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探究式情境,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情境?探究,是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探究式情境,是指在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培养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积累、尝试运用的能力,促进幼儿解决与生活相关的事情和问题的综合智能的发展。
一、创设适宜探索的情境,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参与操作实践,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个别化学习来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能力。
(一)挖掘自然资源,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大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课堂。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而感知生命,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秋天,我们带领孩子们去公园“拾树叶”,孩子们认识了不同的树叶及其特征,随之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树有落叶,有的树却一年常青?带着疑问,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百科全书,一起阅读……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对大自然的零星经验,之后又通过观察树叶的颜色、厚薄、光滑与粗糙等多种特征对落叶树和常绿树进行了清晰的概念,并主动地尝试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兴趣得到了激发。
又如:“小水滴”是孩子们常见的自然物,“小水滴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寻找和收集了许多介绍天气变化的书籍、图片、VCD等,,通过欣赏《小水滴旅行记》课件,发现了小水滴、云和小雪花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大自然为探究活动提供了“养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大班幼儿好动、好玩,也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作出种种反映,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因势利导,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尝试的情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并满足每位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
比如:我们在探索角中提供“小磁铁”,引导孩子去发现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从而了解磁铁的秘密。又如:在“闻一闻”的小实验中,利用鼻子的特性,我们提供了熟悉的酱油、醋、麻油、辣油四种调味品,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探索、记录,辨别四种气味。再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我们提供了尺、水彩笔、绳子等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发现、操作中、得出结论,进一步激发了探索欲望。
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去探索,并产生联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从而促使幼儿产生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动机。如:实验“小电珠发亮”,在实验前,我提问“这些小电珠都会发亮吗?”幼儿的答案众所不一,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幼儿在尝试过各种小电珠后,最终发现只有电线的电珠和电池连接后才能发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产生了主动探索的动机。
又如,我们以孩子喜闻乐见“小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欣赏“小乌鸦喝水”故事后,孩子对故事中乌鸦为什么要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才能喝到水感到疑惑。于是,我们让孩子学当“小乌鸦”,试一试,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看着瓶子里的水随着投放小石子数量的增多越升越高,孩子兴奋地叫起来:“水升起来了。”“我知道是小石子把水挤上来了的。”“对,扔到瓶子里的小石头占了水位置,把水赶上来。”……其后,我们让“小乌鸦们”帮一帮“生病的乌鸦妈妈”喝到水,把剩下较大的石子放进瓶子里。在操作的过程中,“小乌鸦”惊讶了:怎么这回投放石子的数量少了,水还会满出瓶口呢?带着新问题,“小乌鸦”们开动脑筋,寻找起原因。在这样有趣的故事情境里,孩子探究兴趣浓厚,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三、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探究式教学情境是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我自己》主题背景下,我们围绕影子展开了一番探究,而活动来源于暖暖的阳光下,总会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的结伴在一起玩着“踩影子”“比影子长”“手影游戏”,有些朋友还会边扭动身体边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影子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实际参与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又如:在《有趣的水》主题背景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喝水时对着杯子吹气使热水变凉,而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们决定引领孩子通过二次实验操作、记录、比较、发现冰块是让热水变冷的最快方法,以此来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探究式的情境不但能够激起孩子对周围生活和环境中一些事物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为幼儿今后的自主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可取之材,创设适宜的探究式情境,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方式及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生活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情境?探究,是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探究式情境,是指在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等方面,培养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积累、尝试运用的能力,促进幼儿解决与生活相关的事情和问题的综合智能的发展。
一、创设适宜探索的情境,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参与操作实践,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个别化学习来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能力。
(一)挖掘自然资源,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大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观、生动的教育活动课堂。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而感知生命,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秋天,我们带领孩子们去公园“拾树叶”,孩子们认识了不同的树叶及其特征,随之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树有落叶,有的树却一年常青?带着疑问,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百科全书,一起阅读……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对大自然的零星经验,之后又通过观察树叶的颜色、厚薄、光滑与粗糙等多种特征对落叶树和常绿树进行了清晰的概念,并主动地尝试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兴趣得到了激发。
又如:“小水滴”是孩子们常见的自然物,“小水滴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寻找和收集了许多介绍天气变化的书籍、图片、VCD等,,通过欣赏《小水滴旅行记》课件,发现了小水滴、云和小雪花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小水滴的旅行路线,大自然为探究活动提供了“养料”,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大班幼儿好动、好玩,也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作出种种反映,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因势利导,注重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参与尝试的情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并满足每位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
比如:我们在探索角中提供“小磁铁”,引导孩子去发现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从而了解磁铁的秘密。又如:在“闻一闻”的小实验中,利用鼻子的特性,我们提供了熟悉的酱油、醋、麻油、辣油四种调味品,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探索、记录,辨别四种气味。再如:为了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我们提供了尺、水彩笔、绳子等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发现、操作中、得出结论,进一步激发了探索欲望。
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幼儿水平和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前提,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欲望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经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去探索,并产生联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从而促使幼儿产生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动机。如:实验“小电珠发亮”,在实验前,我提问“这些小电珠都会发亮吗?”幼儿的答案众所不一,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幼儿在尝试过各种小电珠后,最终发现只有电线的电珠和电池连接后才能发亮。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产生了主动探索的动机。
又如,我们以孩子喜闻乐见“小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欣赏“小乌鸦喝水”故事后,孩子对故事中乌鸦为什么要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才能喝到水感到疑惑。于是,我们让孩子学当“小乌鸦”,试一试,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看着瓶子里的水随着投放小石子数量的增多越升越高,孩子兴奋地叫起来:“水升起来了。”“我知道是小石子把水挤上来了的。”“对,扔到瓶子里的小石头占了水位置,把水赶上来。”……其后,我们让“小乌鸦们”帮一帮“生病的乌鸦妈妈”喝到水,把剩下较大的石子放进瓶子里。在操作的过程中,“小乌鸦”惊讶了:怎么这回投放石子的数量少了,水还会满出瓶口呢?带着新问题,“小乌鸦”们开动脑筋,寻找起原因。在这样有趣的故事情境里,孩子探究兴趣浓厚,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三、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探究式教学情境是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比如:在《我自己》主题背景下,我们围绕影子展开了一番探究,而活动来源于暖暖的阳光下,总会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的结伴在一起玩着“踩影子”“比影子长”“手影游戏”,有些朋友还会边扭动身体边观察自己的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看到孩子们对影子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实际参与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又如:在《有趣的水》主题背景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喝水时对着杯子吹气使热水变凉,而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们决定引领孩子通过二次实验操作、记录、比较、发现冰块是让热水变冷的最快方法,以此来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探究式的情境不但能够激起孩子对周围生活和环境中一些事物的探究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为幼儿今后的自主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可取之材,创设适宜的探究式情境,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方式及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生活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