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教学几十年,所有语文教师各出奇招,将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升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高度。而笔者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却发现难以找到合适的办法来用于自己的学生:一则个人水平有限,二则学生水平有限,三则时间有限。
个人水平:没有任何像样的豆腐块在有点分量的刊物上出现。
学生水平: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习惯不好,词不达意,有相当多的学生甚至不能保证全文每个句子都是通顺的。
时间:中职生基础课量本身就少,到了最后一年进入辅导班(本校实际情况),离高考只有9个月,除去各种假期,能安排的作文课最多只有40节。
如果按部就班,苦练基本功,语言、结构、修辞、立意、方法、手法一路教下来,再加上练写,暂且不说学生能吸收多少,时间就根本不允许。——我学生的本钱就这样多。怎么应对?教了十几年,也有点个人的心得。分享如下:
一、当然是要努力提高个人写作水平。
这种提高不是要写什么大部头的东西,而是要勤于写“下海”作文,尝试从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实际能力出发,看是否能够作出比较好的文章。就是验证一下,没有本钱是否也是办出点漂亮的事来。
二、速成法研究和实践:
本过程类似中国制造业擅长的“逆向开发”。
1.仔细分析高考评分标准,并找出各分层的,特别是满分的例文,对其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明晰得分和失分所在。这一步大概只需要4个课时。但必须落实收获,即学生知道何为高分作文,这些收获将在日后的“仿制”中成为写作行为的指导思想。
2.解构满分作文,树立“亮点”意识。
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作文参考书(这是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同学都能自觉拥有的好东西),从中找出一些满分的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解构。我拣选的范文都是没有出类拔萃的好语言,没有建立在广泛阅读量基础上的材料罗列,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文体和构思的——我的学生学不来的不要。解构不求全,只求“精”,教会学生发现每篇范文当中的一两个亮点即可,或开头、结尾,或过渡、转折,或用例、结构,原则是一文一得,反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仿写——“山寨”。
我从不忌讳让学生山寨别人的作品,就像我从不奢求他们当中出现无师自通,写出惊天宏文的奇才。
仍以“山寨”产品为例,比如一台车吧:有了上一步的“拆解”,他们自然明白“消费者”(改卷老师)的需求,这一步就是要有取舍地仿造:如果你觉得某一篇东西结构明晰,你就写一篇出来,哪怕用的语句没有别人的漂亮,举的事例没有别人的震撼,但这种结构要学到最相似,到最后,总可以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东西来;如果你觉得某一个开头非常有意思,那你就写一段出来,换个中心词,换个句式就是了,意境哪怕差点,但架势还是在的。——说实话,学生要入门,哪里有不模仿的呢?在模仿中找到能进入的门,总比他们永远看见高山就“仰而止步”的好。
4.优化——“山寨”出精品。
有了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事情就会好办多了。接下来这一步就是让他们在“仿制”中逐渐明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有些模仿画虎类犬,有些模仿得心应手,我们加强那得心应手的部分,把这些做成亮点、特点就是了。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夠保证作文分处于平均水平,起码不会成为大的失分处。
用别人的好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一长,被压抑的感觉会取代之前仿写所获得的小小“成就感”。至此,我会鼓励这一部分的学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更多的写作路子,部分好的学生此时会有创作的欲望,加上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数种写作方法,哪怕原本基础不那么好,写出高分的作文仍是可期待的。
三、野路子中找“名门正宗”。
此路子虽然野,但当中似也蕴含着“名门正宗”的道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离不开模仿,如果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写作一篇高分的高考的作文,他们就应该被当作初学者来看待,知惑而学,到学而解惑,再到知而行之,每一步都是合乎学习的规律的。
2.因材施教。
路子虽然挺野的,但原则无非是因材施教,教会学生用他们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找捷径,不强调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不强调可持续发展,可谓练武不练功,非常的急功近利,但放在应试教学中,算错了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没有答案。
3.差异化竞争。
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差异化竞争的意识,强调学生一文一得,一文一亮点,不求全,出发点就是希望他们能用这些差异化的一点点优势来打动改卷老师。
