反转,在这种驱动方法下,画面上每一像素都在继後每一帧中反转了。帧反转在像素上造出一个相对於时间的净零效果。其他两种方法都是纳入於每一帧内的反转,线反转在每一水平线上交替改变相位。线反转的交替方式施加在一对水平线的公共相位上(而非单一线),称为线对反转。点反转是反转每一相邻像素的相位好像西洋象棋的棋盘。三种方法也是在像素上造出相对於时间的净零效果。反转模式由厂方选择,并将之嵌入在驱动电路里。在所有情况当中,每一显示帧都是交替反相的。
  Vcom电压需准确放置在视频信号中点上才能避免闪烁。当要说明为何显示屏会闪烁,假定因为制造屏幕的关系。Vcom定在5.5V。倘若视频信号摆动於0V与10V之间,满度电压就会在每一图场有所差别,在一图场上满度电压是4.5V,而在另一图场的满度电压是5.5V,在满度电压中这个差异会转化为光度差,於是出现闪烁。
  
  3 消除LCD闪烁的方法
  
  由於每一LCD显示屏在结构上都有变化,最佳Vcom电压值在LCD与LCD之间会有差异,所以,原设备制造商必须调节每一台出厂的显示屏,消除这种闪烁,对於小显示屏来讲,可视底板为一个低阻抗地,这样可加添一个电位器作为公共电压调节,一般来讲,使用机械电位器及需要额外的工时。对於小屏幕来讲这是可接受的,纵使在大屏幕方面。准确较低及在组装期间很容易被破坏,需整个组件更换。超过19英寸的屏幕,底板再不能视作为单一的低阻抗节点,需在屏幕不同位置上作多重修正,也许要多至五个局部补偿网络,四个在角落,一个在中间,在这情况下∶数控电位器可以给制造商自动处理该项加工,对於大屏幕而又无法实行人手调校来讲是有必要的。
  从机械式电位器转换到DCP和系统实行方法查实很简单,DCP软件编程Vcom驱动器的应用电路,ISL45042为电流输出型、非易失性DCP,可操作於AVDD高达20V,ISL45042采用双线、上下界面,是极之准确的7bit器件,分辨率有128级,所需的Vcom值可储存於板上的EEPROM。数字电路的电压范围由2.25V至3.6V。这使到它能与当今所采用的许多控制器接界。模拟电源施加於模拟电阻梯上,可操作於4.5V至20V,对於一般需少於10V模拟电源的小屏幕和需大於15V模拟电源的大屏幕来讲这是一个重要特徵。DCP输出电压经缓冲及EL5111放大器(180mA输出电流)往Vcom总线。
  
  参考文献
  [1]TMG wyj.专做“无米之炊”——轻松为LCD找坏点[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09.
  [2]液晶显示器:在阵痛中寻找商机[J].TWICE消费电子商讯,2009.
  [3]选择高清时代的最佳拍档?——16:9液晶显示器导购[J].微电脑世界,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凤翔血铅超标事件发生以来,各方评论不断。造成此次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让人费解的“排污达标”,“血铅超标”,就反映出环境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环境管理;环境标准;环境风险管理;规划环评    从发现第一例至今,陕西省凤翔县已经累计发现800多例不同程度血铅含量超标的儿童。虽然环境保护部门已经认定坐落于凤翔县长青镇的陕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是造成数百名儿童遭受铅污染的主要原因,但
期刊
摘 要:博弈论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及其广泛。从博弈论中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入手,比较研究了不同指标下改进模型产生的结果以及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得出了企业激励机制的最优策略。从而说明了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猪博弈;激励机制;搭便车    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能否有效地调动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市
期刊
摘要:通过对燃油税改革政策的10多年的历程回顾,并比较了“研究型分析”和“快速分析”两种政策分析方法的应用,得出我国的燃油税改革宜采取“研究型分析”政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解释了我国燃油税改革经历10多年漫长的决策分析的原因。  关键词:燃油税改革;政策分析方法;费改税    1 燃油税改革的政策背景    燃油税改革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初在海南省开始试行的“燃油附加费”改革;随后1997年全国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借助Eviews软件分析中国进口商品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得出中国进口商品消费的有关结论。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回归分析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研究影响中国居民对进口商品消费支出的
期刊
摘 要:从阿里巴巴集团应对金融危机的人力资源策略入手,分析了当前企业在人才储备,薪酬激励,培训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合理强化的必要性。并分别针对这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企业普遍施行的较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1 转危为机,适时提出管理战略调整    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阿里巴巴推出了一系列自身业务架构调整及帮助中小企业客户渡过难关的措施。其中包括
期刊
摘 要: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应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营部门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应收财款    1 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期刊
摘 要: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形象展现在国内外媒体上,在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危机中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有效的缓解了危机。危机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危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也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到风险社会,危机日益全球化,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向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形象的塑造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下政府管理的重要议题,也是是构成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期刊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抓发展要务,搞好县域经济,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成因;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4%以上、人口73%以上的县域。就我县而言,近年来与全省及全市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要振兴仁寿,实现仁寿经济的
期刊
摘 要:新制度经济学家重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影响。狱警,社会公众对罪犯的价值观念及罪犯自身的意识形态作为非正式制度制约着监狱体制功能的发挥。目前,三方主体仍存在着狭隘局限的观念如同构筑于心中的高墙阻碍以矫正为目的的监狱体制的运作。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拆除心理高墙,搭建沟通桥梁,是监狱体制良性运行的进路。  关键词:意识形态;矫正;监狱体制;行刑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
期刊
摘 要:片麻岩呈酸性,与沥青有较差的粘附性。提高片麻岩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是高等级沥青路面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采用长时间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多循环冻融劈裂试验方法,对掺加了消石灰、抗剥落剂的片麻岩集料沥青混凝土水稳定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石灰和抗剥落剂均可以提高沥青混凝土抗水损害能力。  关键词:片麻岩沥青混合料;消石灰;抗剥落剂;水稳定性;残留稳定度;冻融疲累强度比    现代化交通,特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