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学科教育也正发生着深刻地变革,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仅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也体现了当前教学体系本质上的要求。小学数学作为儿童启蒙教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当从自身教学形式上对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及生成特征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理论和实践、认识和修养持续提升的一种基本素养。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层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而逐渐促进素养自由产生,且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主要具备:一是过程性的特征。是学生通过日常试验、交流、想象、推理等活动逐渐对数学知识、结构、原理、方法和思想而引发的思考、感悟,并转化为情感、态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超越的过程。二是自主性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自发的主动行为,和学生自我学习和成长等方面有关。三是具有情境性特征,需要结合教学要求,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等来将思维和实际情境进行联系,从而引发启迪、思考,并进一步升华。
2核心素养生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学习环节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数学核心素养应用到日常的数学学习,还可以借助课堂故事这一有效教学方式,联系生活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或者就数学课上某一个重点进行更为细致的整体性把握,也或者对于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发展的必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运算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具有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逐步形成社会发展需要整合性。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当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数学的学习效果就会很糟糕,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设置悬念,假设相互矛盾的答案,使学生产生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之成为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原理,寻找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分析
3.1把握基本要求,创设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实施平台
首先要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具体内涵、表现特征、培养原则,树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提高认同感。其次要以此为基础,基于生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结合创设原则,为学生搭建和创设有利于开展学习实践的平台,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不断加强自主性,提高创新性,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科学设置教学活动,明确近期培养目标和远期培养生成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建立基本的数学思维,并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等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新问题。
3.2丰富教学内容,引发深度思考,巩固数学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只有将有利于促进数学素养生成的理念、观点和行为习惯等转化为固定的态度、情感和认知,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稳定形成,并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注重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特点,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教学,增设提高性课题和挑战性课题,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强全方位体验。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些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开展“观察物体”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视频教学为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铺垫,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在学生所有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引入互动讨论、自主设计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不同物体、形状的差别,互相交流体验,还可以引入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出生活中看到的相关的形状,或者进行对比,从而增进理解,提高认知,促进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生成与内化。
3.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方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两大合理推理为主要学习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在设置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求证,对此前的数学思考过程加以回顾,认清思维跳跃过程的由来,以开放性的形态形成独到的数学见解。要说明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应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逐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学习时,教师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人数均等的合作小组,各小组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这一主题进行合情推理、演绎推理,通过两种推理过程的衔接使得学生推理能力得以發展。在小组研究讨论、分析解决、实践论证等环节中,学生会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等特性的结论。借助长时间的推理训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推理方法,并且摸清推理的内在规律,自身的推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本身决定了数学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更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摸索和加强实践,才能更好地总结规律,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条件,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成长,促进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丽金.浅谈构建有趣、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智慧,2019(01).
[2]宋辉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3]陈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多媒体[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基本内涵及生成特征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理论和实践、认识和修养持续提升的一种基本素养。其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层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而逐渐促进素养自由产生,且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主要具备:一是过程性的特征。是学生通过日常试验、交流、想象、推理等活动逐渐对数学知识、结构、原理、方法和思想而引发的思考、感悟,并转化为情感、态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超越的过程。二是自主性特征。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自发的主动行为,和学生自我学习和成长等方面有关。三是具有情境性特征,需要结合教学要求,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等来将思维和实际情境进行联系,从而引发启迪、思考,并进一步升华。
2核心素养生成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小学是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学习环节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数学核心素养应用到日常的数学学习,还可以借助课堂故事这一有效教学方式,联系生活提出自己的教学观点,或者就数学课上某一个重点进行更为细致的整体性把握,也或者对于难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发展的必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运算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具有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逐步形成社会发展需要整合性。学生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当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数学的学习效果就会很糟糕,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以生动、形象,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设置悬念,假设相互矛盾的答案,使学生产生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之成为知识获得的参与者。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原理,寻找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推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分析
3.1把握基本要求,创设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实施平台
首先要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具体内涵、表现特征、培养原则,树立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意识,提高认同感。其次要以此为基础,基于生成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结合创设原则,为学生搭建和创设有利于开展学习实践的平台,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不断加强自主性,提高创新性,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科学设置教学活动,明确近期培养目标和远期培养生成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建立基本的数学思维,并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等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新问题。
3.2丰富教学内容,引发深度思考,巩固数学思维
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只有将有利于促进数学素养生成的理念、观点和行为习惯等转化为固定的态度、情感和认知,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稳定形成,并加以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注重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特点,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分层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教学,增设提高性课题和挑战性课题,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强全方位体验。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些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开展“观察物体”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视频教学为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铺垫,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在学生所有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引入互动讨论、自主设计等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不同物体、形状的差别,互相交流体验,还可以引入具体实物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出生活中看到的相关的形状,或者进行对比,从而增进理解,提高认知,促进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生成与内化。
3.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方式,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两大合理推理为主要学习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在设置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想求证,对此前的数学思考过程加以回顾,认清思维跳跃过程的由来,以开放性的形态形成独到的数学见解。要说明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应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逐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学习时,教师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人数均等的合作小组,各小组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这一主题进行合情推理、演绎推理,通过两种推理过程的衔接使得学生推理能力得以發展。在小组研究讨论、分析解决、实践论证等环节中,学生会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等特性的结论。借助长时间的推理训练,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推理方法,并且摸清推理的内在规律,自身的推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本身决定了数学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更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摸索和加强实践,才能更好地总结规律,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条件,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成长,促进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丽金.浅谈构建有趣、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智慧,2019(01).
[2]宋辉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
[3]陈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多媒体[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