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应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营部门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应收财款
1 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具体而言,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一方面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以大量举债为生。此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使企业迈向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2)现款回收率低,贴现成本高。
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大量吸纳承兑汇票成为可能。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10%,承兑汇票占了70%以上,为及时变现应急,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息。
(3)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实属企业间的无奈之举,多数以物抵债的价格都在高出当前市场价格的40%以上。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但承担了巨额损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4)贴点换钱应运而生。
近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有的月平均余额甚至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0%以上,为了求得生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得不借助一些私营企业的“灵活”手段,将应收账款以15%-25%的巨额损失换取所谓的“贴点”换钱。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恶果不容忽视:一是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二是助长了腐败之风;三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1)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某些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销,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某些企业中,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 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
(1)从控制应收帐款的角度出发,企业的销售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对资信差的客户一律彩现款交易;
②对资信一般或资信较好但尚未进一步证实的客户,在现款交易不被接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承兑汇票结算方式;
③对资信好、实力强、有前景的客户可以采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的方式,但在付款期限和累计金额上应有明确规定,并应坚持清旧款、发新货的原则。
(2)无论何种客户,当其提前付款或现金交易时,可考虑给予信用优惠如现金折扣等,以鼓励客户及时付款。通过对客户资信的评估,分别情况采用不同的销售政策,这一工作是在资评定时完在的,而不能等到交易发生时匆忙决定或在各种干扰下决定,尤其是对弹性资信的客户,应从稳健原则出发,采用较为严格的销售政策。
(3)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业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
企业在作出是否对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以及对哪些客户提供、赊销的额度多少等决定之前,首先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做到知彼知己,防患于未然。企业应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用状况的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确定所能给予的最大赊销,预防坏账损失的发生。
②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和结算方式。
企业可借鉴西方对商业信用的理解,制订适合自己的可防范风险的赊销方针。如:有担保的赊销,企业可在合同中规定,客户要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如果赊欠过期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条件销售,赊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一般比赊欠期较短的坏账风险要大,因此企业可与客户签定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在赊欠期间货物所有权仍属销售方所有,客户只有在货款全部结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权。若不能偿还欠款,企业则有权收回商品,弥补部分损失。另为,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即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如分期收款等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提高竞争力。反之,则应当选择风险较小、约束能力比较强的结算方式(如预收货款等方式)。
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财务部门应及时进行赊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赊销业务产生时,财务按权责发生制及时入账,并据此设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坏账准备”等账户,相关的总账和明细账应由不同的人员分工负责,加强相互控制。企业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一些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支情况, 必要时应向债务人函证,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4)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工作责任制度。
为防止销售人员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企业应在内部明确追讨应收账款不是财务人员而是销售人员的责任。同时,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全过程负责。坚持“谁经办、谁催收、谁负责”的原则,作到人员、岗位、责任三落实,在经办人、责任人调离换岗时,应向部门主管报告清欠工作进展情况,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4 应收帐款预警
(1)根据公司业务和销售特点,规定每半年或一年对各客户的应收帐款预警指标进行修订,通常以适量减少赊销额的缩短赊销期为主。
(2)增设应收帐款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总量预警指标即对集团公司应收帐款总额设定一个最高限额,不得突破,这一最高限额应低于各下属企业最高限额,不得突破,这一最高限额应低于各下属企业最高限额之和。比例预警指标即规定应收帐款总额不得突破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可以是应收帐款总额对预付货款总额的百分比。
(3)确立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包括常规报告和紧急报告。常规报告按或季度进行,当某一客户突破或面临突破预警指标时,应紧急报告以采取措施;当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突破或面临突破时,也要紧急报告。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应明确规定报告责任人和报告程序等要素。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应收财款