但这一点点还是不够的,笔者的学生思想叛逆,思考广度、深度不足,故此,在有限的作文辅导课中,我定期穿插思维训练课,特别强调逆向思维的训练,并且鼓励他们在“正统”之外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以此来构建他们的论点和整篇文章——这才是差异化竞争的根本。
以上三点理由,多少是我为自己的尝试壮胆而硬为罗列出来的。毕竟这样的做法总是野路子;可是如果本钱就那么多,正宗的路子又行不通,为什么我们不能走一走别的路子,或许也能把事情办得漂亮一点呢?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个人水平:没有任何像样的豆腐块在有点分量的刊物上出现。
学生水平: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习惯不好,词不达意,有相当多的学生甚至不能保证全文每个句子都是通顺的。
时间:中职生基础课量本身就少,到了最后一年进入辅导班(本校实际情况),离高考只有9个月,除去各种假期,能安排的作文课最多只有40节。
如果按部就班,苦练基本功,语言、结构、修辞、立意、方法、手法一路教下来,再加上练写,暂且不说学生能吸收多少,时间就根本不允许。——我学生的本钱就这样多。怎么应对?教了十几年,也有点个人的心得。分享如下:
一、当然是要努力提高个人写作水平。
这种提高不是要写什么大部头的东西,而是要勤于写“下海”作文,尝试从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实际能力出发,看是否能够作出比较好的文章。就是验证一下,没有本钱是否也是办出点漂亮的事来。
二、速成法研究和实践:
本过程类似中国制造业擅长的“逆向开发”。
1.仔细分析高考评分标准,并找出各分层的,特别是满分的例文,对其进行对照分析,让学生明晰得分和失分所在。这一步大概只需要4个课时。但必须落实收获,即学生知道何为高分作文,这些收获将在日后的“仿制”中成为写作行为的指导思想。
2.解构满分作文,树立“亮点”意识。
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作文参考书(这是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同学都能自觉拥有的好东西),从中找出一些满分的作文在课堂上进行解构。我拣选的范文都是没有出类拔萃的好语言,没有建立在广泛阅读量基础上的材料罗列,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文体和构思的——我的学生学不来的不要。解构不求全,只求“精”,教会学生发现每篇范文当中的一两个亮点即可,或开头、结尾,或过渡、转折,或用例、结构,原则是一文一得,反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仿写——“山寨”。
我从不忌讳让学生山寨别人的作品,就像我从不奢求他们当中出现无师自通,写出惊天宏文的奇才。
仍以“山寨”产品为例,比如一台车吧:有了上一步的“拆解”,他们自然明白“消费者”(改卷老师)的需求,这一步就是要有取舍地仿造:如果你觉得某一篇东西结构明晰,你就写一篇出来,哪怕用的语句没有别人的漂亮,举的事例没有别人的震撼,但这种结构要学到最相似,到最后,总可以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东西来;如果你觉得某一个开头非常有意思,那你就写一段出来,换个中心词,换个句式就是了,意境哪怕差点,但架势还是在的。——说实话,学生要入门,哪里有不模仿的呢?在模仿中找到能进入的门,总比他们永远看见高山就“仰而止步”的好。
4.优化——“山寨”出精品。
有了哪怕一点点的“成就感”,事情就会好办多了。接下来这一步就是让他们在“仿制”中逐渐明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有些模仿画虎类犬,有些模仿得心应手,我们加强那得心应手的部分,把这些做成亮点、特点就是了。至此,大部分学生能夠保证作文分处于平均水平,起码不会成为大的失分处。
用别人的好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一长,被压抑的感觉会取代之前仿写所获得的小小“成就感”。至此,我会鼓励这一部分的学生更加大胆地去尝试更多的写作路子,部分好的学生此时会有创作的欲望,加上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数种写作方法,哪怕原本基础不那么好,写出高分的作文仍是可期待的。
三、野路子中找“名门正宗”。
此路子虽然野,但当中似也蕴含着“名门正宗”的道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离不开模仿,如果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写作一篇高分的高考的作文,他们就应该被当作初学者来看待,知惑而学,到学而解惑,再到知而行之,每一步都是合乎学习的规律的。
2.因材施教。
路子虽然挺野的,但原则无非是因材施教,教会学生用他们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找捷径,不强调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不强调可持续发展,可谓练武不练功,非常的急功近利,但放在应试教学中,算错了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没有答案。
3.差异化竞争。
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差异化竞争的意识,强调学生一文一得,一文一亮点,不求全,出发点就是希望他们能用这些差异化的一点点优势来打动改卷老师。
但这一点点还是不够的,笔者的学生思想叛逆,思考广度、深度不足,故此,在有限的作文辅导课中,我定期穿插思维训练课,特别强调逆向思维的训练,并且鼓励他们在“正统”之外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以此来构建他们的论点和整篇文章——这才是差异化竞争的根本。
以上三点理由,多少是我为自己的尝试壮胆而硬为罗列出来的。毕竟这样的做法总是野路子;可是如果本钱就那么多,正宗的路子又行不通,为什么我们不能走一走别的路子,或许也能把事情办得漂亮一点呢?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