1 应收账款风险分析
应收账款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应收账款所引起的坏账损失、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具体而言,应收账款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不断增加,易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加,一方面使流动资金出现短缺;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举债经营。为了维持经营,企业在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下,以大量举债为生。此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致使经济效益下降,而且也使企业迈向了资不抵债的边缘。
(2)现款回收率低,贴现成本高。
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大量吸纳承兑汇票成为可能。有的企业现款回收率不足10%,承兑汇票占了70%以上,为及时变现应急,不得不承担高额的贴现息。
(3)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以物易物相互抵账、抹账来清理应收账款实属企业间的无奈之举,多数以物抵债的价格都在高出当前市场价格的40%以上。抵回的实物,企业一方面再以高价抵出,另一方面则根据需要用于生产或以当前市价赔款销售,其结果是企业获取了维持基本生产所需资金,但承担了巨额损失,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
(4)贴点换钱应运而生。
近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有的月平均余额甚至达到了年销售收入的60%以上,为了求得生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得不借助一些私营企业的“灵活”手段,将应收账款以15%-25%的巨额损失换取所谓的“贴点”换钱。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恶果不容忽视:一是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二是助长了腐败之风;三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1)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但是,某些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为了扩销,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政策,只重视账面的高利润,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催收、清理不及时,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某些企业中,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 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
(1)从控制应收帐款的角度出发,企业的销售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①对资信差的客户一律彩现款交易;
②对资信一般或资信较好但尚未进一步证实的客户,在现款交易不被接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承兑汇票结算方式;
③对资信好、实力强、有前景的客户可以采用分期付款和赊销的方式,但在付款期限和累计金额上应有明确规定,并应坚持清旧款、发新货的原则。
(2)无论何种客户,当其提前付款或现金交易时,可考虑给予信用优惠如现金折扣等,以鼓励客户及时付款。通过对客户资信的评估,分别情况采用不同的销售政策,这一工作是在资评定时完在的,而不能等到交易发生时匆忙决定或在各种干扰下决定,尤其是对弹性资信的客户,应从稳健原则出发,采用较为严格的销售政策。
(3)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业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
企业在作出是否对客户提供商业信用以及对哪些客户提供、赊销的额度多少等决定之前,首先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做到知彼知己,防患于未然。企业应广泛收集有关客户信用状况的资料,并据此采用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取得分析结果后应注意或减少与信用差的客户发生赊账行为并对往来多、金额大或风险大的客户加强监督。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确定所能给予的最大赊销,预防坏账损失的发生。
②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和结算方式。
企业可借鉴西方对商业信用的理解,制订适合自己的可防范风险的赊销方针。如:有担保的赊销,企业可在合同中规定,客户要在赊欠期中提供担保,如果赊欠过期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条件销售,赊欠期较长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一般比赊欠期较短的坏账风险要大,因此企业可与客户签定附带条件的销售合同,在赊欠期间货物所有权仍属销售方所有,客户只有在货款全部结清后才能取得所有权。若不能偿还欠款,企业则有权收回商品,弥补部分损失。另为,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即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如分期收款等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提高竞争力。反之,则应当选择风险较小、约束能力比较强的结算方式(如预收货款等方式)。
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财务部门应及时进行赊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赊销业务产生时,财务按权责发生制及时入账,并据此设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坏账准备”等账户,相关的总账和明细账应由不同的人员分工负责,加强相互控制。企业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以及其他一些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估计并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各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支情况, 必要时应向债务人函证,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4)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工作责任制度。
为防止销售人员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强销盲销,企业应在内部明确追讨应收账款不是财务人员而是销售人员的责任。同时,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全过程负责。坚持“谁经办、谁催收、谁负责”的原则,作到人员、岗位、责任三落实,在经办人、责任人调离换岗时,应向部门主管报告清欠工作进展情况,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4 应收帐款预警
(1)根据公司业务和销售特点,规定每半年或一年对各客户的应收帐款预警指标进行修订,通常以适量减少赊销额的缩短赊销期为主。
(2)增设应收帐款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总量预警指标即对集团公司应收帐款总额设定一个最高限额,不得突破,这一最高限额应低于各下属企业最高限额,不得突破,这一最高限额应低于各下属企业最高限额之和。比例预警指标即规定应收帐款总额不得突破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可以是应收帐款总额对预付货款总额的百分比。
(3)确立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包括常规报告和紧急报告。常规报告按或季度进行,当某一客户突破或面临突破预警指标时,应紧急报告以采取措施;当总量预警指标和比例预警指标突破或面临突破时,也要紧急报告。预警指标报告制度应明确规定报告责任人和报告程序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